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何勇强
有关《水浒》地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对《水浒》中地理错误的指正,二是对一些具体地理位置的考订。后者又以梁山泊、杭州等地为多。而对《水浒》中杭州地理的研究又大多是从作者对杭州地理环境的熟悉程度来论证作者的籍贯与生活、创作地点。本文则拟从《水浒》中宋江征方腊之役行军路线与历史上童贯征方腊行军路线的比较研究来揭示宋元时期杭州地区交通路线的发展变化,分析杭徽通道开辟对《水浒》创作的影响。
一、历史上宋征方腊之役行军路线
为说明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宋征方腊之役的行军路线。现存史籍的记载以宋人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书最为详尽。上面即以《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为主,辅以《宋会要辑稿》中的相关记载,对宣和年间宋征方腊之役的行军路线加以分析。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41记载:
〔宣和二年〕十一月戊戌朔,方腊僭改元,号永乐,以其月为正月。……丙寅,方腊陷青溪县。
十二月戊辰,方腊陷睦州,贼众二万,杀官兵千人。于是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皆为贼据。甲申,方腊陷歙州休宁县……丙戌,方腊陷歙州……于是婺源、绩溪、祁门、黟县等官吏皆逃去。后四日,又陷富阳、新城,遂逼杭州。……
〔宣和〕三年正月……戊子,方腊陷宣州宁国县,进逼宣州。乙未,方腊陷杭州。……乙卯,方腊陷崇(宁)〔德〕县,进围秀州,知州宋昭年等击却之。……甲子,王禀等破贼于秀州城下,斩首数千级,秀州平。是月,方腊陷婺州,又陷衢州,守臣彭汝方死之。
二月壬午,方腊陷旌德县。癸未,王禀等克杭州。乙未,方腊陷处州,余党逼信州。
三月丙申,贼再犯杭州,王禀等战于城外,斩首五百级。官军与贼战于桐庐,败之。……壬寅,贼帅吕师囊屠仙居县。戊申,官军复歙州。贼攻台州不克,解围去。辛亥,刘镇、杨可世至歙之潘村,遇贼万余,迎战,复有万众冲后军。镇、可世分兵击之……壬子……刘延庆与贼战于宁国,败之。王禀等复富阳县。丁巳,复新城县。戊午,王禀等至桐庐桐州港遇贼,以战舰攻之,夺溪桥。翌日,复桐庐县,凡获一千五百余级。……壬戌,王禀克复睦州。
四月乙丑,王禀等于睦州南门外对溪岸斩贼一百九十级。丙寅,王禀等又斩贼九百六十七级于睦州南门外对溪岸。刘光世兵至衢州,贼万人出城,我师大捷,斩获二千二百五十六级,生擒贼首郑魔王。戊辰,贼将吕师囊攻台州,通判李景渊击走之。……辛未,刘光世自衢将之婺,军行一舍,贼万众再犯衢,将官叶处厚与贼战,为贼所掩,处厚溺死。光世闻之,引军还,拟贼后。丙子。刘光世复龙游县……丁丑,贼陷天台、黄岩两县。己卯,王禀兵至建德、寿昌县境白沙渡,斩贼九百一十五级,夺其粮舟百余。刘光世复兰溪县……郭仲荀复上虞县……辛巳,刘光世至婺州,薄城下……复婺州。癸未,王禀复青溪县。丁亥,郭仲荀至南宝洞……姚平仲收复浦江县,刘镇等驻帮源洞后。戊子……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而门岭崖壁,峭坂险径,贼辄数万据之。刘镇等率劲兵从间道掩击,夺门岭,斩贼六百余级。是日平旦入洞后,且战且进,鸣镝纵火,焚其庐舍。〔王〕禀等自洞前望燎烟而进,禀领中军,辛兴宗领前军,杨惟忠领后军,总裨将王渊、黄迪、刘光弼等与刘镇合围夹攻之。贼二十余万众腹背抗拒,转战至晚,凶徒糜烂,流血丹地。……翌日,搜山。庚寅,王禀、辛兴宗、杨惟忠生擒方腊于帮源山东北隅石涧中……。
方腊起于睦州青溪县,其地位于钱塘江上游,杭州之西,太湖西南。方腊起事之后,攻城略地,分三路扩张:
①东线沿钱塘江西进,过杭州后沿大运河北上:青溪→睦州(包括寿昌、分水、桐庐、遂安)→富阳、新城→杭州→崇德→秀州。
②西线从太湖之西北上:休宁→歙州(婺源、绩溪、祁门、黟县)→宁国→宣州→旌德
③南线:向南扩张,东至沿海的台州,西至江西的信州。南线扩张并非方腊主力,行军路线多而杂乱,涉地较广,且与本文《水浒》中宋江行军路线关系不大,故不赘述。
而宋朝的征伐路线完全与方腊的扩张路线相对应。方腊起事之后,宋廷即下诏:“金陵乃喉襟之要害,占据江宁府,守把镇江,次议讨贼。此其上策。”[《宋会要辑稿》兵10之17。]即以江宁府、镇江为大本营,沿太湖两岸东西并进。东线由王禀指挥,从扬子江口出发,西线由刘镇指挥,从江宁府出发,而童贯坐镇镇江,尾随东路军之后,指挥全局。
线王禀军行军路线如下:
扬子江口→秀州→杭州→富阳→新城→桐州港之战→桐庐→睦州→睦州南门对溪岸之战→白沙渡之战(在建德寿昌县境)→青溪→帮源洞。
对西线战事,《宋会要辑稿》的记载详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会要辑稿》兵10之18记载如下:
〔宣和二年〕二月,贼陷宁国、旌德县,刘延庆却守金陵,刘镇移广德军,杨可世赴宣州,合兵讨击。……二十七日,杨可世由泾县过石壁隘,斩首几三千级,复旌德县。……二十九日,刘镇败贼於乌村湾,复宁国县。……三月十日,杨可世、刘镇等克复歙州。……初,王禀、刘镇两路军预约会於睦、歙间,包围帮源洞,表里夹攻。至是(四月二十三日),刘镇、杨可世、王涣、马公直率动兵从间道夺贼门岭。二十四日,平旦入洞,纵火为号,王禀、辛兴宗、杨惟忠、黄迪望燎烟而进,与刘镇合兵,贼腹背受敌,凡斩万余级。二十六日,生擒腊於东北隅石(润)〔涧〕中。
可表示如下:
西线刘镇军:广德→乌村湾之战→宁国→潘村之战→歙州→帮源洞
杨可世军:宣州→泾县石壁隘之战→旌德
此外,宋军还有刘光世军在南线婺州、衢州等地的战事,事杂,且与本文关系不大,不叙。
二、《水浒》中宋江征方腊行军路线
《水浒》中110至117回内容涉及宋征方腊。宋江征方腊行军路线与历史上真实的童贯征方腊大致相同,也是兵分两路,沿太湖东西两岸南下。第一百十二回中,宋江与卢俊义计议,宋江说:“目今宣、湖二州,亦是贼寇方腊占据。我今与你分兵拨将,作两路征剿,写下两个阄子,对天捻取;若捻得所征地方,便引兵去。”结果宋江阄得东线,卢俊义得西线。据《水浒》记载分述如下:
东线宋江军先后攻克润州(111回)、常州(112回)、无锡与苏州(113回)。苏州之后,宋江的行军路线,《水浒》第114回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吴江县已无贼寇,直取平望镇,长驱而进,前望秀州而来。
宋先锋却移兵在檇李亭下寨。
再说宋江把颁降到赏赐,分俵众将,择日祭旗起军,辞别刘都督、耿参谋,上马进兵,水陆并行,船骑同发。路至崇德县,守将闻知,奔回杭州去了。
却说这宋先锋大队军兵,迤逦前进,来至临平山,望见山顶一面红旗,在那里磨动。宋江当下差正将二员花荣、秦明先来哨路,随即催趱战船车过长安坝来。
宋军冲杀过去,石宝抵当不住,退回皋亭山来,直近东新桥下寨。
宋先锋军马已过了皋亭山,直抵东新桥下寨,传令教分调本部军兵,作三路夹攻杭州。
东线主力由宋江亲自率领,沿大运河南下。宋江另外派出一支水军,由石秀与水军将领李俊、阮氏兄弟等率领,去攻打沿海江阴、常熟、嘉定、昆山等城。这支部队后来行军到海盐,进入钱塘江,遇上风潮,被冲入大洋,很多人被淹死,仅阮小七等少数人进赭山门,被冲上钱塘江岸生还。
至于西线卢俊义军的行军路线,也在第114回中,燕青向宋江汇报西线军情,对此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自离宣州,卢先锋分兵两处:先锋自引一千军马攻打湖州,杀死伪留守弓温并手下副将五员,收伏了湖州,杀散了贼兵,安抚了百姓,一面行文申复张招讨,拨统制守御,特令燕青来报捷。主将所分这一半人马,叫林冲引领前去,收取独松关,都到杭州聚会。小弟来时,听得说独松关路上每日厮杀,取不得关,先锋又同朱武去了,嘱付委呼延将军统领军兵,守住湖州,待中军招讨调拨得统制到来,护境安民,才一面进兵,攻取德清县,到杭州会合。
宋江、卢俊义南征方腊第一阶段战事,其行军路线可简述如下:
东线宋江军:宋江主力:润州→常州→无锡→苏州→平望镇→秀州(槜李亭)→崇德→临平山→长安坝→皋亭山→东新桥→杭州
水军分队:润州→江阴、太仓、昆山、常熟、嘉定等处→海盐→赭山门→杭州
西线卢俊义军:宣州→湖州→独松关(林冲军)→杭州→德清(呼延灼军)→奉口镇→杭州
即宋军分宋江、卢俊义两军沿太湖东西岸南下,两军又各分两路,共四路大军,到杭州会合。攻下杭州之后,宋江、卢俊义、吴用商议攻打方腊之策,说:“此去睦州,沿江直抵贼巢;此去歙州,却从昱岭关小路而去。”最后,仍兵分两路:先锋使宋江带领正偏将佐三十六员,攻取睦州并乌龙岭,副先锋卢俊义管领正偏将佐二十八员,收取歙州并昱岭关。最后宋、卢二军分别攻占睦州、歙州,在青溪会合,攻占帮源洞,剿灭方腊。其情形与历史上真实的方腊之役大致相同。
所不同者,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战争地点的变化。在历史上,方腊向北扩张,东线最北至秀州,西线最北至宁国,并未攻占宣、湖、常、润、苏诸州,因此也没有在这些地方与宋军交战;但在《水浒》中,方腊显然攻占了这些城市,并与宋军恶战。《水浒》对宋江与方腊军在润、常、苏三州的战事浓墨重彩,有非常精彩的描写。这自是文学的需要,可置不论。
二是行军路线的变化。在历史上,宋征方腊,兵分两路,一由宣州取歙州,一由杭州取睦州,然后合围青溪。但到《水浒》小说中,行军过程复杂了很多,同样是兵分两路,一由宣州、湖州取杭州,一由常州、苏州、秀州取杭州,两军合围杭州。攻占杭州之后,再次兵分两路,一由杭州取睦州,一由杭州取歙州,然后合围青溪。笔者以为,行军路线的复杂化,不仅是文学自身的需要,也反映了宋元时期杭徽地区交通线路的变化。
三、杭徽地区历史上的交通道路
杭州与徽州的交通线路,主要有以下几条:
一为钱塘江道,即从杭州沿钱塘江西进,经杭州富阳、新城、睦州、青溪至徽州。这是历史上宋征方腊主力部队行军的路线,也是《水浒》中宋江征方腊主力部队行军的路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方腊起义的始地发青溪县,因地处睦、徽之间,是杭徽道上的交通要冲,也一度非常繁华。方勺《泊宅编》载:“青溪为睦大邑,梓桐、帮源等号山谷幽僻处,东南趋睦而近歙。民物繁庶,有漆褚材木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江、浙。”[方勺《泊宅编》卷5。]这条通道的东段,因有钱塘江通航,较为顺畅;而它的西段,即青溪至徽州段,交通却非常不便,甚至可称为艰难险阻。方勺《泊宅编》载:“自青溪界至歙州界,有鸟道萦纡,两旁峭壁,仅通单车。方腊之乱,曾待制出守,但于两崖上驻兵防遏,下瞰来路,虽蚍蜉之微皆可数,贼亦不敢犯境。”就说明了这种状况。
二为湖州道,即从杭州北上湖州,然后从湖州西进宣州,再从宣州南下徽州。这条道路相对迂回。《水浒》中宋军西路军即卢俊义军攻打杭州即从湖州道而来。湖州道又可分为两路,东路从杭州至奉口镇、德清县、湖州,《水浒》中呼延灼军进攻杭州即走此道。西路可称为独松岭道,从杭州、余杭、独松岭、安吉西进,《水浒》中林冲军进攻杭州即走此道。《水浒》中对这条道路描写不多。
宋征方腊之后不久,金兵南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金兵继续南侵,一路追逐宋高宗。宋高宗经扬州、江宁,从太湖东面,沿大运河南逃到杭州。走的正是宋征方腊主力部队所经路线。而金兀术追击宋高宗,走的却是太湖西线。建炎三年十二月,兀术从建康出发,由溧水南行,攻陷广德军、安吉县、余杭县,然后进入杭州。走的正是独松岭道。宋时尚无独松关,但有独松岭。据说,兀术路过独松岭时,说:“南朝可谓无人,倘以羸兵数百守此,吾岂能遽渡哉!”[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135。]其险要可见一斑。
三为渔浦道。宋江南征杭州,到秀州时,与柴进定下一个间谍计划,派柴进、燕青去青溪,到方腊身边做间谍。《水浒》第116回描写柴进、燕青西进路线:“且不说两路军马起程,再说柴进同燕青,自秀州欈李亭,别了宋先锋,行至海盐县前,到海边趁船,使过越州,迤逦来到诸暨县,渡过渔浦,前到睦州界上。”这条道路实际上是浙东地区前往睦州、徽州的通道。从越州萧山的渔浦渡钱塘江,然后由钱塘江西进。对杭州而言,走渔浦等于饶远路去徽州,并没有实际使用价值。但在军事上,妙用此道,却能有效避开杭州城防,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历史上渔浦也常常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如唐末杭州刺史与浙东观察使刘汉宏进行战争,刘汉宏即派军队“营于西陵,将图浙西,既烧渔浦,劫富春”,[《吴越备史》卷1。]进而威胁杭州。宋江屯兵秀州时,杭州尚在方腊军的控制之下,宋江派柴进、燕青去当间谍,从海盐渡海到越州,再从渔浦渡江,正好避开了方腊的杭州防线。
四为千秋岭道。即从杭州出发西行,经余杭、临安、于潜,从于潜北上,过千秋岭,进入宣州宁国县,再从宁国入徽。此道也有一段迂回曲折的路程,但较之钱塘江道、湖州道以及独松岭道,已为近便多了。此地也历来是军事要道。唐末杨行密与钱鏐争淮浙,淮南将李涛即从进攻临安。钱鏐命儿子钱元瓘率军抵抗。钱元瓘在千秋岭伐木开道,“绝其归路”。[《吴越备史》卷1。]后淮将李神福再攻临安,也是无功而返。胡三省注:“自临安退还宣州,有千秋嶺之險。[《资治通鉴》卷262。]南宋初建,高宗一面南逃,一面部署军队阻挡金军,千秋岭也是防控重点。建炎三年,尚书省言:“浙西路当控扼处,自吴江外,惟千秋、襄阳、垂脚三岭为险要。”因命两浙提点刑狱公事王翿、知建德县林师说负责千秋岭防务,“控扼宣州来路”。[李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0建炎三年二月庚午条。]到建炎四年十月,由于形势紧急,甚至有人建议掘断千秋岭通道。其中言道:“千秋岭通彻太平、宣州、广德军、建康府,正系冲要控扼去处。东西两山,上阔一千余丈,万一贼马奔冲,直趋(木)〔本〕府至越州,或取严州直趋温、台、明、越州,若不掘断,临时措置不久。又恐传送机密文字、纲运往来不便,欲开掘中间,量留三五尺以通传送文字、纲运、商旅,稍有警急,并工掘断。”[《宋会要辑稿》方域10之7。]也说明了千秋岭地理位置的重要。
五为昱岭道,即今人所称的杭徽古道,从杭州出发西行,经余杭、临安、于潜、昌化,达至徽州。因其道经昱岭,故可称为昱岭道。《水浒》中卢俊义与宋江合围杭州后,即从此道进攻歙州。由杭至徽,以昱岭道最为近便。其形势险要,也为后世兵家所重。眀王禕撰《昱岭关铭并序》,谓:“昱岭关,在杭徽之交,因山为险,与千秋、独松称三关,而三关莫险於昱岭。”[王禕《王忠文集》卷1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8谓:“昱岭关,在杭州府昌化县西七十里,西去南直徽州府百二十里。岭高七十五丈,地势险阻,右当歙郡之口,东瞰临安之郊,南出建德之背。置关于此,盖三郡之要会也。”
独松、千秋、昱岭,浙西三关,即是杭州→余杭向西的三条通道,它们分别是:西北向安吉的独松岭道,西向于潜再向北的千秋岭道,以及经于潜、昌化直通徽州的昱岭道。三条通道中,以昱岭道路途最近,形势最险。但使人奇怪的是,昱岭道虽出现在小说《水浒》中,却没有出现在宋征方腊的真实历史中,甚至没有出现在稍此之后南宋对付金兵追逐的严密布防中。进而查阅北宋以前文献,竟未搜索到“昱岭”二字。笔者怀疑:在宋江、方腊之世,昱岭道即后世盛称的徽杭古道,在那时可能还没有被开辟出来。
四、岳飞与昱岭道的开辟
那么,昱岭道究竟何时被开辟,如何被开辟呢?这就涉及到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岳飞。事详郑玉《师山集》卷五《重修横山路记》:
歙东南境接杭之昌化,自昱岭闗至郡城百里,而逺出入山谷间无跬步夷旷者,其间自小坑口至溪子里,旧路由溪下﨑岖坑涧中,厉掲二三十度行者,以为病。其险绝处髙则架木为栈,低则叠石为塘,修葺无时,官民劳费,至不可胜计。会宋岳武穆王飞提兵过郡境,至则溪水大涨,军不可前。王命大众伐山开道,由三岭出,遂为康庄,且省其程三之一焉。出其途者咸歌舞之,盖二百年於此矣。
则昱岭道由岳飞行军经过,伐山开道而成。郑玉在文中对岳飞开道之功大加颂扬,称“功在吾州,比之秦渠、蜀堰,歴千万世而不可忘”。文中还讲到岳飞经过昱岭时间及行军缘由,谓“武穆王以绍兴元年提兵讨杨么过此”。岳飞绍兴元年确曾行军过此,却不是讨杨么,而是讨盗匪李成。当时李成攻打洪州,岳飞奉命前往讨伐。[《宋史》卷365《岳飞传》。]岳飞途经徽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与《三朝北盟会编》都有记载,而《三朝北盟会编》所记更详。《三朝北盟会编》卷144:
〔绍兴元春正月〕岳飞以通泰州镇抚使方退屯於江阴军。戊申,被命已本进发。癸丑,到宜兴取老小。到徽州,有百姓诉其舅姚某搔扰。飞白其母责之曰:“舅所为如此,有累於飞,飞能容,恐军情与军法不能容。”母亦苦劝而止。他日,飞与兵官押马,舅亦同徒刑。舅出飞马前而驰,约数十步,引弓满,回身射飞,中共鞍鞽。飞邓马逐舅,擒下马,令王贵、张宪捉其手,自取佩刀破其心,然後碎割之。归白其母。母曰:“我钟爱此弟,何遽如此?”飞曰:“若一箭或上或下,则飞死矣。为舅所杀,母虽欲一日安,不可得也。所以中鞍鞽者,乃天相飞也。今日不杀舅,他日必为舅所害,故不如杀之。”母意说,解飞,留老小於徽州,率军马趋洪州会〔张〕俊。
则岳飞杀舅的故事也发生在此次行军途中。郑玉记文中还记载了岳飞过昱岭后的另一轶事:“故老相传军过岩寺镇,夜宿人门外,居民无有知者。黎明启户,见爨迹宛然,方知王兵已过矣。”可见岳飞治军严明,军容整肃。
郑玉文中提到的“坑口”等地名,至今仍存。而在徽州,至今仍有岳飞掘断徽州龙脉的传说,谓徽州有龙脉,要出108个天子。宋高宗闻之恐慌,因命岳飞前往掘断龙脉。事虽无稽,却可能是岳飞开通杭徽道一事在民间记忆中的曲折反映。
也正因为岳飞开通之功,昱岭之名,北宋之前不见于载籍,南宋之后却渐有记载。如《乾道临安志》卷二记杭州陆路,“西至昱岭二百四十三里入徽州界”。又范成大有《昱岭》诗:“竹舆摇兀走婆娑,石滑泥融侧足过。昱岭不高人已困,晚登新岭奈君何!”[范成大《石湖诗集》卷7。]
昱岭道虽地势险要,但江南地区在历史上向来和平,较少战事发生。昱岭地区唯一有大规模战争发生的年代,正是《水浒》作者生活的元朝末年。当时红巾军起义,徐寿辉部从长江中游东进,曾在此一带与元军反复争夺。朱元璋占应天府后,也从昱岭南下攻城略地,与张士诚及元朝军队展开混战。相关战事在元、明史籍中多有记载,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卷98中对当时形势有非常精要的概括:
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遣项普略等掠徽、饶、信诸州,遂陷昱岭关,攻杭州,董搏霄击却之。已而群贼复自昱岭关寇于潜,搏霄复击之。自临安而西,败贼于于潜,复其县。又败贼于昌化,复收昱岭关。十七年,徽州为贼所破,元将李克鲁会军昱岭关。败贼兵于关西,遂复徽州。既而太祖自金陵南下宁国,克徽州,道昱岭,败克鲁之军,取建德路,于是两浙版图,以渐平定。昱岭信为西面之咽喉矣。
《水浒》作者正生活在那个年代,曾久居杭州,长期在江南一带活动,对昱岭战事自然相当熟悉,难怪《水浒》中写到方腊之役,要对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昱岭之战作如此浓墨重彩的描写。
(何勇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 上一篇:晚清冀东硕儒史梦兰《止园诗话》
- 下一篇:清代楹联作者地域分布及其文史学
- 返回: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