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道教生态旅游的现状调查及其开发建议
  •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蒋艳萍 谢佩珊等
阅读量:6003

惠州罗浮山,又名东樵山,其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百粤群山之祖”、“岭南第一山”之称,。不仅如此,罗浮山还是我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被道教列为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是历代道家羽客修行得道之胜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因此,研究罗浮山道教文化,对于充分挖掘当地道教生态旅游资源和发掘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最终达到人类自身完善,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现实意义。

一、罗浮山旅游现状调查

近年来,罗浮山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全力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养生旅游基地。罗浮山旅游景区的打造受到多方关注,那么,罗浮山是否已成为众望所归的道教旅游名山了呢?带着这个问题,本课题组曾多次深入罗浮山风景区实地考察。经过多方考察,发现罗浮山旅游目前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罗浮山旅游收费偏高,游客表示难以接受

罗浮山的门票是60元/人次,法定节假日施行20%减免,学生7折,1.2米—1.5米的儿童实行半价,老人凭老人证和1.2米以下的儿童全免。团购价由旅游团和罗浮山管委会双方协定。据调查数据反映, 60%的游客反映罗浮山的门票费偏高。除此之外,游客若要登罗浮山的主峰——飞云顶,则可选择步行登山或乘坐登山索道,步行登山需30元/人次,而登山索道则有双程与单程之分,双程70元/人次,节假日80元;单程40元,节假日45元;学生、儿童、老人全程40元,节假日45元。团购价也由旅游团和罗浮山管委会双方协定。另外景区停车费20元/辆,甚至景区内部分公厕亦收费。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接近一半的人收入是在1000元—4999元的,中低收入者对于这样的消费表示较难接受。罗浮山的自然风光秀丽宜人,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很适合游玩度假。但是过高的消费,中低收入的人群难以接受,此会削弱罗浮山的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二)罗浮山旅游没有“差异化”,游客表示印象一般

罗浮山作为道教名山,应该具有浓郁的道教氛围。但是,不管是专家还有游客都对罗浮山的道教氛围感觉不深,早在2007年,博罗县制定旅游发展总规划之际,就有专家指出罗浮山在道教文化环境的营造和产品的深度开发方面,存在明显不足[1]2010年“幸福美卷-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巡回评鉴团专家也指出罗浮山道教养生文化还大有可为。而在对普通游客的调查中,57%的游客认为罗浮山的道教氛围一般,19%的游客认为没什么道教文化的氛围,甚至不知道罗浮山是道教名山。这说明大多数游客对罗浮山道教文化感触不深,罗浮山也没有特别突出的特色。对于罗浮山近几年来开发的养生旅游项目、举办的养生旅游文化节等,63%的游客都不知道,且不少游客还反映娱乐设施较少,旅游项目不多且单一,档次较低,这说明罗浮山旅游尚未形成独有的特色,“差异化”不够,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罗浮山道教文化旅游开发存在很多不足,如对罗浮山道教文化系统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罗浮山道教文化旅游从业人员文化修养偏低、罗浮山道教特色旅游产品匮乏,市场开发不够丰富,没有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道教旅游品牌、罗浮山道教文化遗迹的研究和考古发掘工作有待提高等。

(三)罗浮山景点管理不善,发展不足,较多游客表示没有重来的欲望

经过考察发现,罗浮山的景点不仅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罗浮山作为道教名山,很多景点都是与道教文化有关的。目前开发得较好的当属朱明洞景区。冲虚古观是朱明洞景区的核心景点,是罗浮山现存最古老的道教宫观,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华南道教的祖庭和活动中心,1990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遗憾的是,对于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古观内没有文字介绍,也没有图片介绍,导致游客很难对它有深入的了解。而经过调查发现,对于来罗浮山游玩的方式,接近八成的人倾向于自助游的方式到罗浮山旅游,只有5%的游客选择旅行团集体旅游。因此大部分游客没有导游的解说,如果景点缺乏丰富的文字介绍,游客游玩后对景点留下的印象就会很浮浅。在冲虚古观外面,还保留着许许多多与道教文化有关的遗迹,如炼丹灶、仙人洗药池和东坡亭等。但遗憾的是,由于景区内的过分商业化,仅为一时的经济利益,破坏了景区内的原貌,致使许多景点都被商店包围,而无法凸显其各自应有的特色。更遗憾的是,由于疏于管理以及游客环保意识的缺乏,景点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仙人洗药池边长满了青草和青苔,东坡亭内凌乱肮脏的状貌,而新游客游玩至此,看到这般景象,皆感到十分失望。其他如朱明洞天、桃源洞天、泉源洞,周遭杂草丛生,标牌介绍亦不明显,往往使得游客忽略或遗漏这些著名的景点。景区内路线图不详,旅游小册不详细,游客游完后仅有16%认为其十分好,其他的游客都表示失望,甚至20%的游客表示十分失望。这不但有损罗浮山的声誉,使宣传受到阻碍,甚至对罗浮山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罗浮山开展道教生态旅游的优势分析

针对罗浮山旅游没有差异化问题,本文觉得要从道教生态游这一核心旅游优势入手,提高环境质量,突出特色景点,加深游客印象,这是形成其个性、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概念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迅速风靡全球,不断有学者对其内涵加以丰富和充实,虽然迄今仍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已达成共识,第一,旅游地主要为受人类干扰破坏很小,较为原始古朴的地区;第二,旅游者、当代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有较强的环境意识;第三,能够促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能促进旅游地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生态旅游要借助自然景观、文化设施,通过旅游者自身的体验与参与,促进旅游者环境意识的增强,促进旅游地生态、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

罗浮山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罗浮山方圆214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飞瀑名泉980多处,洞天奇景18处,石室幽岩72个,以山势雄伟壮观、植被繁茂常绿、林木高大森古、洞天超凡脱俗等特色吸引着古今无数道家羽士、文人墨客前来探幽取胜。自古就有罗浮是五岳之外第一名山之说,更有“罗浮天下春”、“罗浮天下奇”的流传。罗浮山又是天然的植物园,植被覆盖率达90%,植物种类三千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达一千二百多种,有天然中草药库之说。罗浮山森林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群落结构比较完整,自然植物垂直分布变化明显,南亚热带珍稀濒危植物较多。其环境的原始古朴、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能够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地。

罗浮山又是道教胜地,拥有众多道教遗迹,流传着很多道教神仙传说。道教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历来就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它崇尚自然、尊重生命,认为人与自然是血肉相融的整体关系,万物都是由道化生而成,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人类只有顺其自然,才能与万物共荣共生,《太平经》说:“自然之法,乃与道连,守之则吉,失之有患。”“天地之性,独贵自然,各顺其事,毋敢逆焉。”“故万物皆因自然乃成,非自然悉难成。”[3]故强调“慈爱一切,不异己身。身不损物,物不损身。”[4]把关爱万物、保护自然环境、慈爱和同视为自己宗教修持的重要内容。道教在生活方式上主张少私寡欲、返璞归真,对人的过多的欲望进行严格的批判,“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5]这种恬淡少欲、见素抱朴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也能很好地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也渐渐增大,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因此道教提倡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少私寡欲”的生态观念也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符合自然发展的需求。

故我们可以依托罗浮山有形的道教文化设施,结合罗浮山原始的自然风光,充分挖掘道教生态思想,让游客一方面沉浸在道教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教义熏陶中,一方面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给人类的无私馈赠,正确认识人在宇宙自然的地位,从而达到自觉地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目的。

三、罗浮山道教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设想

旅游产品的设计贵在创新,重在从旅游者的体验出发。罗浮山道教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着眼点正在于从旅游者的情感诉求出发打造一个全方位的体验渠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当前的旅游形式早已不再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人们越来越看好更深层次的个性化体验游。罗浮山地处岭南“旅游休闲走廊”的中心地段,是构成“广州――香港――惠州”旅游金三角的支撑性景区和代表型景区,处在珠江三角洲东部城市的中心地带,附近都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新型城市,直接面对出游力最强的珠三角客源市场,罗浮山如能更好地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强旅游产品的包装和宣传,提升其文化品位,进一步顺应都市人群休闲旅游之需求,当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结合罗浮山道教名山与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从游客体验出发,本文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设计旅游产品。

第一,夜宿飞云顶,赏夜半见日之奇事。

飞云顶是罗浮山最高峰,海拔1296米,因彩云飞渡而得名。上罗浮,登绝顶,古人说“登山不到罗浮巅,举足万里空徒然”。山势陡峭,从广汕公路望去宛若倚天长剑,奇妙的是峰顶却盘圆平坦,花草并茂,云雾缭绕。观日、观云、观海号称飞云顶的三大奇观。夜半观日出更是历代罗浮山游记最具神奇性的一幕,古人云:“其绝顶为飞云峰,即夜半见日处也。顶上有见日庵、飞云塔,云霞汹涌,灏气往来,如身在海中,或沉或浮,列子所谓御烈风而行也。”[6]“见日台在飞云顶,宿其上观日,乍闻天鸡一声,天海皆赤,万道金光齐射如箭,莫能仰视,日初出,隐隐有声,大数十围,渐如车轮,乃丽于天,迨丽天时,下方渐明

矣。”[7]苏轼有诗云:“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8]陈恭尹云:“一线日轮天已晓,远鸡才报下方钟。”都是描写的飞云顶夜半见日之奇景。但是这一在古人文词中每每称道的经历,当代却往往罕人体验,现在人过罗浮山往往只在冲虚观、黄龙观几个景点匆匆游览,登顶者不足十分之一,登顶后停留最多不过几小时,鲜有留下观日者,这与景区配套设施不齐备和景区宣传不够有直接关系。本文认为一方面应加大对罗浮夜半观日的宣传,多从古籍记载中寻找相应描述,引起游客的兴趣,另一方面可开发一个在山顶露营的项目,飞云顶山顶平坦,面积可达100多平方米,如若加以合理开发整改,修建山顶栖息地, 增加保护措施,让游客可露营在山顶,欣赏夜半见日出、白云如波涛的奇景,体验与古人穿越时空的情感对接,将给游客带来一番别样的感受。飞云顶露营见日的体验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在罗浮山观光的时间,使游客对罗浮山的了解更加深入,另一方面身临其境的体验也促使游客放慢脚步,真真正正地融入罗浮山的血脉精气,从而加深对罗浮山的认同。

第二,吸罗浮精华,体天人合一之妙境。

道教的道功、道术“吸取天地精华”于青山绿水之中,无疑对现代希望通过旅游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如果结合罗浮山优越的自然环境,适时推出一些养生实修类的旅游产品,估计会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据调研得知,现有的罗浮山养生体验的旅游项目非常少,目前在罗浮山举办过的的养生实修活动主要有罗浮山轩辕庵住持苏华仁道长与深圳“合道堂”公司合作举办的各项修道体道课程、深圳王室集团开展罗浮山“清调养”活动、罗浮山道教养生研究院举办的“道教辟谷养生”活动、北京企业家俱乐部与广东宅道院举办的“周末养生道”活动等等。这些体道修道活动一般集中在2-3天或4-5天,面对的多为高端客户,定向为“有远见有智慧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家、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人士”服务,产品附加值较高,但由于定位较高,参与人数较少,活动的辐射性和推广性不强,缺乏适合老百姓养生的体验项目。本文觉得可借鉴武当山、青城山等道教名山的做法,将养生体验大众化、平民化,依托罗浮山道教宫观、道教养生研究院等机构,结合度假、观光等旅游方式,开办各种形式的道教养生体验班,如周末体道班、3-5天的养生学习班、10-15天的夏令营体道班,设计融道教养生与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让更多的非道教人士体验到道教养生的实修体验,这样既可以发展道教养生的文化产业实体,也能够把道教养生功法向世人推广。

第三,依图索秘踪,探罗浮山水之险境。

罗浮山景区被划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朱明洞景区、洞天景区、飞云顶景区、酥醪景区,这四大景区目前开发得相对完善的只有朱明洞景区。罗浮山有大小山峰432座,除了飞云顶、狮子峰之外,较有名还有铁桥峰、玉女峰、骆驼峰、上界峰等等,大多数都是尚未开发的原生态山峰,非常适合户外探险活动。再加上历代山志及游记关于罗浮山充满原始、神秘的记载,无疑能够吸引追求新奇、富有冒险精神的游客前往。以探险游览为主,追求一种自我探索的体验,是一种参与性的生态旅游活动。据调研,现有的罗浮山徒步穿越户外线路非常少,到罗浮山徒步大多是以深圳、东莞、广州的户外运动协会组织的小规模运动为主,线路多为自行探取,而且所到之处多无标示。笔者在网上查到一条较为经典的穿越路线,此路线以酥醪村小蓬莱阁为起点,途经白水门瀑布、拨云寺、飞云顶、上界峰、刘仙坛,返回酥醪茅坪村[9],位于罗浮山后山尚未开发的地区,自然景观保存得相当完好,线路风光清静、幽秀、美丽,满眼翠绿,一路在拥有灵性的瀑布、溪水、树林、庙宇、箭竹、杜鹃、甸草、怪石中穿越,不时飞来清风、浓雾、飞云,飘渺弥漫,如入仙境,又如入天然的洗肺氧吧。本文认为可以不同难度和强度多开发设计一些徒步线路,开展以探秘为主的主题活动,追随古人的游记线路,寻找古籍中记载的地方,鼓励户外运动者多写游记,多开发新的路线。

四、罗浮山道教生态旅游的配套保障

针对罗浮山生态旅游发展不足,其中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

第一,更大力度地引进和培养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人才,借鉴国内外风景区建设与经营管理方面经验,提高队伍素质与管理水平。引进和培养专门的道教旅游人士,特别要注意对道士导游的培养。

第二,尽可能对志书中提到的著名景点进行还原和修缮,在完善交通的前提下做好景点标记,对景区内各种珍稀树种和植物、历史传说、地质地貌成因等应树立生态环保的标牌予以详细介绍,沿途设置交通路标。对原始生态区在尽量不破坏的前提下,适当建立一些休息区、救急站。发行较为详尽的旅游导游图和徒步穿越小册子,为观光旅游者和徒步旅游者提供指南,资料指南应与实地相结合且及时完善。

第三,营造充满道教氛围的旅游和住宿环境,如修建太极养生殿,开辟专门的打坐调息炼气区,修建供游客斋菜饮食的道教文化养生园,开辟道教仙药园和道教茶道馆,让游客能在饮食起居中领悟罗浮山独特的道教生态文化。

第四,开设环境教育特殊设施,如展览馆:将景区内的图片、实物展示出来,图文并茂地让游客了解景区内的自然科学知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启迪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陈列馆:把景区的重点项目,详细资料及生产产品陈列介绍给游客。

第五,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和管理,工作人员要有意识地向游客宣传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理论,在景区内设立具有环境意识教育功能的基础设施,如位于生态环境景观旁的科学解说系统,提醒游客注意环境卫生的指示牌;利用多种媒体,使游客接受多渠道的环保意识教育,包括门票、导游图、导游册上添加的生态知识和注意事项;增加旅游商品中的生态产品;提供“取走的只有照片,留下的只有脚印”行动的废品收集器等等,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真正自觉地投身于环境保护,并将这种环保意识延续下去。

第六,对于景区票价实行人性化调控。借鉴实施“优质精品战略”,推动景区点的优质化建设,在市场经济中,只有精品、绝品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对景区进行精品化建设,提升景区知名度,使游客觉得物有所值,取消景区内的生态登山绿道等不合理的收费,真正贯彻一票通制。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在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方面弥补景区门票收入。实施“团购折扣回利”措施,在日前网购日益发达的时代,网络渐渐催生出团购这种新兴的买卖方式,如果景区除了对旅行社实行团购之外,打破以往的门外购票模式,利用自身景区的特色官网,开发自主购票通道,并适时推出团购政策,估计能吸引新新一代的旅游兴趣。另外,分时令、淡季、旺季推出不同票价,按照不同人群设立不同门票标准,特别是对广大热爱罗浮山、研究罗浮山的科研工作者实施适当的优惠,这样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罗浮山的消费。

综上所述,罗浮山作为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对于弘扬中国道教文化是任重而道远。道教文化与生态旅游在保护环境、亲近自然方面达成共识,在罗浮山开展道教生态旅游,通过生态旅游促进道教文化的传承,通过道教文化提升生态旅游的品质,合理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发掘罗浮山的市场潜力,增强罗浮山旅游区的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罗浮山游玩,从而提高罗浮山的知名度,使罗浮山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道教生态名山,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 李刚.中国道教文化[M].长春出版社,2011.

[4] 陈霞.道教生态思想研究[M]. 成都:巴蜀书社,2010.

[5] 白才儒.道教生态思想的现代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  赖保荣等.罗浮弘道[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7]  赖保荣.罗浮道教史略[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0.


(此文为广州市社科规划项目“罗浮山道教文化与生态旅游”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09Y14,由蒋艳萍和广州大学罗浮山调研小组共同完成,组员包括谢佩珊、孔颖斯、刘结梨、庄辉裕、张紫玲、湛喻云)

(蒋艳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从事文学理论、文学与文化、道教文化等方面研究)



[1]《罗浮山欲办道教文化节》,《南方都市报》20071225日。

[2] 参见程道品编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1997年第五次印刷,第472472701页。

[4]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道藏》第33册,第474页。

[5] 《西升经》,《道藏》第14册,第588页。

[6] 钱煐:《罗浮图说》,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45)·三洞拾遗(第十五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

[7] 钱以垲:《罗浮外史》,中国宗教历史文献集成(45)·三洞拾遗(第十五册),合肥: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7页。

[8] 《苏轼诗词全集》之《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

[9] 参见“罗浮山尚未开发的核心景区攻略”,http://www.yododo.com/area/guide/5A7400EA0DD2873E010DD3CC41B7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