我与诗人饶庆年的文学缘
  • 2016-03-02
  • 本站
  • 作者:徐 俊
阅读量:205
著名乡土诗人饶庆年老师离开我们已经十三年了,但我一直觉得他并没有走远,并且好像就在我的身边。每当静夜,我手捧着他送我的诗集,细细的品读着那首成名作《多雨的江南》,仿佛我又回到了故乡,我与诗人饶庆年曾经在一起工作和生活的情景,历历如在眼前。

乡土诗人饶庆年老师1946年生于蒲圻县(赤壁市)羊楼洞镇,1981年开始诗歌创作,同年在《诗刊》发表处女作《教师笔记》,随后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诗作300余首,并多次获奖;著有诗集《山雀子衔来的江南》、《DT的情人》和《饶庆年抒情诗精选》。饶庆年的诗美丽、纯朴、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他被中国诗坛称为当代中国乡土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于1995年11月17日16时在武汉不幸病逝,英年49岁。

1982年,饶庆年在我家乡荆泉中学任教,因为同事的关系,我与他有了一些接触。那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二十刚出头,他呢,算是叔叔辈了,年龄的差距,自然在他面前时敬而远之。他是一个很谦和的人,平常也不甚言语,给人的感觉好像总是在沉思着什么。教学之余,大都在写些什么,我们都不得而知。可是当我们发现他在中国最权威的文学期刊《诗刊》上发表了自己的诗作时,再回过头来看他,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觉得他怎么看都了不起。

记得那是1985?年,他的组诗《山雀子衔来的江南》,被《诗刊》评为当年全国优秀诗歌奖,仿佛就在一夜之间,“饶庆年”三个字便传遍了大江南北,那年他要到北京去参加颁奖大会,学校的领导以无人上课为由,阻止他去北京领奖呢,事情闹到了公社,当时公社的一把手丁炎阶书记挺支持饶庆年老师,还承诺为他报销全部的差旅费用,事情就这样解决了。

饶庆年老师出了名之后,便不再在荆泉中学任教了,调至蒲纺总厂宣传部,在宣传部属下的蒲纺报社任责任编辑。当时的蒲纺总厂为全国特大型纺织联合企业,原军转民企业,拥有“十里纺城,十万纺织女工”。在他的影响下,我家乡的一些文学青年纷纷破土而出,王建渐、梁必文、鄢元平、刘明恒、徐鲁等人,都是这个诗歌团队的骨干成员。我呢,只能算作是紧跟着他们身后的一个“拖灰”的角色。

1986年9月,在他的鼓舞下,我在蒲纺地区发起成立了一个文学笔会,笔会取名“山雀子”,我自任笔会会长,笔会的第一批会员有原蒲纺二中的杜磊、刘建明、熊国辉?,泉门小学的徐南林,荆泉镇的宣传干事吴鹏(已故),蒲纺总厂的一些爱好文学的纺织女工。开始的一段时间,我们笔会的活动开展还是轰轰烈烈的,一到星期日,我们便聚在一起,或实地采风,体验生活;或交流诗作,探讨创作方法。应该说,我们这么一伙人,还是干出了一点名堂的,我们的一些诗作经笔会指导老师王建渐的援荐,在《蒲纺报》上发表,也有的诗作在《咸宁报》上发表,我的一些诗作有的在饶庆年老师出版的报刊《诗中国》上发表,有的发表在国内的一些诗歌刊物上,如《诗神》《三月风》《绿风》《星星》《鸭绿江》等刊物上。第二年,在饶庆年老师的引荐下,我加入了湖北省作协青年诗歌学会。后来,由于笔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老师,所在学校的领导颇多干预,他们认为我们这帮年轻人一有时间就扎在一起,至少是不务正业的表现。就这样,历时两年半的“山雀子”文学笔会慢慢地偃旗息鼓了。

大概是1989年以后,饶庆年老师调进了省作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兴办文学产业,他多次邀请我加入到他的盟下,做一名文学编辑,但我担心因此而丢了公职,便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再说那时我的文学梦已逐渐消退,而我在教学上也已初露头角,在教学上的发展前景看好,我便不怎么后悔了。大概是1994年初冬,我在家乡赤壁见到了从武汉回乡的饶庆年老师,他脸色苍白,说话时精神状态不怎么好,总感觉到他工作可能很累,我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希望他多多保重身体,彼此之间没说上几句话,便告别了。后来,我在帮他打理业务的同学徐亚子那里了解到,饶老师自从忙上自己的文化产业后,往往是不太顾惜自己的身体,大家都为他日渐消瘦的身体而隐忧。但我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别竟是永别啊!

2005年11月17日,在饶庆年逝世十周年之际,由湖北省作家协会、《诗刊》社、《人民文学》杂志社和赤壁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乡土诗歌研讨会开幕式在赤壁市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诗人、诗评家和全国各大报刊的诗歌编辑近200人出席了会议。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梁必文,《人民文学》主编韩作荣,《诗刊》主编叶延滨,中国诗歌学会秘书长张同吾,以及家乡当地党政主要领导等出席朗诵会,会议由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主持。

开幕式后,举行了“追忆诗人饶庆年逝世十周年朗诵会”,著名诗人谢克强、田禾、梁必文等在会上倾情朗诵了为追忆饶庆年而创作的诗作。《献诗》、《我真切感到你的存在》、《多想》等一首首诗歌,寄托着人们对饶庆年的深深思念,引起了在场所有观众的强烈共鸣,掌声、赞叹声一次又一次响起。当著名军旅诗人、饶庆年生前好友叶文福先生上台道出思念之语时,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可惜这一天我没有亲历啊!此时,我正在南粤湛江为自己的前途打拼。我只能独自一人在一个静静的角落,映着青灯,低声吟咏着他的《多雨的江南》,让思绪带着我走进山雀子的啁啾鸣叫的千里之外的家乡,走进家乡江南早春若有若无的烟雨,走进摇曳多姿的竹林,走进铺满田畈的紫云英,走进漫山的映山红,走进故乡里时常触动我内心中最为柔软的记忆,以此表达我对饶庆年老师的绵绵无尽的哀思。

饶庆年老师,您是我文学上的引路人,可是我对您有愧啊,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殷切期望,有多少人沿着你的脚步站起来了,但我到今天还是一个平庸的写手。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您虽然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却有那么多的人还在念想着你,是啊,真正的诗人是不会死的,而您,正是这些真正的诗人中的一员!
  • 上一篇:没有了
  • 返回: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