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胡迎建
庐山东临鄱湖,北滨长江。奇峰环列,峡谷蕴奇。丹崖翠壑,飞瀑流泉,云迷雾幻,气象万千。诚如明徐祯卿诗云:“吴楚开雄镇,东南表巨观”(《庐山》)。然古人以庐山为南岳衡山余脉,王祎论中国山川大势时说:“自昆仑分支,而为衡岳以作镇荆楚,既又分支者二,东南为五岭,东北为庐山,昔人以衡庐并称之”。[1]清张岳龄诗云:“东南多名山,衡岳居首庐次之”(《庐山歌》)。实则若论峰势之高峻、景观之秀美,衡山不足以居庐山之前。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博得诗人们的青睐,为之赞咏。从不同角度或宏观或微观展示了庐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数以万计的庐山诗,所咏景观内容与描写角度如何?本文试作分析。
一、庐山诗所咏范围不断扩展
最早出现的庐山诗是东晋慧远的《游庐山》,但由于当时庐山大半未开发,所游地点在庐山西面。陶渊明回归田园,在庐山脚下,但诗中无登山之句。谢灵运登临庐山,写有“积峡忽复起,平途俄已绝。峦陇有合沓,往来无踪辙”(《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诸句,可见当时登山无道、人烟稀少的状态。
唐代庐山诗大量出现,这与科举文化的繁荣,更与江南的开发、交通的发展、庐山处江湖之旁是分不开的。诗人到庐山寻找栖息地,寻求与山水自然的和谐。李白作《望庐山瀑布》流传最广,其《庐山谣》气势恢宏,是盛唐诗风张扬踔厉的表现。白居易谪居江州,建庐山草堂,在那里度过一生创作丰收期,写下三百多首诗,所涉历地点多在庐山山麓,但其中《游大林寺》是登临牯岭之作。唐人庐山诗大多集中在东林寺、五老峰、庐山黄岩瀑布等地。
宋代庐山的游览线路较唐代有所扩展。文人足迹遍历山麓南北,这与山北江州与山南南康军修建的驿道是分不开的。从周必大《庐山录》中时有“游人布路”、“行官道约十里”、五更“以火炬夹车而归”等来看,自官道到一些景点便利。在以幽邃著称的栖贤谷三峡涧中,北宋大中祥符间,还建筑了横跨绝壑的三峡桥。
以庐山瀑布诗为例,唐代多集中在山南黄岩瀑(李白所咏香炉瀑)与山西石门涧。随着路径的通行,新瀑的发现,宋代咏瀑诗多了起来。谷帘泉,唐代无诗。北宋初王禹偁来此所作《谷帘水》,为此景观第一首诗。卧龙潭瀑布,唐代无诗,宋代始有孔武仲、杨时诗,后来朱熹在其旁结卧龙庵,屡至此有佳咏。三叠泉是庐山最大最壮观的瀑布。然此瀑隐在深峡,李白隐居屏风叠,未有诗咏此。朱熹知南康军时未知有此瀑。张世南《游宦纪闻》载绍熙年间樵者发现此瀑。其后,刘过游三叠泉有诗,中云:“一朝何事失扃钥,樵者得之人共传“(《观三叠泉》)。可见消息迅速传开,尔后诗人陆续来寻。
庐山继续成为文人歌咏的磁力场、驰骋才华的竞技场。寇准《庐山》诗云:“江南到处佳山水,庐阜丹霞是胜游。独抱古琴携竹杖,若逢绝境莫归休。”晁补之“尽是庐山佳绝处,不知何处合题诗”(《题庐山》)。道出了游历审美的愉悦感,满足感与赋诗之难的遗憾,也说明宋代庐山的不少名胜佳境留下诗人的踪迹。
元末,朱元璋在鄱阳湖大胜陈友谅。明代建立,洪武登基,在庐山制造仙人助他得天下的神秘光环,建御碑亭、敕祀大天池寺。各地诗人纷至沓来瞻拜,这也促成描写庐山西南一带风光的诗大为增加。还有过去诗人们甚少涉足的仰天坪、汉阳峰、五老峰顶、含鄱口也逐渐成为流连吟啸之地。
迨至清末民初时期,庐山牯岭开发,交通状况改善,成为一处宜居山林城市。谭延闿诗云:“苏黄朱陆不到处,涌现楼台忽此山”(《牯岭》)。胡汉民诗云:“李白苏黄惜未到,丘壑尚足为人师”(《鹤亭写寄《庐山远公塔》诗索和即次原韵》)。以李白、苏轼、黄庭坚、朱熹、陆游未曾登牯岭而致憾。此后可在山中久居,为写出新景观诗提供了条件。如陈三立与其子陈隆恪两人居松门别墅,都曾写出近百首庐山诗。这是古代未曾梦见的景况。二十世纪有关牯岭一带的诗的景观描写在历代庐山诗中所占比重大增,其原因与庐山牯岭的开发、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特殊的人文背景不无关系。可见,庐山景观诗作的多少,与其交通、开发程度、居住条件大有关系,与政治也大有关系。
一、 从整体宏观着笔的写法
庐山范围如此之大,如何写?写什么?历代诗人的着笔,可说是各展生花妙笔。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整体宏观着笔的写法,如椽巨笔,所写则如巨幅山水。多以古风形式出现;一种是写局部景观,一峰一壑,乃至一草一花。后者在此姑且不谈,先谈前一种。如唐人王贞白《庐山》诗云:
岳立镇南楚,雄名天下闻。五峰高阂日,九叠翠连云。
夏谷雪犹在,阴岩昼不分。唯应嵩与华,清峻得为群。
先立其大,从整体宏观视野写庐山,尽情讴歌庐山之峻伟,然后分述局部,诗人自己未出现在诗中,乃纯客观写景。又如李白《庐山谣》中云:“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所涉景观非止一处,故从大处落笔。
唐人刘允济《经庐岳回望江州想洛川有作》诗中说:
东北疏艮象,西南距坤络。宏阜自郁盘,高标复回薄。
势入柴桑渚,阴开彭蠡壑。九江杳无际,七泽纷相错。
云雨散吴会,风波腾鄢鄂。迹随造化久,利与乾坤博。
肸蚃精气通,纷纶潜怪作。石渠忽见践,金房安可托。
地入天子都,岩有仙人药。二门几迢递,三宫何倏爚。
咫尺穷杳冥,跬步皆恬漠。仙才惊羽翰,幽居静龙蠖。
明牧振雄词,棣华殊灼灼。盛叶匡西夏,深谋赞禹亳。
黄云覆鼎飞,绛气横川跃。佐历符贤运,人期茂天爵。
此诗先写庐山的地理形势,然后层层铺叙挥洒,凸现庐山磅礴蝉联之势。
南唐时李中《庐山》诗云:
控压浔阳景,崔巍古及今。势雄超地表,翠盛接天心。
湓浦春烟列,星湾晚景沉。图经宜细览,题咏卒难任。
靖节门遥对,庾公楼俯临。参差含积雪,隐映见归禽。
峭拔推双剑,清虚数二林。白莲池宛在,举辇事难寻。
火静星河冷,龙归洞穴深。谷春攒锦绣,石润叠琼琳。
玄鹤传仙坪,青猿伴客吟。泉通九江远,云出几州阴。
冬有灵汤溢,夏无炎暑侵。他年如遂隐,五老是知音。
亦从宏观与总体上来歌咏庐山。先写庐山之山势之崔巍,控压浔阳一带,山北湓浦,山南落星湾,都在乌瞰之中。继而写到庐山各处的景点,遥对陶渊明五柳门,俯临九江城内庾亮楼。更仰望峭拔的双剑峰,游览东林、西林寺,莲池宛在,往事难寻。庐山峰林冬含积雪,暮有归鸟。锦绣谷中春天,仙洞内的琼琳,令人流连忘返。冬有灵汤温泉可以沐浴,夏日凉爽可以避暑。
北宋欧阳修《庐山高》诗的开头以突兀高远之笔,展示庐山之峻奇。以“几千仞”写其山峰之高;“根盘几百里”写其山体之大而固;“屹立于长江”,愈见其风貌峥嵘。笔锋一转,写庐山襟江带湖:“长江西来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写庐山旁边的长江与鄱阳湖。泊舟而望庐山,呼应开头,“上摩”句呼应“高千仞”,高摩青苍之天、晻霭之云;“下压”句呼应“根盘几百里”,言山之根基坐落宽阔的大地上。此诗有庐山山水大势的泼墨,又有局部的勾勒皴染。
南宋朱熹《屡游庐阜欲赋一篇而不能,就六月中休董役卧龙,偶成此诗》亦宏观写大势概貌,中云:
康山高不极,连峰郁苍苍。金轮西嵯峨,五老东昂藏。
想象仙圣集,似闻笙鹤翔。林谷下凄迷,云关杳相望……
着笔在庐山大势概貌。开头写到连峰郁郁,康山高高无极,峰连峰,郁苍苍。其西有嵯峨突起的金轮峰,其东有峥嵘昂轩的五老峰。
又如明代徐祯卿《庐山》中云:“豫章山水郡,庐岳此深蟠。吴楚开雄镇,东南表巨观。中天浮黛色,百里暖晴峦。渐近云消豁,俄惊势郁盘。”本文开始提到的张岳龄《庐山歌》也是如此,诗中云:“乾坤一束撑南陲,襟江带湖气淋漓。层峦叠嶂若列眉,苍藤翠筱纷葳蕤。石壁千仞飞泉垂,白云下上波弥弥。颀然五老云中窥,大孤小孤弹丸累。驱蛟走鼍供鞭答,庐君灵应山所治。”也是从大处整体的宏观着笔,再细加勾勒与皴染。
三、纪游性的描写方法
以纪游性的描写方法,观照庐山的景物变化,与前一种从整体宏观着笔的写法有所不同,即诗人行程隐约可见。最简略的莫过于苏东坡所作《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完庐山南北,最后一站在西林寺,写其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游历感悟,这是高度概括的纪游写法。
朱熹的大多庐山诗甚至还有唱酬诗也是纪游写法,如《伏蒙秘阁张丈宠顾下邑并以长篇为贶降叹之馀,牵勉继韵,仰求斤削僭率皇恐》诗中云:
开樽鹅池水清激,下马醮石烟空濛。
须臾路转山更好,摩天巨刃排双峰。
少看银河忽倒挂,直欲跳下清泠中。
南临汇泽共指点,缥缈贝阙浮珠宫。
他陪友人张彦辅到归宗后玉帘峰下,在清澈激涌的鹅池旁打开酒樽痛饮。到金鸡峰麓下马,在简寂观处的醮石流连。行程转过一处,但见双剑峰如两支摩天巨剑耸立,银河倒挂峰间,真想跳入青玉峡间清泠的龙潭。继而来到南康军城,南临彭蠡泽(即鄱阳湖),指点湖山。此诗所纪行程有三十多里。
《山北纪行十二章》是朱熹最长一组纪游诗。行程在诗中出现:
行逢石门雨,解骖寒涧东。朝跻锦绣谷,俯仰春冥濛。
悬泉忽淙琤,杂树纷青红。屡憩小亭古,幽探思无穷。
石门涧在天池峰下。一行人自此登山,经锦绣谷,过佛手岩,憩于古亭。又:
竦身长林端,策足层崖表。仰瞻空界阔,俯叹尘寰小。
天池西嶔崟,佛手东窈窕。杖屦往复来,凭轩瞰归鸟。
走到层崖之上,仰观天空开阔,俯瞰尘寰。西顾为嶔崟耸立的天池山,东望则为窈窕幽深的佛手崖。持杖踏屦信步往来,写尽眼界之开。翁方纲说:“朱子《山北纪行十二章》并注,观之可抵一篇庐山游记。”[2]
陈三立晚年居牯岭,大多也以纪游带出景观的描写。如游黄龙寺赋诗云:“重寻古寺楼栏加,宝树高高拂紫霞。仰视环走杂妇孺,泬漻壑谷腾喧哗。剔读碑字漶莫识,但传昙诜所移植。千年灵气嘘龙蛇,鼎峙南天表古德。列坐广场白日丽,樱花插砌暖相对”(《二月二十二日杨居士德洵招邀山中邻客二十许人集黄龙寺宝树下》)。重寻古寺,仰视环走,剔读碑字,列坐广场,次第写来。其古风如《三月三日同惕园互挈家人杂两稚子出谷口游眺》、《清明日携隆恪夫妇、登恪、小从过天泉洞御碑亭观天池》、《七月十三日携隆恪…至栖贤寺过玉渊憩三峡桥,遂寻琴志楼废宅三首》)。即从诗题便可见其写游历。
四、从不同视角写出观赏山水的变换之美
宋代郭熙在《山水训》中说:“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3]众多的庐山诗,注意从不同视角,或仰望,或远望,或俯瞰庐山。自山下而仰山颠之高远的诗如,南唐孙鲂《湖上望庐山》诗中云:“天应不许人全见,长把云藏一半来。”用拟人化写庐山被云遮得时隐时现之状。又沈彬《望庐山》诗云:
东过匡庐忍醉眠,双眸尽日挂危巅。
压低吴楚殽函水,约破云霞独倚天。
一面峭来无鸟径,数峰狂欲趁渔舡。
江人莫笑偏凝望,卜隐长思瀑布前。
游庐山东南而作,两眼痴望山之高巅,就如挂在上面一般。此山之雄,直可压低吴楚与殽函关,刺破云霞而独倚青天。
李建勋《岁暮晚泊望庐山不见因怀岳僧呈察判》诗云:
贪程只为看庐阜,及到停舟恨颇浓。
云暗半空藏万仞,雪迷双瀑在中峰。
林端莫辨曾游路,鸟际微闻向暮钟。
长愧昔年招我入,共寻香社见芙蓉。
诗中说他贪于赶行程,只为早日见到庐山。但泊舟江岸,却因云遮雾障看不到庐山而心生遗憾。万仞高峰、双瀑藏于半空雾雪中,也无从辩识当年游过的道路,只听到寺中的钟声。
东坡所作《过庐山下并引》亦是自山下仰观庐山,诗云: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侪相应和,勇往事骖驔。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出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飚扫浑酣。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
乱云遮没整个庐山,云雨相随。云雾荟蔚弥漫中,偶而也露出紫翠的山巅。瀑布如龙跃出山间。他与众友人遥望风云变幻,暴雨过后,清风吹扫沉沉酣眠的峰峦,但惟有紫霄峰露出高而奇秀之姿;隐约可见五老峰腰处的白石庵。
朱熹从不同视角写出观赏山水的变换之美。《游天池》诗中先写到“三年落星渚,北望天池山。”初为仰望角度,至登巅,则为俯瞰角度:“高寻已奇绝,俯瞰何其宽。西穷濂溪原,东尽湓城关。”登攀到奇绝处,俯瞰大地,何其壮阔。西到濂溪,东到湓城关。远处渺渺沧波,更有淮山蜿蜒,尽收眼底。此诗层层递进,不断变换视角,起初由下望高处,然后由高山俯视山下,视野渐远至淮山。
又其《下元节假行视陂塘,因与宾友挈儿甥出郭登山归赋》诗先言在南康城中阁上远眺其高:“庐阜东北际,岧嶢五峰尊。中岩穹林绕,青天白云屯。”待至其地,则写俯眺之景:“却倚千寻峭,前窥百泉奔。长风卷浮埃,江湖渺相吞。”
清人祁隽藻所作《望庐山》诗写仰观之景:“屏风几叠照江水,夕阳万皱明斓斑。不知香炉瀑布在何处,但见侧峰横岭高下云回环。云中五老似回首,一一闯露青髻鬟……”仰望云层缭绕中闯露出来的五老峰头,仿佛峰回首而露出青翠髻鬟,是高远之景。又《渡浔阳江》写远望庐山,态势又有不同:“坐看万峰走波浪,蓄势一泻无停涵。不有长江锁叠嶂,几如奔马难回骖……匡庐作屏江作镜,上下照耀天青蓝。偶然云阴落远水,只讶日影摇晴岚。”庐山如波浪起伏,若无长江横锁,则山势如奔马而难挽回。山如屏风而长江作镜,相为辉映。
- 上一篇:论庐山诗的景观描写(二)
- 下一篇:罗浮山道教生态旅游的现状调查及
- 返回:自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