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游历生活与边塞诗创作(二)
  • 2016-05-18
  • 本站
  • 作者:黄伟
阅读量:464


三、谭嗣同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谭嗣同诗学唐人兼及六朝,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他在游历生活期间创作的边塞诗,慷慨激昂、遒劲雄健、想象丰富、语言绮丽,在近代诗坛可谓别具一格。

 (一)慷慨悲凉、雄健苍劲

 谭嗣同从小学习剑术,有任侠尚武之气,且胸怀报国之志,他慷慨激昂又倔强勇敢,这些是其边塞诗歌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关于学诗的经历,谭嗣同说自己是“十五学诗,二十学文”[28],他也曾向友人刘淞芙叙述了自己学诗的艰苦历程,深感诗歌的创作过程是“大抵能浮而不能沉,能开而不能翕。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不易见。迨至转调旋宫,徒然入破,便绷絃欲绝,吹竹欲裂,卒迫卞隘,不能自举其声,不得已而强之,则血涌筋粗,百脉腾沸,岌乎无以为继。”[29]其中的苦与乐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的到。

 在这学习和创作的漫长过程中,谭嗣同努力做到博众家之长,并汲之为己所用。他曾自述:“嗣同于韵语,亦从长吉、飞卿入手,旋转而太白,又转而昌黎,又转而六朝。近又欲从事玉溪,特苦不能丰腴。”[30]可见谭嗣同吸收了长吉李贺奇特的构思,新异的想象和瑰诡的语言,如他的《西域引》与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学习了温庭筠的表意含蓄和辞藻美——在《老马》里诗人以老马喻志,语意双关,含蓄表达他的豪情壮志;在“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白复红”(《邠州七绝》)、“百里平原经雨绿,两行高柳束天青”(《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等诗中展现了辞藻之美。谭嗣同在李白浪漫想象和雄放风格的熏染与韩愈苍劲遒健之气的影响下,创作了《赠入塞人》、《秦岭》、《陇山》和《潼关》、《崆峒》、《寄人五绝》等气势豪迈的诗作。谭嗣同学习并吸收了古人和同时代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创作经验,刻苦努力地推敲并实践诗歌的创作,最后形成了自己慷慨悲凉、雄健苍劲风格,这是他对从李白到龚自珍以来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康有为在《六哀诗》中评价:“复生奇男子,神剑吐光莹。长虹亘白日,紫澜卷沧溟。足迹遍西域,抵掌好谈兵,横厉志无前,虚公心能平。才明挺峻特,涉猎得其荣,于学无不窥,海涵而渊渟。文词发瑰怪,火齐杂水晶。”[31]

 (二)古近兼擅,体裁多样

 谭嗣同诗歌创作的体裁形式丰富多样,有古体诗、近体诗和歌谣等。在他的边塞诗中,绝大部分是近体诗,其中有五绝、七绝、五律和七律。谭嗣同最善于五言律诗,在他的边塞诗里五律有14首,约占三分之一,其中著名的五律有《别兰州》、《雪夜》、《马上作》、《出潼关渡河》、《百草原五律》等。这些工整对仗的五言律诗里,体现了谭嗣同的独具匠心,如在《别兰州》的颔联“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32]其中“两行”对“一带”,“塞柳”对“城山”,不但体现了五律的格律整齐,还呈现了塞外的空旷与阔大。

 谭嗣同也善于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其中七律有《夜成》、《赠入塞人》、《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崆峒》、《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等;七绝有《潼关》、《马鸣七绝》;五绝有《寄人五绝》。

 古体诗在谭嗣同边塞诗虽然所占的数量不多,但质量甚高,为谭诗增色不少。如五言古诗《河梁吟》,这是一首送别诗,其中“抚剑起巡酒,悲歌慨以慷”[33]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的慷慨悲凉与豪迈,流传甚广。再如七言古诗《秦岭》和《西域引》,气势浩荡,体现了诗人的慷慨激昂。此外,谭嗣同边塞诗中还有歌谣:《罂粟米囊谣》和《六盘山转饷谣》,这歌谣体丰富谭诗的诗歌体裁形式。

(三)语言绮丽,想象丰富

 谭嗣同的边塞诗继承了屈原、李白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尤其深受近代龚自珍的深刻影响。钱钟联称:“谭复生诗,代表当时浪漫风气,仿佛似龚定庵。”[34]龚诗中浪漫的色彩,大胆的想象,雄放的风格,绮丽的语言,这在谭诗中亦有鲜明的体现。如《崆峒》: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回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35]

 一个桃花开遍崆峒山谷的春日,诗人在黎明之际登上山顶,满天星斗渐渐隐退,极目远眺,云海莽莽,高耸的山峰似乎隔断了尘寰,划开了天路。山上松入霄汉,山谷怪石壁立。边塞之山是何等的高峻雄伟。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将气势雄伟、高耸入云的崆峒山,栩栩如生地展现于读者面前,其锻字炼句之功力,于此可见一斑。

 谭嗣同的边塞诗绮丽与清新并存,含蓄和质朴共生,形成了具有凝练、清新、质朴与绮丽的语言风格。谭嗣同有时采取白描的手法来绘景状物,如“老树秋阴村路暗,残霞表夕阳红”(《登山观雨》);有时用暗示寄托的形式来表达心曲,如“窅然万物静,而我独何求”(《夜泊》);有时化用典故,如“壮士事戎马,封侯入汉关”[36],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少有驰驱志,愁看髀肉生”[37],化用刘备看到刘表的髀里肉生而感慨自己功业不建的故事。这些多姿多彩的语言形态,对增强谭嗣同边塞诗的表现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谭嗣同在他短暂的一生里,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完整地记录了他在西北边塞的所见所闻与所感。谭嗣同一生落拓失意,虽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在这些边塞诗里充分表现了谭嗣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黄伟,肇庆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近代文学及戏曲民俗研究)

 

 



[1]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3页。

[2]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页。

[3] 同上。

[4]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3页。

[5]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7页。

[6] 耿湘元:《论谭嗣同诗》,载田优隆、朱汉民主编:《谭嗣同与戊戌维新》,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460页。

[7]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页。

[8]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9] 同上书,第11页。

[10]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11] 同上书,第14页。

[12] 同上书,第37页。

[13]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页。

[14] 同上书,第135页。

[15] 同上书,第13页。

[16] 同上书,第109页。

[17]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8] 同上书,第111页。

[19]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20] 同上书,第47页。

[21] 同上书,第2页。

[22] 同上书,第6页。

[23] 同上书,第12页。

[24] 同上书,第15页。

[25] 同上书,第20页。

[26]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27] 同上书,第22页。

[28]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页。

[29] 同上书,第12页。

[30] 同上。

[31] 蔡尚思、方行编:《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48页。

[32]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13页。

[33] 同上书,第53页。

[34] 钱钟联:《梦苕庵诗话》,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六)本,上海书店 2002 年版,第 166 页。

[35] 李一飞编注:《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

[36]《别兰州》,同上书,第13页。

[37]《马上作》,同上书,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