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的澳门旧体诗词
  • 2016-03-02
  • 本站
  • 作者:曾非曹
阅读量:1917

一,二○○九年澳门旧体诗词作品统计

澳门旧体诗词,包括澳门人士发表在澳门本地刊物和外地刊物上的旧体诗词,以及外地人士发表在澳门刊物上的旧体诗词。关于二○○九年澳门旧体诗词的统计对象,主要是以下刊物和书籍。一是《澳门日报》二○○九年全年发表的诗词,共一百一十八首;二是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二○○九出版发行的《澳门中华诗词》,共二百七十一首;三是刘家璧着、刘再复和施议对点评、丘麓书社二○○九年一月出版发行的《山行》一书,共收五言绝句三百二十四首;另外还有施议对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词二首,合计七百一十五首。


二,二○○九年澳门旧体诗词创作概况

(一)以颂歌为主题的作品占了突出的比重

所谓颂歌,就是指歌颂祖国、歌颂澳门的作品。在二○○九年的澳门旧体诗词中,这一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重。以《澳门中华诗词》为例,总共二百七十一首诗,颂歌就占了五十一首。这些颂歌,有的是歌颂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的,有的是歌颂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的,有的是歌颂“神舟七号”飞船上天的,有的是歌颂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召开的,有的是歌颂抗震救灾、抗雪救灾中的英雄人物的,还有的是歌颂某些社庆、校庆的。这一类的作品,可以冯刚毅的几首长诗为代表。《澳门中华诗词》刊有冯刚毅的三首长诗,一是《尧疆雪雨巨灾行》(七言排律),二是《神舟七号苍穹漫步歌》(骚体),三是《北京荣耀奥运行》(七言古诗),第一首长达一百三十四行,第二首长达一百六十行,第三首竟长达四百三十二行,有人称之为“古典长诗之最”。另外《澳门日报》上还刊有他的一首《澳门回归十载行》(七言古诗),长达二百九十六行。这些作品,饱含著作者们对祖国、对澳门的真诚而又热烈的感情,其认识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二)写澳门、岭南风物的作品颇具地域文化特色

描写岭南风物,尤其是澳门风物的作品也占了一定的比重,其中不乏写得比较有特色的作品。例如程祥徽的《圆形地》:“大道通衢四面开,交叉园地筑花台。葡文称作圆行地,处处高悬此路牌。”圆形地,葡语rotunda,是葡萄牙街道的一种通名。在澳门,有近三十条圆形地,这是澳门这个地方的一种独特的地理景观。作品以类似竹枝词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予人以较深的印象。又如詹杭伦作有《澳门新咏六首》,一曰《大潭山》,二曰《龙环葡韵》,三曰《妈阁紫烟》,四曰《卢园探胜》,五曰《黑沙踏浪》,六曰《哪咤庙》,均写澳门购物,颇见地域特色。如《龙环葡韵》“葡式民居韵味浓,风姿卓约显舂雍。规规整整翻新貌,觅觅寻寻方旧踪。几树菩提遮白日,一池菡萏送清风。百年海岛沧桑史,浮想联翩闻晓钟。”这种菩提掩映、荷池围护的葡氏民居,也是澳门这个地方的一道独特的地理景观,它与人们所熟悉的其他岭南民居是不一样的。


《澳门中华诗词》有一辑名为《啖荔雅集》,刊载了一○位作者的一六首诗,都是写“斗门品荔”的。其中不乏较好的作品。如郑存耀的《啖荔之约》之三:“雅会今朝喜上颜,翻如连袂荔支湾。几回我欲随缘问,谁可能呼艇粥船。”由珠海斗门啖荔,想到广州的荔枝湾,再想到荔枝湾的艇仔粥。这都是非常具有岭南特色的风物。《啖荔之约》之四:“今朝予又作狂谈,漫向人前说岭南。可解当年妃一笑,深教驿骑苦难堪。”这里由斗门食荔,想到了苏轼的名作《荔枝叹》,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精神。


(三)若干作品反映了民生疾苦,揭露了社会弊端

二○○九年的澳门旧体诗词中,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虽然不算多,但是写得比较有特色。如高德光的《迷债苦主》:“金融海啸飓风扬,奔走群呼状欲狂。一枕黄粱惊梦魇,满城银主骂爹娘。捕蛇每患凶蛇噬,猎虎能防猛虎伤?滴血心头情可悯,问天无语问慈航。”这是写二○○九年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给老百姓带来的严重伤害。人们的存款、股票等等大量缩水,投资、经营、日常生活都受到沉重的打击,许多人因此而破产、失业,大家奔走相呼,告诉无门,只有呼天抢地,心头泣血。这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一个事实,可是许多习惯于歌功颂德的诗词作者,偏偏在这个时候闭上了自己的眼睛。无论在内地,还是在澳门,描写金融海啸的作品都难以寻觅,高德光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它的历史认识价值,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澳门中华诗词》有一辑名为“汶川感怀”,刊载了冯倾城等十二位作者的三十首诗词(冯顷城的《哀汶川地震歌》长达一百四十七行,是作者用心结撰的一首七言古风)。这一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前半部分写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后半部分写抗震救灾的英雄壮举;前半是悲歌,后半是颂歌。这些作品的认识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另外还有少数作品揭露了某些社会弊端,具有难得的批评精神。例如焦淑人的《二○○九年敎师节有感》:“敎授荣衔世所尊,书生为此苦终身。名师今日登金榜,榜上多非授业人。”自注云:“《长江日报》九月十一日报道:敎师节前夕,敎育部评出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敎学名师。昨日,经统计发现,一百位获奬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敎硏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硏究所所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还有人身兼几种职务。不带任何‘官职’的一线敎师仅有十人左右。”这种现象在大陆的教育界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许多人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但形诸诗词者似仅此一首。


他如郑作耀的《无题二首》,写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以及社会的贫富悬殊,也值得注意。

(四)咏史、咏物诗中不乏成功之作

二○○九年的澳门旧体诗词中,咏史诗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写得比较成功。如陈伯辉的《读史记八首》之一:“许由洗耳恶王声,巢父嘲其志弋名。二士灵台俱未净,若无其事始峥嵘。”历代歌咏高士许由、巢父的诗词很多,这首诗却能发人之所未发,在思想境界上胜人一筹。


郑存耀的《咏马三首》也是一个传统的题材,但是在某些方面能出新意。其三云:“残星耿耿朔风凄,何物枥间不住嘶。汗水早随征战尽,封侯主已上云梯。”主已封侯,而马还是马。作品借马的遭遇写人才的命运,是有一定深度的。

陈志威的《己丑年贺岁一律》是咏牛的,诗云:“星宿传河鼓,祈年冒冷风。劬劳扶社稷,重任致先农。从不轻言倦,曾何浪请功。袛怀芳草愿,一往付情浓。”作品借牛的任劳任怨的质量,赞美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姬寒碧《夜静山空得句》之二:“山风底事问松萝,其奈松萝不语何。解道雌黄怕信口,如金沉默又嫌多。”话多了不好,不说话也不好,写出了做人的一种两难之境,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五)外地作者的作品丰富了澳门的诗词创作

外地不少作者热情地向澳门地区的刊物投稿,丰富了澳门的旧体诗词创作。《澳门中华诗词》有一辑,名为《五洲采风》,刊载了来自加拿大、美国、台湾、上海、浙江、江苏、新疆、北京、安徽、江西、广东、内蒙古、河南等国家和地区的十六位作者的五十六首诗词,其中像叶嘉莹的《瑶华》、林祖恭的《歌唱龙游石窟》、杨逸明的《重访老宅戏作》、星汉的《戊子初冬参观龙游石窟感赋》、雍文华的《沁园春·山海关》和《偈谭嗣同故居》、陈忠平的《城居》和《题虞山访友图》等,都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


如杨逸明的《重访老宅戏作》:“斑驳门墙梧叶黄,廿载风雨写沧桑。街前杂铺成超市,弄口酒家名‘靓汤’。归国小姑当老板,探亲阿奶渡重洋。下岗邻嫂笑追问:‘稀客发财何处忙?’”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虽有几许沧桑之感,但是更多的还是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这表明旧体诗词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也能描写现实生活,而且还可以写得比较有情趣。

有的作品虽然还是传统的题材,但是在言情体物上颇有新意。如“竹海扫天寒月小,铁锤裂石冷风轻”(星汉《戊子初冬参观龙游石窟感赋》)、“吊古伤时事,寻禅到老松”(陈忠平《题虞山访友图》)等等,不仅对仗工稳,体物真切,而且富有韵致,令人回味。


三,梁披云、施议对、刘家璧的诗词创作

(一)梁披云的创作

梁披云,学名龙光,别号雪予。一九○五年夏历二月初二日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上海大学文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部大学院硏究生。一九二九年在泉州创办黎明高中,任校长。一九三八年赴吉隆坡创办中华中学。抗战时回国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海疆专科学校校长、福建省敎育厅长等职。五十年代移居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创办《火炬报》,又在香港创办《书谱》双月刋。一九六六年以后定居澳门。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全国侨联顾问,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澳门笔会创会会长,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澳门文化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名誉教授,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华侨大学副董事长,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在澳门逝世。享年一百○五岁。


梁披云既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主编有《中国书法大辞典》,着有《雪庐诗稿》三卷(澳门文化司署一九九一年出版),该书收录作者自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八八年这六十年间创作的诗作四百余首。学者称其诗作“宏放杰出,声韵铿锵,言近旨远,意境高逸”,洵为“澳门文学的骄人成就”(黄坤尧《〈雪庐诗稿〉研习札记》)。


二○○九年出版的《澳门中华诗词》刊载了梁披云的八首诗,即《粤港澳作家珠海雅集》、《朔雪》、《莫年》、《端午》三首和《竹室啖荔》二首。《莫年》一诗云:


过尽崎岖入莫年,纵横意气逐风烟。宴居空抱扶危策,退食仍思种树篇。有子有孙聊自足,无趋无竞更何牵。余生倘许长乘兴,一杖千岩作散仙。


写晚年的生活与心境,从容恬淡之中,仍有几分早年的豪情逸兴,可见这位“世纪诗星”的内心是很充实、很阳光的,并无暮年的落寞、衰飒之感。


《端午》三首,既描写了岭南地区的传统民俗,又表达了对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

行吟泽畔欲何之,众醉独醒枉费辞。呵壁问天天梦梦,楚宫终古草离离。

树蕙滋兰志莫酬,湘累一去水悠悠。龙舟竞发风云壮,沈魄骚魂动九洲。

溪浦野艾插楣庐,沴气妖氛傥扫除。画轮朱旗纷攘攘,沧浪何处起三闾。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这个节日由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主要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佩香囊、饮药酒等等。端午节在历史传承中,又被赋予纪念屈原之义,成为一个唱诵诗歌、缅怀诗人、激扬正气的节日。梁披云的这三首诗,就写到了赛龙舟和插艾蒿这两项民俗活动,而其重点则在缅怀诗人屈原。二○○九年,广州出版了一本名为《赛龙夺锦——广州龙舟节》的书,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的“五月节”(端午节)“是祭拜龙王的”,与纪念屈原没有关系。观梁披云先生的这三首诗,可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梁先生的这三首诗是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沉的历史意识的。


再看《竹室啖荔》二首:

竹室清凉逭暑来,蝉鸣荔熟笑颜开。绛囊轻擘南熏际,胜似飞觞千百杯。

湖海楼高竟夕谈,江天坐对兴逾酣。冰盘况有红千颗,馋杀东坡客岭南。

第一首写诗人于暑热之际,坐在清凉的竹室里吃荔枝,悠闲地听着蝉的鸣叫。觉得啖食荔枝胜过饮酒千杯。这无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


第二首写诗人坐在高楼之上,与朋友作竟夕之谈,时不时地剥一颗荔枝放进嘴里。表达了对岭南生活的由衷热爱。

梁披云的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但是意兴悠长,令人回味。


(二)施议对的创作

施议对,一九四○年生,台湾彰化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同年考上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研究生,师从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文革”中断学习,在部队农场、钢铁工厂、基层科研单位工作十年。一九七八年重新报考研究生,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师从吴世昌先生,续攻唐宋诗词,一九八一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任《文学评论》杂志编辑。一九八三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吴世昌先生,专攻词学,一九八六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九十年代初期定居澳门,任教于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河南大学客座教授。


施议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词人和词学家,在词的创作和研究方面均有杰出的成就。其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被学术界誉为近百年来词学集成之作(徐颖、邓海云《依靠本国专家学者培养高级人才》,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三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他以一人之力编纂的《当代词综》,独具慧眼,选评精当,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最具学术价值的当代词总集。近十余年来,施议对依吴世昌先生的“结构分析法”,倡为“词体结构论”,致力于建立一套与“本色论”、“境界说”鼎足而三的新的词学理论,以示治词之门径,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施议对思想锐敏,治学勤谨,著述甚丰。已经公开出版的著作主要有《词与音乐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初版、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本一九八九年版、中华书局二○○八年版)、《人间词话译注》(广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年版、台湾贯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版、岳麓书社二○○三年修订版)、《宋词正体》(《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一卷,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一九九六年版)、《今词达变》(《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二卷、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一九九九年版)、《词法解赏》(《施议对词学论集》第三卷、澳门大学出版中心二○○六年版)、《当代词综》(海峡文艺出版社二○○二年版)、《李清照全阅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二○○六年版)《胡适词点评》(中华书局九二○○六年版)等十九种。


二○○九年,施议对在《光明日报》和《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九首诗词,即《金缕曲·沈祖棻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先生句》(二首)、《金缕曲·敬悼沪上词人马缉庵先生》、《金缕曲·集渊明、二谢句,敬挽国学大师季羡林敎授》、《金缕曲·敬挽词曲专门家罗忼烈敎授》、《贺新郎·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丁亥秋井冈山召开集句以贺》、《金缕曲·戊子冬随澳门高校师生湖南访问团自桃花源至武陵源》、《贺新郞·生日自述》和《戊子金谷苑送别有作》。施议对的这九首诗词,按其性质可分为两个类型,一是集句词,共六首;一是原创诗词,共三首(包括两首慢词,一首五言古体诗)。


集句词是一种独特的词体。一首词全用前人诗句或词句而不添减一字,即为集句词。宋人集句词作以王安石为最早,其后作者甚众。清代作集句词者以《词综》的编纂者、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为最多。集句词也是一种创作,只是比较难作,最见学历和才华。作集句词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对前人的诗词作品必须非常熟悉,可以随意调遣;二是所集之句必须能构成一个全新的作品,并且做到完整而浑融。施议对是当代著名词人中作集句词最多的人之一,他在《贺新郎·生日自述》一词里自称“好取人嘉句”,可谓“夫子自道”。他在这方面的娴熟功夫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请看他的《金缕曲·敬悼沪上词人马缉庵先生》:


沪上论诗客。涴征尘、争雄剑侠,卢陵夺席。家世惟凭绛帷在,花暗重门春色。屐几两,平生四壁。九畹芳兰甘作伴,映鲸波、啸傲龙潭笔。稍拄杖,慰萧瑟。    嫣红飘尽楚天窄。拂晴霞、孤舟片叶,短亭吹笛。湖海驰驱词千阕,万树香霏金粟。开旧圃,鸡豚盈侧。星斗夜阑高梧动,感苔岑、楼外垂杨碧。云中雁,去无迹。


马缉庵,名祖煕,江苏盐城人。一九一五年生。厦门大学文学系毕业。历任中学敎师。一九八四年自宣城退休。二○○八年十二月十七日逝世于上海。此人工诗词,有《缉庵词稿》三卷。其为词,初主北宋,后宗稼轩。词风由清丽趋于雄肆。施蛰存、周退密、韩国盘、崔尙愚、陈铁凡诸前辈,或为题词或为序跋,皆珍而重之。施议对编纂《当代词综》,尝录其词七首。这首集句词,叙述了马缉庵的家世、生平、个性、才华、风格和成就,表达了词人对他的高度的推挹与深切的缅怀,从内容到语言、音律、风格等等,都是完整、统一、浑融的。读者即便不熟悉马缉庵的作品,单看施议对的这首词,就可以对其人其作,有一个清晰的印象。

当然,最能体现施议对的学识、才华、人生境界与艺术成就的,还是他的那些原创作品。如《金缕曲》:

戊子冬随澳门高校师生湖南访问团自桃花源至武陵源,登天子山、上黄石寨、游金鞭溪,直驱凤凰古城。几日行程,风光无限。聊以小词记之并报同游诸君。

绝世武陵驿。画图开、断崖斜挂,雄兵并立。抑屈难伸石松莽,今我登云一索。凭指点,众仙形迹。塡海赶山当年事,隔溪行、可有渔樵识。鞭倒揷,始皇侧。     往游好共奇珍觅。到边城、马龙车水,朗风晨夕。户户相呼闻商旅,江上谁家鸣笛。楼吊脚,长空澄碧。待得归途星火乱,望天门、莫辨天之极。天以外,具飞檝。


这首词,上片写十里画廊、金鞭溪一带的断崖、石松、溪流等自然风光,下片写边城的街市、车马、行舟、商旅、吊脚楼等民俗事项,末尾又回到天子山的自然风光,与发端遥相呼应,层次既分明,结构又完整。词人善于把写实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把声音描写和画面描写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武陵驿的绝世之姿与边城的独特之貌,语言自然凝炼,风格清奇壮丽,予人以声容并茂、动静相宜、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之美感。在当代描写武陵源一带风物的诸多作品中,这首词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首。


再看他的《贺新郞·生日自述》:

好取人嘉句。坐看云、南山独往,兴来何处。日夜乾坤凭轩北,秋水长天孤鹜。照我影,溪头三楚。九万里风星河转,举鹏程、不待东方曙。当锐巧,忘机旅。    潮生潮落悲今古。酿清愁、一弯眉月,半蓑烟雨。容膝非同陶潜共,十面霓裳中序。在陋巷,稼耕自与。满屋堆书拈随手,锁窗寒、银箭移将午。诗梦就,晋龙虎。


这首词叙述了词人身居“陋巷”而诗书自娱的生活,描绘了一个博大浩瀚、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现实中那仅能“容膝”的“赤豹书屋”,虽不能和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相比,但其流连宇宙、俯仰今古、上下求索的胸襟气度,则与前贤一脉相承。


《戊子金谷苑送别有作》这首诗,和《贺新郞·生日自述》一样,都是他的“夫子自道”:

三月十七日,转头已再周。平生多少事,行退且无忧。一棹烟波远,大江滚滚流。崇楼天欲蔽,蕖影立沙鸥。我本农家子,白衣入翰林。始随永嘉夏,声学度金针。后逐海宁吴,袒诚款实襟。古粤移居晩,空阶寒气侵。喞喞复喞喞,当户未成匹。斟酌仰南斗,几箧文史溢。幸得素心人,光照临川笔。登高知几重,太白连太乙。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非常成功的五言古诗,自然、朴拙,不事雕琢,但气韵生动。作者叙述了自己的出身、生平和师承关系,表明了一种行退无忧、从容洒脱的人生态度。他对澳门这个地方是有感情的,虽然来得晚了一点,但是有一二“素心人”相与讨论唱和,也是人生一大快事。这两个作品,可以当作他的自叙传来看,对于了解他的生活、交友、人格与精神追求,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刘家璧的创作

刘家璧是澳门“名镇休闲服装制造长”的董事长,尝“从游梁公雪庐披云老先生”。据熟悉他的人士介绍,刘家璧于中国古典诗词“近于痴迷”,“常以购藏、诵读诗书为乐事,许多唐诗宋词名篇他竟能倒背如流。”曾在《诗刊》、《泉州晚报》发表过若干作品。(参见陈瑞统《寄深意于淡远——读刘家璧先生诗集〈山行〉》)二○○六年,刘家璧在中国文学出版社(北京)出版了他的诗集《山行》,四卷,每卷八十一首,共二百四十三首首,全是五言绝句。梁披云题写书名,施议对作序,欧阳良庚楷书。二○○九年,他又在岳麓书社出了修订版,并附有刘再复、施议对等人的评点,因此也可以算作是二○○九年度的成果。


刘家璧的诗,多在“山深林静,俯看坐听”时,于“有意无意中得之”,语言清新、朴实、自然,音韵谐美,格调淡远,韵味隽永。作者以山行者的独特视角来观照自然和人生,往往能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

泉细水长流,花多人易愁。孰云沧海阔,风险不容舟。(1.11)

敢有匡时志,原无出世心。金风随处好,独对菊花吟。(4.54)

幽香何处住,能否醉刘伶。不觉山深浅,身轻气自清。(1.32)

高山呼日出,海上淡烟开。喷薄彤轮涌,霞光射浪来。(1.60)

赤白黄蓝紫,花开五彩云。莫嫌秋色浅,烂漫不输春。(4.78)

东风发曙霞,新绿遍天涯。南国英雄树,一枝横我家。(2.35)

浸日秋衣湿,立冬思浴寒。睡莲花吐火,红透水中天。(2.2)

长松挂残月,翘首浴红鳞。欲做虬龙客,先登石嶙峋。(1.41)

鸟声千树里,人语半山中。坐觉榕阴午,春潮涨几重。(3.33)

石上苔痕绿,烟中树色深。鸟声愁断续,隐约苦春阴。(3.20)

或写世道,或写出处,或写修身,或写自然界的霞光、云彩、花木、松石、鸟声,既真实、形象、可感可触,又吐属自然、清新、未经人道。可以说是有性情,有境界,有韵味,非学力所能到,非人工所能到。施议对序《山行》云:“绝句之难,难以天籁,而非人工。四句二十八字,或二十字,合辙归韵,何难之有——不过服帖稳妥而已。假以时日,必将有成。至于天籁,则未敢强求,尤其是五绝。古人有云:五绝纯乎天籁,七绝可参人工。已可见其难。简言之,乃一种自然状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唐贤神品,所以穷幽极玄,超凡入圣者,此之谓也。后昆追步,能于似与非似间,得窥门径,岂易事哉。”这话是非常精辟的,非通于诗道者不能出此言。而刘家璧《山行》中的不少佳作,确实是达到了一种“自然状态”的,这是于“有意无意中得之”的一种状态。澳门的旧体诗词中,能够出现这种状态的作品,实在是了不起的。


四,二○○九年的澳门诗词活动概况

二○○九年,是澳门诗词界获得大丰收的一年。澳门诗词界除了坚持创作,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之外,还举办了几个重要的全国性的诗词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一)“京澳双庆诗词书法联展”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及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让本澳居民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诗词书法优秀作品,推动京澳两地诗词书法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由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主办,全国中华诗词学会、全国书法家协会、澳门书法家协会协办,澳门基金会赞助的“京澳双庆诗词书法联展”于二○○九年九月七日至九日在金碧文娱中心举行。澳门特别行政区代理行政长官陈丽敏、中联办副主任李本钧、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办公室主任刘建波、澳门立法会副主席刘焯华、全国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郑伯农、全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申万胜、澳门特区行政会议发言人唐志坚、澳门特区民署管委会主席谭伟文,澳门特区文化局代表薛启善、澳门日报常务副总编辑黎善培,以及澳门书法家协会主席连家生、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冯刚毅、胡培周等出席开幕式。这次联展展出了内地、澳门两地诗人和书法家的百余幅优秀的诗词书法作品,包括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已故全国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孙轶青的诗词书法作品。十月上旬,联展移师北京,在全国政协礼堂继续展出。


(二)首届中华莲花杯全球华人诗词大奖赛

二○○九年十月至二○一○年二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及澳门中华诗词学会成立十九周年,凝聚全球华人对祖国山河、中华文化及澳门回归的真挚情感,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举办了“首届中华莲花杯全球华人诗词大奖赛”。这次大赛共收到二百○三首诗词作品,作者遍及北京、上海、江苏、福建、广东等内地廿二个省及直辖市,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国外参赛地区有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此次大赛获澳门文化局赞助。大奖赛评委由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着名词学家叶嘉莹,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冯刚毅担任。组委会成员为:名誉主任梁披云、冯刚毅、胡培周、连家生,主任冯倾城,副主任庄文永、叶作兰、李德胜,常委王国钊等。组委会收讫三位评委评分表后,在大赛法律顾问见证下完成评分核算,并由三位评委最后确认无误,以确保大赛公正公平。获奖名单如次:冠军:岳阳(四川省)《九张机·蜀绣织出濠江情》;亚军:朱建波(辽宁省)《满庭芳·澳门回归十周年感赋》;季军:曾小云(江西省)《行香子·澳门回归十周年感赋》;优秀奖(10名):陈文杰(辽宁省)《澳门回归十周年喜赋》,吕克俭(湖北省)《金缕曲·澳门》,赵京战(北京市)《齐天乐·澳门回归十周年感赋》,杨路平(河北省)《澳门回归十周年感赋》,丁欣(江苏省)《濠江夜泛感怀澳门回归十周年》,郑存耀(澳门)《盛世歌》,赵薇(四川省)《望海潮·庆澳门回归十年》,雷经石(广东省)《澳门回归十周年感赋》,黄才乐(广东省)《澳门情思》,孙一兵(河北省)《咏澳门〈盛世莲花〉雕塑》。


(三)全国中华诗词学会领导看望梁披云先生

二○○九年九月八日,即“京澳双庆诗词书法联展”在澳门展出期间,全国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郑伯农、副会长刘麒子、秘书长王德虎在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冯刚毅、胡培周及监事长叶作兰的陪同下,看望了德高望重的澳门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梁披云先生。年逾百岁的梁老依然身体健康,精神尚佳。郑伯农说:“梁老是全国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更是中华诗词界的名家、泰斗。诗词界最讲究尊重传统,没有传统就没有诗词,如今社会都在追求创新,但是创新也一样离不开传统,所以必须尊重梁老这样难得的国宝级大师,向他学习。”郑伯农代表全国中华诗词学会祝愿梁老健康长寿,全家幸福。


(四)第二届中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九年十二月七日至九日,由澳门特区政府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何贤会议中心举行。这是继二○○○年七月,澳门大学原中文学院举办“中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后,又一届专家级的国际学术会议。应邀出席的代表共六十名,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港、澳地区,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他们都是在中华词学以及中华传统文学领域具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会议开幕式由香港电台节目主持施志咏小姐担任司仪。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院长郝雨凡、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培均、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惠国、澳门大学中文系教授邓国光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丽霞代表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宣读贺词。


这次研讨会一改以往的研讨会形式,以主持人制替代以往的讲评制。不设主题演讲,不设大会发言,不逐一宣读论文,只设主持人和讨论人;开幕式开题研讨替代主题演讲;三大议题,五个场次,每一场次在大议题下设三个具体小议题,四人主持,四人讨论,其余学者围绕议题,自由发挥讨论,互动推进话题;闭幕式设讲评及总结致辞,替代一般综述。

本次研讨会围绕词学研究的回顾及展望、词学研究的视野及领域、词学研究的溯源及交流等三大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会议内容深厚、形式创新,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与赞赏。会议的主要组织者施议对教授,会前征询专家学者意见、建议,精心策划研讨会议题,聚集学界同仁,共同回顾百年词学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方法,探讨词学研究视野及领域;三大议题及各小议题,均自成研究专题,合而观之,则又可建构视野开阔、角度新颖的现代词学史。研讨会革新以往会议形式,为建设自觉(策划议题,集思广益)、开放(自由探讨,互动交流)、多元(观点碰撞,和而不同)、和谐(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研讨会文化作出了积极探索。美国登尼森大学连心达教授认为,一九九○年美国缅因州举办的词学国际研讨会,使得词学研究成为此后二十年美国汉学研究中的显学,在澳门大学举办“中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相信也将如当年在美国召开的词学研讨会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不可抹杀的一笔。


研讨会期间,主办方还组织了文化考察活动,与会者参观游览了妈祖阁、圣保罗天主教堂遗址、大炮台等历史文化古迹。与会者认为:澳门是一个融汇中西文化,糅合古今特色的城市,四百多年前,东西文化已在此对话;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生,呈现出更好的发展态势。与会者期待,是次研讨会,对新世纪词学研究视野的拓展、观念的变革、方法的更新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参见甘松《新世纪词学对话——澳门大学第二届中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