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观照下的文学地理 ----论文学地理学内在机制中的异质同构
  • 2016-05-14
  • 本站
  • 作者:临沂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上官文洁
阅读量:279

一、四季色彩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的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就是色彩。色彩就像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地包围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

四季色彩理论是当今国际时尚界十分热门的话题,它是由色彩第一夫人美国的卡洛儿·杰克逊发明,并迅速风靡欧美,后由佐藤泰子(女)引入日本,研制成适合亚洲人的颜色体系。1998年,该体系由色彩顾问于西蔓女士引入中国,并针对中国人的肤色特征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伊顿在《色彩艺术》一书中说:色彩的效果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心理上应该得到体会和理解。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小林重顿根据季节的色彩变化绘制出季节的色彩形象坐标,如下图所示:


物理境与心理场的契合符合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说,此学说认为: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力的结构是不同质的,但可以相互对应,沟通,同一,从而达到内外两个世界的同型合一,并从这种同构关系中产生诗与美。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言: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春夏秋冬依次交替,阴气沉郁阳气舒展;四季景物变化,诗人心情也随之波动。春天阳气萌发,蚂蚁开始活动,秋天阴气凝聚,萤虫准备冬食;微小的昆虫尚且感到气候的变化,四季对万物的影响着实深刻。至于作为有美玉般聪慧心灵、鲜花般清明气质的人,对于景物色彩的感召,谁能无动于衷?因此,新年春气萌发,愉悦的心情欢快舒畅;初夏阳气转盛,忧郁的心境烦闷凝结;秋日天高气爽,阴沉的情志广阔辽远;冬天飞雪无边,庄重的思虑严肃深沉。四季有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形貌;人的情志随景物变化,文辞则因情志而抒发。

四季的变化在宏观上体现为物候的变化,物候现象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物候现象在诗人生命意识的萌芽过程中起了触媒即催化剂的作用。而四季的变化在微观上则体现为季相的变化,所谓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的季节表现的外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花、果的形状和色彩随季节而变化。这些季相的变化能给人以时令的启示,增强人的季节感。

1、春天----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

20世纪60年代,贝里尼提出了唤醒理论,他认为在促成唤醒的诸多因素中,有神经系统的变化,还有季节的变化。冬去春来,气温回升,人们脱去厚重的棉衣,换上轻便的春装,一下子变得神清气爽,似乎从沉睡中被唤醒。当然,被唤醒的不只是人类,还有整个大自然。随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百花绽放,迎春花的鹅黄、柳芽的新绿、桃花的粉嫩、梨花的洁白……一望无际的新绿,色彩斑斓的点缀,一组明亮、鲜艳的色彩构成了一幅欣欣向荣、美不胜收的画卷,给人扑面而来的春意和愉悦。

在生理学角度,绿色是对人眼最适宜的颜色,因为人在看绿色时,不必调节眼球的视网膜,绿色为我们带来平静、安定、愉悦的感受,可将人的心理维持在一个最理想的状态。而五颜六色的鲜花由于鲜艳娇嫩及饱和度强烈,在色彩上给人新鲜、明快、舒畅的感觉。因此,才会有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春意盎然,才会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色彩斑斓,才会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怡人画面。

2、夏天----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

夏天,高温的天气让人心烦气躁,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似乎都变成了火般的红色,在生理学角度,人处在红色环境时,脑垂体会产生反应,化学信号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由脑垂体传递到肾上腺。继而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产生影响,同时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血压上升、呼吸急促、脉搏及血液流动加快,最后易出现疲劳、焦躁等反应。

于是,便有了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在沁人心脾的凉驱走难耐的酷热,诗人的诗兴便勃然大发,所以才有了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的静谧暗香,才有了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的袅袅韵响,才有了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的清凉舒爽。

3、秋天----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

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枫叶红与银杏黄交相辉映,秋风吹过,落叶纷飞,地面上累积着秋意,一层一层,愈来愈浓,极目远望,都是专属于秋天的广阔、辽远。

为什么秋天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主要是因为秋天受到反气旋的控制,即地面受高压控制,空气下沉,因此云较少,空气能见度较好,故而看起来天高云淡;秋天夏季风南撤,北方水汽减少,大气对流减弱,云层随之减少,升高,晴天多,天气不再闷热,故而会觉得秋高气爽。

秋天,阴沉的情志广阔辽远,所以才会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深沉,才会有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的情思,才会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辽远。

4、冬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冬天,气温骤降,飞雪漫天,雪后的世界,一片白色,而白色,是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通常被认为是无色的,其明度最高。帕斯在其著作《白色》中说:白色是寂静的颜色,当所有的词句都终结的时候,白页就是对空间的一个比喻,白色代表着暗含的联系,潜在的比喻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即是此理。白色是无彩色,但它却又是包含着所有颜色光的颜色,正如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故而白色会引发人无尽的联想与想象;白色又是寂静的颜色,所以容易引发人庄重深沉的思虑。雪消初晴,倍增其寒,因为积雪在融化时吸收了大量的热量,温度比下雪时更低,所以就有了下雪不冷消雪冷的民间谚语。雪融化后,呈现在眼前的则是朴实的大地色,而这一色系则会给人深沉稳重之感。

于是,在冬天,就有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凝重,就有了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的晴寒,就有了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深沉。

李延寿在《北史·文苑传》中说:夫人有六情,禀五常之秀;情感六气,顺四时之序;盖文之所起,情发于中人的情感顺应四季的变化,在物色的感召下,孕育了不胜枚举的传世佳篇。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写道: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四境钟嵘在《诗品序》中亦云: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四季的物候变化不仅为诗人提供了绝佳的意境,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宋代郭熙称: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海,秋山明净而如状,冬山惨淡而如睡。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的色彩会随着阳光的变化而变化,强烈的阳光会使山的固有色减弱。除此以外,山的色彩还或多或少地受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其中,树木对山的色彩影响最大,当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树林时,我们只看到树木的颜色,而看不到山本来的颜色。视觉上的这种色彩体现是源于山本身的色彩组合,是成长于山中大面积的树木与山的合体所致。因此才会有四季之不同山,四季之不同感。

陆机在《文赋》中如此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和宗炳同时代的山水画家王微在《叙画》中写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在现实生活中被视为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审美活动中常常被归并为一类,如西风落叶与悲秋之感,芳春柔条与欣悦之情,仰望秋云与神思飞扬,沐浴春风与神思浩荡……这种将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的,对客观景物与内在情感进行重新分类、联结的心理现象叫做审美相似律。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类似的说法可以归并为物感说,关于物感说,历代有如下论述:

《礼记·月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后动,故形于声。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朱熹《诗集传序》:诗者,人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

在中国,人们注意到了四季与文学的内容与风格的对应;在西方,有人则注意到四季与文学体裁的对应。加拿大原型批评家弗莱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运行一样在于它的内在动因。他以循环作为这一动因。他认为大到天体运行轨迹,小到原子内部的电子绕核运动,从客体的四季炎凉更替,到主体的血液与呼吸运动,都遵循着循环规律。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类型按照时代分为: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周而复始,这同一年四季的更替相似。春天,春光明媚,希望在即,对应为喜剧;夏天,色彩斑斓,气象万千,对应为传奇;秋天,草木摇落,萧瑟凄凉,对应为悲剧;冬天,寒气沉沉,了无生气,对应为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这种看法同样可以用审美相似律来加以解释。

二、地域色彩

1960年法国现代著名的色彩学家、色彩设计大师让·菲力普·朗科罗创立了一门实践应用色彩理论学说----色彩地理学,他认为: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会因为其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大相径庭,这既包括了自然地理条件的因素,也包括了不同种类文化造成的影响,即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建筑色彩。换而言之,一个地区的文学色彩也会因为其在地球上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故在此,笔者提出色彩文学地理的概念。

日本色彩设计研究所小林重顿在其《色彩心理探析》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地域色彩,并且形成了严密而科学的调查地域色彩的方法:拍摄地域图片,测色,集色,探究地域色彩等。地域色彩就像空气一样,不知不觉到包围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灵,它不被人们注意,但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却是既深且广。在此,试举例说明:

某意大利色彩学家在欧洲地区曾做过日光测定的实验,结果发现,北欧的阳光接近于发蓝的日光灯色,而南欧意大利的阳光则偏近于偏黄的日光灯色。蓝色,其可见光的波长略短,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也较浅,因此,蓝色在视觉中有收缩之感,它给人的感觉是寒冷的、消极的、带有阴冷倾向的。黄色,其可见光的波长较长,在光亮度上,其光感最强,因而黄色是一种明快而鲜亮的色彩,它易于激起人喜悦、愉快的感觉。这样,两地的人们由于长期在有差别的阳光色下生活,不知不觉地形成习惯性的适应与爱好,北欧人喜欢冷色调,意大利人喜欢暖色调。这种色彩偏好在其当地的建筑色彩设计及室内色彩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即蓝色和白色是北欧地域色彩的代表,黄色是南欧意大利地域色彩的代表。

北欧五国绝大部分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寒冷的气候,密度低的人口分布,使得人与人的接触相对较少,所以北欧人性格冷淡内敛。与其相比,南欧(也称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温暖的气候使得南欧人较热情外向。

北欧终年日照稀少,就像地处北欧的丹麦(北纬55.4°),即使国土最南端的维度也比中国黑龙江省(北纬53.5′)的纬度高,这个国家每年一月份每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人们必须在零度以下摸黑出门及回家。阳光的骤减使得冬日被漫长的黑色笼罩,故而影响人体某些荷尔蒙的分泌,使人罹患冬季抑郁症,北欧自杀率偏高也与此有关。因此,5%的丹麦人冬日会将自己封闭在家里足不出户。

时代背景固然重要,但地域色彩却早已在人的性格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奠定了文学家精神色彩的基调。丹麦作家安徒生一生写了大量的童话故事,在他众多的童话中,悲剧性故事占有相当分量,从他创作中期的《海的女儿》到其晚期创作的《老约翰尼讲故事》,悲剧无处不在。他饱含着浓重的忧伤与哀婉进行悲剧叙事,如此的风格可谓与其地域色彩的熏陶息息相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及优秀作品,其中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等。其中但丁《神曲》的意大利原意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是因为作品是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薄伽丘的《十日谈》写的则是佛罗伦萨黑死病时,十名男女青年到乡村避难,借欢宴歌舞和讲故事消遣时光,在苦难中寻找欢乐。如此的叙事虽然只是出自文学作品,但却从侧面间接反映出地域色彩影响下人们的性格倾向。

三、人文色彩

自然有自然的色彩,相应地,人文也有人文的色彩,即民性。不同的地方民性不同,在此以山东为例,众所周知,水浒英雄一百单八将,七成好汉在山东,他们豪爽、狭义、热情,这样的性格特征与当地的气候不无关系。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期,春秋短暂,夏冬较长,季节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山东人少了春与秋的缠绵婉转,而多了一份夏与冬的干脆爽直,因此,就促使其形成了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这正契合了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异质同构说。

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豪放词在词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而他的豪放词正是写于密州(今山东诸城),苏轼的豪放词受密州民性的影响颇深,与其在杭州任上所作诗词的清新婉约不同,他在山东所作的诗词大都体现出豪放不羁的胸襟与气魄,例如最有名的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如果苏轼没有到过密州,可能就没有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狩猎情状,可能就没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热血满腔,可能就没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潇洒奔放,可能就没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气场。正是在人文色彩的熏陶下,才使得苏轼的精神色彩与文学色彩增添了新的内涵,从而在词史上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狄德罗将关系定义为是一种悟性的活动,但他强调尽管关系只存在于我们的悟性里,但它的基础则在客观事物之中。自然色彩、人文色彩加诸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一定的精神色彩,即气质风格,而一定类型的精神色彩下又滋生了一定类型的文学色彩,即文学风格。它们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属于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它们却相互对应。在这一关系链中,它们环环相扣,不可分割,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它们构成了文学地理学的一种内在机制,共同作用于文学地理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3]小林重顿.色彩心理探析.[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4]金韵蓉.幸福的七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