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14
- 本站
- 作者:徐玉如
文学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地理环境影响了文学,文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地理环境。文学地理观是源远流长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地理的各种可居住性和不同的纬度有关。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说:气候的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异常炎热的气候有损于人的力量和勇气,居住在炎热气候下的民族秉性懦怯,必然引导他们落到奴隶的地位。而寒冷的气候则赋予人们的精神和肉体以某种力量,这种力量和勇气使他们能够从事持续的、艰难的、伟大的和勇敢的行动,使他们保持住自由的状态。人类的一切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这些论述有合理的价值的成分,但把地理环境看成决定性的因素,又有失偏颇,不过对地理环境作用的肯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近年来文学地理在不同层次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并围绕文学与地理的关系产生了一个新的学说:文学地理学。文学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的组成、风格和特色,探讨不同地域文学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和差异。文学地理学要注重研究特定区域产生文学的原因,特别是地理的影响;要研究特定区域文学的特点,从而对文学的繁荣提供借鉴。地理环境包括宇宙的、地质的、气象的、水文的、地文的、生物的等等条件。研究文学地理,离不开对景观的研究。
景观——文学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赋予了某一地理之特点,而这一特点往往表现为景观。景观(landscape)一词原意是指风景,但在地理学中,景观一词具有特殊的含义,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景观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是指完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程度极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渗入了人类的主观因素,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则是一种人化的自然。可以说景观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内涵,而且是极富特色的核心构成。但。一个地方,如果缺少景观,或者景观不突出,其文学作品在某一方面也会为之失色。试想,如果没有滕王阁、岳阳楼,怎么会有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没有蜀道的瑰丽、艰险,怎么会有令人叹止的《蜀道难》?陈子昂著名的《登幽州台歌》,无疑与幽州台这一景点分不开。有人说,文化生态、文化扩散、文化整合、文化景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五大研究主题。以五大主题为线索研究某个文化现象才算是系统、完整的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地理学是这样,文学地理学也是如此。令一个地方为之自豪、使其出名的,应是景观。
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倡导建立专门学科,以探究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文化生态(或称文化背景),主要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 、文化传播及其他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从这个角度来看,景观是人类文化活动的背景之一,也是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点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别的根据。景观就是事物的特点,也是一地独特的标志。研究文学地理学,突出景观,也就突出了特点及地域性的差异,作品就有了亮点,文学地理也就有了区别他地的重要特征。
景观与文学——景因文显,文借景传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文学创作源于生活,触动作者情怀的无非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又云:“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刘勰充分肯定了自然山水在文学创作中的引发作用与源泉意义,景观也是如此。
景因文显。有的景观,本来是一般的景物,但经过文人的创造,赋予了文学色彩,靠文学作品得以扬名,价值倍增,由平庸之景变成了名胜之地。九江的浔阳楼,原是白居易送客之处,但有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唐代就在这里建了琵琶亭,自此以后,历代名人骚客,纷至沓来,他们“或登亭怀古,追思琵琶韵事,或触景生情,一洒悲己怜人之泪”,一座小亭,成了游览胜地。“醉翁亭”也是这样。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得名。醉翁亭初建时只是一座孤单的凉亭,但文以亭丽,亭以文传,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纷前来探幽访古,题诗刻石,现在不但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群,而且“醉翁亭”成了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的“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编撰九江、滁州的地域文学,如果没有浔阳楼、醉翁亭的内容,将会大为失色,可见景观是文学地理的重要构成,编撰区域文学,景观的记叙,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文借景传。观山则情满山,观海则情溢海。景观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是文学创作的酵母。古人言,一树梅花万首诗,一处景观也是如此,她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骚客,随之产生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景观为此提高了自身的价值,文学作品也在景观价值的提升过程得到了认可和肯定。我们上文提到的浔阳亭,好多文人写过诗文和楹联。如元稹《琵琶亭》:
夜泊浔阳宿酒楼,
琵琶亭畔荻花秋。
云沉星没事已往,
月白风清江自流。
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楹联学人顾问罗元贞,写的楹联,巧妙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令人遐思,促人回味:“司马不来,相逢何必曾相识; 佳人何在,此时无声胜有声。”
醉翁亭也是这样,除了《醉翁亭记》是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之外,好多文人也写过诗文和楹联,如。“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这些诗文,是靠了景观得以普及、流传。赋予景观以文学色彩,极大地丰富了景观的精神内涵。因景观而有文学创作,更增加了文学园地的雅致。
沂蒙景观-----齐鲁大地上的奇葩
沂蒙大地,北负泰岱,南俯徐淮,东濒黄海,西临兖济,群山怀抱,峰峦叠翠,沂水拖蓝,碧波荡漾。壮美的山河,秀丽的风光,构成了其文学地理方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蒙山既是历史文化名山,也是旅游胜地,是沂蒙山区好风光的典型代表,它雄踞于蒙阴、平邑、费县交界处,海拔1156米,是仅次于泰山的山东第二高山。由于蒙山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山岳森林等景观几千年来一直被世人所瞩目,受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青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即蒙山。天宝四载(745年),李白与杜甫联袂来蒙山寻道访友,在此结下了深挚的友谊,杜甫为此写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动人诗句。苏轼游蒙山诗曰:“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云蒙漏泽春”; 宋宰相文彦博赞蒙顶茶诗曰:“旧谱雅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清初文治武功盛极一时的康熙和乾隆,出巡时都曾途经蒙山,写下了《蒙阴晓雪》、《过蒙山》等诗篇,康熙大帝冬游蒙山曰:“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乾隆皇帝则曰:“山灵盖不违饶命,示我诗情在玉峰”。这都表现了一代帝王为有名山胜水而深感自豪的情怀。文人歌咏蒙山,饱蘸激情,临空挥洒,写其险:“铁锁万年悬鸟道,石梁千仞惹猿愁”(明•胡缵宗《望蒙山》);写春雨初晴:“远浦水从天外落,乱峰云散雨晴初”(明•李奈《山中春霁》);写其景色秀丽:“雨过烟光明翠黛,日斜树色映青螺”(明•公蛴奎《蒙山叠翠》);写雪景:“却向东蒙看霁雪,青天乱插玉莲花”(清•厉鹗《蒙阴》);写云海:“万山一气无端倪,如马如日不可知。绛衣掩映何葳蕤,化为苍狗空中驰”(清•曹贞吉《蒙山出云歌》);写登高望远:“蒙山秀出东海边,海上白云相与连。……齐鲁千里平如掌,俯视一气恒块莽”(明•公鼐《望蒙山吟有寄》)。这些诗句写景维妙维肖,激情难抑,令人顿生热爱之情。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从沂蒙山区纵贯临沂南部平原,河水环山绕崮,款款南行,两岸芳草鲜美,绿树成茵,呈现出碧水青山,天光云影,林果葱郁,稻花飘香的旖旎风光。明代沂水人杨光溥赋有 《题沂阳八景•沂水拖蓝》:
雕崖山下是源流,百里南来始负舟。
月影恍移湘水夜,涧声遥认楚江秋。
派分远浦还同色,浪拍长天无尽头。
正是暮春修禊罢,舞雩风里任遨游。
明代舒祥有《琅琊八景•沂水拖蓝》:
拖蓝曳练漾清波,百合泉来渐满河。
蒙谷雪消苍泽长,祊田雨后翠涛多。
青含冷雨沿堤树,绿锁寒烟近水莎。
但见渔舟随处落,不妨风浪夜如何。
歌咏沂河,除以“沂水拖蓝”为题外,还有其他诗作。如明代人杨光溥的《沂水形势》:
南来一水傍城流,十里封疆接莒州。
桃涧春浓苍似锦,龙池夜静水如钩。
仕沾鲁俗还逢掖,地生齐风不起楼。
莫讶文风千古盛,沂山西畔是尼邱。
还如任文献《沂水春波 》:
马逐芳春草路芊,胜游应说到沂川。
和风轻泛桃花浪,暖气轻浮丽日天。
俗虑尽随流水去,襟怀都向碧波湔。
追思点瑟当年事,吟咏归来兴浩然。
清代屈复《沂水春帆》:
沂河桃李布春晖,无数舟连画尾归。
夹岸林花衔日落,满天帆影带香飞。
水转山烟随欸乃,村回鸟路入芳菲。
行人谁问仙源路?只有鱼郎坐钓矶。
一川碧波,白帆点点,两岸林花,桃红柳绿,风景秀丽,令人流连。这些都是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文学资源,如果写沂蒙文学地理,这是极富特色的核心构成。
沂蒙大地,人才辈出,人文景观大放异彩。王祥“卧冰求鱼”,当年的河称孝河,在临沂城北12公里处,他的孝行为千古传颂。明代的舒祥在《孝河凝冰》一诗里写道:“王祥一去千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赞美了王祥高洁纯美的德行,希望人们向他学习。关汉卿的悲剧《窦娥冤》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但故事的源流却在今临沂市郯城县城。明朝张世则在《题郯城孝妇墓》一诗中写道:“芳标不逐年华换,往迹犹随史牒留。”赞扬孝妇高尚的标格不随年华的流逝而更改,其事迹依然随着史书留传下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是临沂人,后人尊称为“书圣”,凭吊其古迹的诗歌屡见不鲜。“当其驱颖时,龙蛇自生翼”,这是明代的林茂桂在《洗砚池怀古》一诗中赞扬王羲之高超的书法艺术;“华表最怜人化鹤,黄庭无复客笼鹅”,这是明代钱达道在《右军祠》中抒发对王羲之的怀念之情。爱国是沂蒙人民的传统,古往今来,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情操,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颜真卿、颜杲卿是费县人,他们抗击安史乱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后人所尊崇。清代的王延在《二颜墓双桧》一诗中写道:“土封靡漫石碑残,双桧参天无屈蟠。定是九幽魂魄化,峨冠长剑立高寒。”左宝贵是临沂市平邑人,中日甲午战争时,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血洒平壤,后人在其家乡为其筑衣冠冢。清代的王薪传在《为左忠壮公书衣冠墓门坊》一诗里写道:“伟哉左公关大局,同仇义重一身轻。”赞扬左宝贵以大局为重,同仇敌忾,大义凛然而轻视自己性命的品格。如五贤祠,祭祀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五人。乾隆题诗碑,其诗为:“孝能竭力王祥贤,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再如孟良崮,更因孟良崮战役而扬名,陈毅元帅在孟良崮大捷前赋词:“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遍好风景,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战役结束时,陈毅司令即兴赋诗: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从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蒙山着锦八百里,沂河泛银五千年”,这是沂蒙特有的景观,是沂蒙文学地理方面的特质和内涵。原来“四塞之固,山货不出,外货不入”的沂蒙,靠特有的文学地理景观,产生了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宣传了沂蒙,使人们认识了沂蒙,而独特的景观也因之地位大增。
古人云,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我们也可以说,一地有一地之文学。而景观,是这一地的重要资源,也是一地之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徐玉如,山东临沂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
- 上一篇:外部文学景观研究——文学景观的
- 下一篇:“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
- 返回: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