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庐陵诗作的空间考察和庐陵印象的时空建构(三)
  •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顾宝林
阅读量:620

      (二)庐陵寺庙楼阁的书写与感叹

       庐陵诗歌地理空间的描写对象除了丰富的自然地理风景,还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这种积淀主要体现于人造的寺庙楼阁。作为一种空间创设,祠庙楼阁既具有自然空间的特征又附上人文思想的印记。而对它们的诗歌咏叹往往兼具自然与社会的某种意蕴。

有的诗歌偏向人文胜迹的周边自然风光的书写。

北宋时期的陈谊留有《螺江庙》诗一首,是庐陵历史上较早题咏寺庙的诗歌。螺江庙,是位于庐陵吉安古城区内的一道靓丽人文风景。诗云:“庙里松杉萧飒风,庙前江水碧溶溶。凭栏不见当时事,落日远山万千重。”前二句用一组空间对比写出螺江庙的内外景致,后二句重在寓景于情,前句的“当时事”是作者抚今追昔展示给读者的一个想象空间,末句则是对当下夕阳西下的沉重落笔,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层峦叠嶂洒满落日余晖的空间感和境界空阔诗意醇厚的审美愉悦感。

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11271206)《寄题刘元明环翠阁》诗云:“阁在青围翠绕中,何时我辈略搘筇?亦闻佳处无多子,只有千峰与万峰。”诗歌赞美环翠阁周边高山巍巍,清翠幽幽,绿树环绕的地理空间环境,可谓绿荫美景,浩瀚壮观,名实相符。

南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彭举有《净居寺》一阕:“揽胜栖真处,山穷境忽开。碧澄丹壑水,青叠翠屏开。岭树宜高下,溪流当去来。声光画不得,临此但低徊。”全诗对净居寺的空间位置、周围的静谧氛围和自然美景作了叙述和描绘。最末一句的留恋之感也是因为美景挽留所致。

元代揭傒斯(1274-1344)有《寄题永丰刘氏暖翠楼》:“孤亭万竹中,危坐自生风。近与山光合,遥连野气通。鸟啼深不见,泉响听偏聪。素帛休相浼,先生道无穷。”首二句道出了亭楼孑然自立于竹丛中自然生风的高洁形象,中间四句从山光野气和啼鸟响泉的视角塑造出楼阁处于不同凡响的美妙空间。

有的诗歌虽然写作对象基于人造建筑的祠庙楼阁等,并也有空间位置的交待和描写,然而全诗总体上以人物印象建构为中心。

元末明初周巽的《鲁公祠》一诗显示了空间地点,而诗歌内容主要体现于对人物精神的叙写与崇敬。诗曰:“鲁国祠堂在,螺川古驿东。吉人思别驾,唐史具孤忠。础润香芹雨,廊回古柏风。我来拜公像,肃肃仰冥鸿。”鲁公,即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忠臣颜真卿(709-785),永泰元年(765)因为忤元载被贬为吉州司马,于庐陵吉州颇有政声。宋咸淳四年(1268),吉州民众为了纪念这位有惠于吉的父母官特地立祠祭祀。原址在吉州通判厅西,现不存。全诗首二句指明鲁公祠的空间位置——螺川古驿东,其余诸句集中笔墨发抒对颜真卿的精神志节的推崇和敬仰之情。颜真卿的高风亮节和身体力行对庐陵吉州社会风气影响甚远。原诗序有云:“唐颜鲁公为郡别驾时,以兴起诗文为己任,以广学舍,聘贤士以淑我吉人,自此庐陵声名文章卓为江表冠。吉人德之,建祠螺川驿东,以永去思之意焉。”颜真卿之遗泽,于此可见一斑。

明代大学士解缙(13691415)有《过西江谒宣圣庙》 诗:“淦西旧有素王宫,三孔声名元祐中。曾向西江桥上望,沉沉碧水卧苍龙。”按,宣圣庙,即孔子庙;素王宫,指孔子庙;三孔即北宋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三兄弟。除了第一句点名孔子庙坐落于新淦之西外,后三句均是对峡江西江文风昌盛的赞扬。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任吉安知府的卢崧有《丁酉春月雨中赴螺山谒文丞相祠》诗。 文丞相祠,文丞相忠义祠,位于庐陵吉安城东北螺山之下。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根据题目知乾隆四十二年(1777)春季卢崧特地前往螺山拜祭文天祥祠,别写了这首诗。诗云:“丞相祠堂吉郡东,山川无乃宋时同。赣江难洗存亡恨,螺岭空标今古中。一去蒸云歌正气,独留遗像对春风。沿溪新雨桃千树,多为先生洒泪红”。写法上与上述诗歌颇类似。首句交待祠堂地理位置,次句在历史时空中比较认为当下和宋末之山川景色类同,寄寓洞察历史的眼光。其余诸句咏叹人物精神之不朽,发思古之幽情。

     (三)庐陵空间印象的文化传承与建构

如果我们庐陵地域当成一个特定空间,那么历代的咏叹庐陵风物的诗歌实质是对庐陵空间印象的感触与构建。“‘空间’的介入打开了当代文学生产的层次与维度,意味着知识经验范式的重构。”[20]其实不仅当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诗歌,对庐陵地貌风景、人文胜迹的描绘与书写也意味着知识经验的重构。这种重构是历代文人墨客对庐陵印象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庐陵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来源和表征。

      1、从山水空间的书写到人文意象的咏叹

庐陵山水风光一年四季有异,不过总体上作为自然地理的一部分,除了年复一年的循环复始,自然景色的变异性相对较小;而人为景观人造建筑却不同,随着年代的逐渐向后推移发展,数量一般有递增的可能,或新建或因现实需要重新发掘。作为文化累积的一份子,庐陵地域的人造空间建筑以及附之于上的历史文化相较越来越引起后人的注意。换言之,如果从历时性角度考察庐陵自然与人文地理空间文化,我们不难发现由早期较多的作品停留在山光水色的歌咏到后期转移留意于庐陵地域人文印象的建构——这或许是庐陵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反映,也或许是传统山水游记诗和咏史怀古诗自然结合的一种迹象。

以《历代诗人咏庐陵》为例,收录最早的诗歌是南朝梁萧子云的《郁木洞》二首。前首诗歌交代自己开辟洞所,为隐居之用,第二首通篇描绘郁木洞周边的自然山色为,两者均不见有关庐陵本地的人文意象。入唐五代以后,尽管咏叹庐陵诗篇增多,然而所选无论是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还是张九龄的《自豫章还,江上作》等人作品,都是以抒写庐陵风景为主,夹杂一些人在他乡的感叹。另外在唐五代选辑的9篇诗歌中,没有一名作者是江西本籍,侧面反映唐前的庐陵本土文化乃至江西本土文化较为薄弱。这种局面的打破待随后的宋代,有关庐陵的诗篇不但增多,而且本土籍士人亦风云蔚起,洋洋大观,形成一股强大的空间力量,足以坐占宋代文人、文化的三分之一。我们从前叙的表格看出,51个宋代作者中,江西本籍占了30个。如欧阳修、黄庭坚、周必大、杨万里等。本土文人的赠加必然给本地域文化增色不少,因为相较客籍文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便利条件去游山玩水,从而不仅可能开拓更新的活动空间与场域,还可能增添不少传说故事。观察宋代文人的庐陵诗歌,我们发现,他们的笔下不局限于自然风光了,平添了诸多的人为建筑,比如庙宇寺观和厅堂楼阁,这些带有人类活动思想与印记的空间成了宋代诗人乐于下笔的对象。另外,一些自然风光和景点也得到了发现或重新得到诠注。宋代诗人歌咏庐陵篇章的大幅度增加,使歌咏庐陵地域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同时又为后续时代的诗歌创作累积了经验和素材;而宋代庐陵籍士人的增加又为后世提供了歌咏的对象。明清以来,有关庐陵的诗歌继续蓬勃发展,不仅数量多,而且诗歌的重心有所转移,偏向于名胜古迹的感叹,人文意象增多,历史的沧桑感也加重。比如李昌祺的《访白鹭洲书院遗址》、查慎行的《螺山文丞相祠》、解友梓的《六一堂怀古》、王士祯的《吉水道中望杨诚斋故居》等等。

庐陵诗歌的发展特点是与庐陵的开发历程和文化发展相一致的。

庐陵地域的开发历史较为久远,早在秦始皇时期便已设立郡县。此后历经汉魏南北朝,下至隋唐五代以致宋元明清诸代,随着中原人力资源的不断输入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加强,庐陵的开发程度亦越拉越大,先民的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广,而本来自立于人类文明的大自然也越来越受到人工的关注和改造,于是人化的自然痕迹日益显明,地理形貌与人文风俗结合形成的文化累积越来越厚重。这种发展趋势是造成历代诗人歌咏庐陵诗歌产生由自然向人文转向的客观动因。

历时性考察庐陵诗歌,从南朝至清代,有两个开拓性转向:一是自然地理空间的拓展,描写景点与风光处所增多;二是人文意象空间的掘进,诗歌的意蕴加厚,不限于自然表相而转向思想心灵空间开拓。

2、历代诗歌对庐陵各县邑的镜像

前文我们从个体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庐陵各类地理空间与人造建筑的书写形态,那么历代诗人是如何看待庐陵各县邑的呢? 他们笔下的庐陵地域地理风俗描写与印象怎样?以今设区县为例,择一论之。

1)吉州区:宋代徐俯有首《庐陵中秋对月》:“岭近山相属,江通水不流。无云方万里,有月正中秋。”短短四句之中勾勒了中秋庐陵特有的月色与形貌,尤其是前二句,可以看作是对庐陵地域地理空间的整体印象——山岭相连、山水相接。南宋浙江人戴复古(11671250)有《庐陵城外》诗,诗中的叙写内容即是这个异乡人对庐陵城外的初步印象。诗云:“郭外人烟好,行行过北阡。迎船分社肉,汲井春耕田。绿树前村路,黄梅细雨天。客游乡土别,景物只同然。”该诗不仅描写了庐陵地域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有风俗人情的叙写,如“迎船分社肉”以及农事活动“汲井春耕田”,建构一幅秀美、富庶、生态的美丽画卷。明代李东阳的《吉安》一诗也可以看成这位湖南茶陵籍士人对庐陵吉安的总体观感。诗云:“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安城。”群峰叠起,似断非断;大江北去,平展波涛;绿荫深深,四面环绕——这是李东阳眼里的庐陵吉安风貌。

2)新干县:南宋乐雷发《新淦偶成》:“飞飞绿凤挂梅梢,犹记来时雪拥抱。今日归舟新淦路,担头稚子卖樱桃。”绿凤,梅梢,雪拥抱;担头,稚子,卖樱桃。景物点染之中,更富有人文的气息。“本诗即兴成咏,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往来途径新淦时所见景色,生活气息浓郁,尤其是末句,既如一幅风俗画,又写出当时新淦的物产。”[21]明代解缙有《新淦县》诗:“早春游望过欧潭,青竹红桃水似蓝。钓艇画桥山色里,令人那不恋江南。”对新淦的自然山水赞不绝口,可以说既是解缙对新淦的总体印象,同时也为新淦的影响作了免费的广告。

3)峡江县:清初安徽人施闰章(16181683)写过多首咏叹庐陵的诗歌,其中有一首《过峡江县》。诗云:“郭外平芜远,孤城半岭悬。帆樯依堠火,闾井入江烟。旧迹巴邱古,仙台玉笥偏。经过问形胜,惆怅好山川。”峡江县境地古属巴邱管辖,隋开皇十年(590),入新淦县,设峡江镇,明嘉靖五年(1526)扩并为峡江县。全诗首四句先对峡江的地理位置与空间特征、景色作了描述与介绍,后四句既点明峡江的发展历史,又点出了该处名胜玉笥山,并感叹胜处不便观览的遗憾。清代的潘耒则有《峡江》七律一诗,对峡江赣江两岸的山势地貌和土风作了片段式描写:“峡江山对锁,不觉有江来。船向羊肠出,城临虎穴开。烧畲穿岭急,水碓拨云开。”査慎行也有一首五律《峡江县》,云:“旧日周瑜埭,今为小县城。距高因峡势,随地改江名。潦缩渔添户,时清戌减兵。大都从此去,仿佛蜀中行。”对峡江的历史与空间地貌作了叙述与描写。

4)吉水县:宋末的真山民有《吉水夜泊》,对夜间的吉水风物作了点染:“入夜始维舟,黄芦古渡头。眠鸥知让客,飞过蓼花洲。”清初的王士祯有《吉水绝句》可以看成是王士祯对吉水早春的片段印象:“螺川川北字江西,沙暖洲暄咫尺迷。才过元宵如上巳,春山处处郭公啼。”

5)万安县:杨万里《万安道中书事》:“玉峰云剥透斜明,花径泥干得晚行。细细一风寒里暖,时时数点雨中情。”对多变的万安早春天气感受细腻,富有生活气息。另一个南宋诗人赵蕃(11431229)《万安道中二首》则对万安的秋色景色和物产作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观察和体认:“雨小亦滑道,马迟元自佳。金章桔弄色,玉面茶吐花。科科初种菜,丛丛未收麻。人生皆有理,吾事独无涯。”“篱落未经霜,林园尚吐芳。豆花连豆角,榴朵映榴房。摇落虽此后,敷容未尔妨。我怀收柿栗,物色自凄凉。”

6)安福县:林逋有《过安福》一诗:“诗景纷拏且按鞭,坏桥危蹬乱鸣泉。云根旅店多沽酒,山崦人家亦种田。谷鸟警惕冲暮雨,野梅愁绝闭寒烟。玉梁閣皂勘行遍,回得临江即上船。”全诗在动态的视角中,对安福一代的地理形貌和物产风俗画片作了流动式的截取,生动真实。

3、庐陵空间印象与文化传承案例分析

历代文人对庐陵地域空间的印象既建立在自然地理的风光之上,也构建于人文意象的书写与描叙中。

(1)白鹭洲向白鹭洲书院的转化:书院印象

白鹭洲原本为庐陵城区赣江中央的水中沙洲,因与金陵南京“二水中分白鹭洲”非常相似,取以为名,成为庐陵吉安一大风景点。南宋淳祐元年(1241),江万里在此创建白鹭洲书院,给此洲的地貌风光增添诸多的人文气息。随着书院名声的扩大,历代文人由歌咏白鹭洲自然景色转向咏叹白鹭洲书院的历史人文意蕴,渐而形成庐陵本地域的书院文化,并且传承不断。白鹭洲亦因书院的设立而声名更加远播。

以《历代诗人咏庐陵》所收为例,历代写过白鹭洲的诗作有20首,其中北宋1首、南宋1首、元代3首、明代8首、清代7首。另外,专写白鹭洲书院的有13首,所占比例也超过了单纯写白鹭洲自然风光的诗作。历时性看,元代以前白鹭洲诗歌与书院无关,元代有3篇,明清共计10篇,亦即明清15篇白鹭洲诗歌中有三分之二写书院。

北宋时期的白鹭洲别无人文建筑,有关的诗歌仅是自然风景的描写,人们将其当成一个江心洲赏玩,这从徐俯的《白鹭洲》诗歌中可见。南宋刘过时代,书院仍然没有开建,因此他的诗只写《观白鹭洲风涛》。入元以后,书院早在南宋末期建立,是故何中(1265132)的《白鹭洲》在自然景观中开始出现人文意象:“淡淡熏风起,江明天影开。竹阴侵水碧,草色近人来。诸老心犹在,十年首独回。非无李供奉,却欠凤凰台。”对书院中落、前贤尽去的历史现状表示概叹。周巽的《白鹭洲》同样在写景之余涉及书院描写:“渔火枫桥夜,书声竹院秋。”明人李昌祺面对残破不堪的白鹭洲书院的遗迹发出世事沧桑的感叹:“宋家书院但空名,二水中分草树平。陵谷变来基亦废,野人耕处草还生。……临洮不堪怀往事,城头画角更凄清。”(《访鹭洲书院遗址》)诗歌已经不像一般的山水诗写景抒情而成了咏史怀古。张暧的《鹭洲书院》描写自然形胜之余,结尾还是落在人文意象的书写:“最是文翁遗泽在,只今风月共谁看?”以书院创始人江万里比作西汉时期促进成都学校教育的文翁,施事用典之中寄托对前代先贤的怀念。到了清代,白鹭洲书院的云章阁成了文人们登临的好去处,有关诗歌也多起来。如刘同升《登白鹭洲云章阁》、施闰章《云章阁》、赵进美《九日云章阁》、王昑《云章阁》等。

诗歌书写由白鹭洲向白鹭洲书院的转化正暗示历代文人关注的重心由专注自然胜景的描写转向人文意象的构建,使得山水诗歌悄然向咏史怀古诗歌让渡,而庐陵地域书院文化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承传。白鹭洲和白鹭洲书院成了庐陵文化传播的一张名片。

(2)青原山与净居寺的联合:自然山水和宗教文化

庐陵青原山本是一座景色秀美的自然山川,因为禅宗胜地净居寺的镶嵌和道教的传播使得这座自然山变成一处人文胜地。在所辑的35首诗歌中,有22首直接与“青原”挂钩,可见青原山也是吸引本籍和外籍士人参禅问学和踏青游玩的佳处空间,成了庐陵文化对外宣传的一个招牌,而那些关于青原山的诗歌则成了扩大影响和引人神往的桥梁和媒介。

唐戎昱的《送阎使君学道入青原》,主要想象和书写友人入道青原之事,流露羡慕之情:“闻道桃源去,尘心忽自悲。余当从宦日,君是辞官时。”青原山在诗人笔下成了一座桃源仙山,是规避世务隐居修行的福地:“金汞封仙骨,灵津呑玉池。受传三箓备,起坐五云随。洞里花长发,人间鬓易衰。”北宋的向敏中则把目光推至青原山上的净居寺:“四面烟岚合,吟魂到便清。……磬韵听时歇,云根望处生。尘机闲摆落,潜得笑浮荣。”(《游净居寺》)诗人置身于中,仿佛超尘脱俗,净居寺成了一个净化身心的清幽空间。另一文人张商英(10431121)将笔触直接转移于净居寺禅宗七祖佛塔,有《青原山七祖塔》诗。七祖塔,为青原禅宗的开创者七祖行思和尚的墓塔。诗首二句云:“一派青原出少林,信衣到此只传心。”道出了行思受教禅宗的特征:传心不传衣。后二句“寻常示众无人会,尽向庐陵米价寻。”对行思深得南派禅宗的精髓表示赞赏。全诗不涉及自然景观的描写。南宋的李纲《游青原山》则把山水风光与禅宗承传结合一起:“假道庐陵郡,薄游青原山。山空松桂香,阎殿森回环。……昔也有高士,妙指穷玄关。心花五叶开,法炬千灯传。……”文天祥的《游青原二首》在地理空间的叙写中增添了深邃的历史兴亡之感。如第一首有云:“钟鱼闲日月,竹林老风烟。一径溪声满,四山天影圆。无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缘。梦破啼猿雨,开元六百年。”明人刘应秋的《晚春游青原偕王石夫给谏甘子开侍郎》叙事写景之中不忘添加青原为禅宗胜地这一笔:“柳暗莺暄春欲阑,名山胜侣足盘桓。云开碧落岚光媚,风度青松峡气寒。仙径幽深闲水石,禅关寂寞老旃檀。……”邹元标(15511624)的《游青原翠屏》纯粹是写景抒情:“翠屏千古自嶙峋,此日来游意独亲。忽听歌声林木起,始知天地属闲身。”清初方以智(16111671)《青原慢兴》诗留意于青原山先贤遗留下来的书法痕迹:“高人来洒墨,石竟似云飞。草篆谁能识?苔痕何太肥。……”清代浙人毛奇龄(16231716)至少两次游览青原山,在他的笔下,青原山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不信曩游浅,居然新径通。山楧临水白,霜草接春红。饮犊迷樵路,饥鸟散梵宫。盘溪三十渡,总在碧云中。”(《重游青原》)

青原山以其景美境幽吸引着游人驻足停留,净居寺的梵音又催人洗练身心,两者的结合增加了青原山的魅力,诗歌的题咏也进一步使它的文化内涵愈益丰富,直到今天,青原山和净居寺仍然是无数游人向往的胜地。

3泰和快阁和快阁诗的流传:名篇效应

快阁,泰和县内一处著名楼阁古迹。初建于唐乾符年间(874879),原名慈氏阁。《吉安府志》载:“快阁在慈恩寺普照院南,前临大江。旧名慈氏阁,宋县令沈遵更今名。元丰中,黄庭坚有诗。绍兴十八年(1148),县权事冯迪德重建。”[22]据现有文献资料,北宋黄庭坚之前,快阁尽管历史久远其实名气不大;而黄庭坚吟诗之后,快阁才冲出庐陵泰和地域闻名天下。因此,快阁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黄庭坚可谓具首善之功。

元丰四年(1081),黄庭坚被贬至庐陵泰和县任知县,从此揭开了快阁传承的新篇章。黄庭坚一共作有六首快阁诗,然而真正具有开拓意义和广告效应的是其脍炙人口的七律《登快阁》。诗云:“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诗歌描绘了快阁周边的空间景象,叙述、描写、抒情相结合,沉郁之中不乏超然勃发的力量。黄诗一出,“快阁之名大著”[23],慕名参观者骆驿不绝,作诗赋其上者代不乏人。

南宋吴县人(苏州人)范正国绍兴年间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赣江水路庐陵地域是南下粤广的必经之途。绍兴十年庚申(1140),诗人来到快阁这个曾经历经过的地方不由得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重经快阁》五律诗:“侨居穷沧海,心栖快阁间。烟云浮四座,几席对千山。阑槛可由见,神明怅未还。兴崇应有待,高躅付谁攀。”通读诗意,不难明白,范诗基于黄诗有感而发。首二句讲明自身居边缘沧海,心处快阁之间,祈望获得同黄庭坚那样暂时的适意与安闲。颔联直接化用黄诗部分语词,指明快阁的空间环境和景色。颈联面对快阁遗迹,阑槛犹在,阁亭不存,诗人长愁满怀。结尾二句预言快阁的恢复重建指日可待,伤悼自己或许无欣赏机会。如果我们说黄诗郁郁之中夹杂几分超脱之外,范诗则给快阁诗带来更多的忧愁。

南宋人高吉的《快阁》诗完全是对黄诗的化用。诗云:“不跨扬州鹤,来寻快阁鸥。澄江依旧月,落木几番秋。山色横青眼,交情叹白头。一身何处笛,我欲理归舟。”

宋末文天祥于咸淳十年(1274)赴赣州任上雨中登快阁赋诗一首:“一笑登临晚,江流接太虚。自惭云出岫,争讶雨随车。慷慨十围柳,周回千里鱼。故园堤好在,夜梦绕吾庐。”(《快阁遇雨观澜》)本诗重在借快阁风雨之境发抒奔走江湖的感慨以及表达对故土的爱恋情怀。“快阁”在诗中不是重点关注对象,只不过一个触发诗人感兴的空间场所。这种写法与前面列举稍有不同。

元人刘鹗(12901364)也有《登快阁诗》,对黄诗的记忆表露无遗:“一登快阁情何极,太史骑鲸已上天。烟树溟濛秋可画,江山空阔客如仙。半生不识东南路,浪迹身惭上下船。四海故人今聚会,忽惊歌舞落樽前。”诗作对快阁亭阔大的空间景物有所描绘,后几句身世感兴,颇有意兴豪飞之气概。

查慎行的《泰和城外望快阁》:“西昌汉古邑,地势实开拓。镜光十里平,倒影见城郭。浮屠南平峙,双秀拱一阁。缅彼白下宰,流风宛如昨。官清无俗情,景胜擅杰作。冰弦绝已久,人境两寂寞。除却谢玄晖,澄江何处看。”首四句交待泰和历史及城外风光,第五句开始与黄庭坚及快阁诗对接。全诗既有山川形貌的描写,更有对黄太史清廉节操及其诗篇的敬仰与欣赏。“快阁”于此成了一个唤起诗人对前代先贤黄庭坚记忆的媒介,诗人于此将黄庭坚当成自己的学习楷模和知音。

纵观上述历代快阁诗,基本上没有超越黄庭坚诗的书写模式:登快阁之楼,观周边之景,发人生之慨。快阁即随着快阁诗的流传而日益为人所知,这种文化意味的积累至今未绝。

四、总结

“空间的流动,往往可以使流动主体的眼前展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文化区域和文化视野。”[24]笔者认为无论是从创作者的空间位移还是诗作内容书写空间意象的变动,都可以呈现这种空间区域的变化和流动,展示不同空间的文化视野。必须说明的是,任何自然景观的描写和人造建筑的书写都是在一定的时间隧道内完成,它们和空间区域的变化融为一体,共同建构起历代文人视野下的庐陵印象与文化承传。

(顾宝林,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庐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博士,从事词学和地方文化研究。)



[1] 萧东海等:《历代诗人咏庐陵》,江西高校出版20065月版。本文统计及引用诗词除说明外都出自该书,不注。

[2] 刘宛如,李丰楙:《<空间、地域与文化:中国文化空间的书写与阐释>导论》,《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二卷,2002年第四期,第203页。

[3] 本文采用的260首诗作数量,当然不是有关歌咏庐陵一地的全部诗歌数量,而由此统计分析得出的有关结论和反映揭示出来问题仍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

[4] 参见梅新林《中国文学地理学导论》,《文艺报》200661日。

[5] 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第93109页。

[6] 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第110144页。

[7] 参万历《吉安府志》卷三《秩官表》,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4页。

[8] 参《历代诗人咏庐陵》,第65页。

[9] 清姚大荣:《王子安年谱》,宣统三年刻本,第2122页。

[10] 孔凡礼:《苏轼年谱》下册,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66页。

[11] 转引《历代诗人咏庐陵》,第26页。

[12] 《苏轼年谱》下册,第13281376页。

[13] 《苏轼年谱》下册,第1387页。

[14] 邓广铭:《辛稼轩年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3页。

[15]《泰和县志》卷十《宦迹》, 乾隆十八年新刻本。

[16] 萧东海:《杨万里年谱》,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60页。

[17] 尤雅芝:《文学世界中的空间创设》,《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2000年第三期,第203页。

[18] (德)斯宾格勒著:《西方的没落》,吴琼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19]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20] 陈舒劼、刘小新:《空间理论兴起与文学地理学重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6期。

[21] 《历代诗人咏庐陵》,第119页。

[22] 转引《历代诗人咏庐陵》,第38页。

[23] 《泰和县志》卷四,乾隆十八年重修本。

[24] 杨义《文学地理学的渊源与视境》,《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