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庐陵诗作的空间考察和庐陵印象的时空建构(二)
  •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顾宝林
阅读量:571


 (三)由作品创作背景看作家的地理空间位移

       客观而言,这260首咏庐陵诗作的产生既非限于一时,作者也非限于一地,这就促使我们设想,这些诗作时产生于怎样的时空当中?这些不同地方的作者因何事而来到庐陵并感叹歌咏庐陵?通过创作背景的探讨可以窥见这种省籍间作家的空间位移,探究这种空间位移,知人论世,当然有助于阅读和理解作品的意蕴和承载的文化内涵。

  笔者根据创作者历经庐陵的缘由,大致可从:为官庐陵、旅居庐陵、寓居庐陵、为学庐陵、退居庐陵等视角考察,例证作者地理位置的变迁和空间的位移状况。

 1、为官庐陵

       有关庐陵的诗歌创作时机,不少是因为作者曾经远道而来且有过一段为官庐陵的经历。如北宋诗人元绛(10081083)《春风堂》诗则产自为官庐陵永新县令时。诗作云:“三年到此别无功,种得桃花满县红。此日不能收拾去,一时分付与东风。”元绛,字厚之,浙江杭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初授江宁推官,景祐元年至景祐四年间(10341037)知永新县,后迁江南西路运使,充广东转运使等。根据题意本诗写于景祐四年元绛即将离任永新令时。

 为官庐陵而写下诸多的咏叹庐陵山水人文之作的宋代大家当属黄庭坚。他有《次韵知命入青原山口》等12首诗作。黄庭坚(10451105),本为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及第,熙宁元年(1068)初授河南叶县尉。元丰三年(1080)年初,因苏轼乌台诗案牵连罢免北京教授,改官知吉州泰和县,秋赴任启行,翌年(1081)春到达泰和任上[5]。元丰四年,黄庭坚写于吉州泰和歌咏庐陵的诗篇至少有《上萧家峡》、《萧子云宅》、《题吉州承天院清凉轩》、《双涧寺诗》二首(六月),元丰五年(1082)作《上大蒙笼》、《寄题安福李令爱竹堂》、《登快阁》(秋)、《和李才甫先辈快阁》(深秋)五首,元丰六年(1083)著作有《次韵周法曹游青原山寺》,《次韵知命入青原山口》。[6]

  由上述题目涉及的地点,我们不难推知黄庭坚为官泰和三载,足迹遍及庐陵泰和县、永新县、安福县、峡江县、吉州城区等。

  北宋末年的郑作肃有《中秋登青原台》一诗。郑作肃本为吴县(今苏州)人,宣和(1121)三年进士。曾任官常州、吉州、台州、湖州等。“青原台”,即古青原台。《庐陵县志》载,古青原台在城内东南隅,宋政和年间(11111118)吉州守程祁建。郑作肃之所以有机会登台作诗,完全是因为绍兴二十二年(1152)调任吉州通判[7],根据首句“去年中秋节,邻州正弄兵”推知该诗写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八月中秋[8]

  2、旅经庐陵

  如王勃的《白下驿见唐少府》一诗,则是写于泰和之作。王勃本为千里之遥的晋人,何由到江南西道的泰和?原来这是王勃26岁时前往交趾省亲时期取道泰和下大庾岭入广州。据清姚大荣《王子安年谱》记载,王勃南下的路径是“是由河南道历淮南、江南两道,入岭南道而至广州”,对于这条线路,撰者还补注云:“子安此行取虔州大庾岭路(案:汉楼船将军杨仆率师讨南越出豫章下浈水即此)。”[9]唐宋时期,赣江水道是出赣入粤的必经之路,而南昌、吉州、泰和等均位于赣江沿岸。“白下驿”,据光绪《吉安府志》载,位于泰和县东门外,唐名白下驿,宋元名西昌(即泰和)驿。王勃途径泰和白下驿,再和朋友唐少府宴别时,有感于人在他乡、空间隔离,亲朋别离和仕途失意而写下了这首略带伤感的诗篇“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另一个唐代大诗人张九龄则有《自豫章还,江上作》一阕,光绪《吉安府志》附注云:“时自豫章还曲江,经庐陵。”按,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作为一名粤北士人深感出粤北行的交通困苦,于是开元四年(716),张九龄曾奉命重修梅关古道,进一步打通了粤北与赣南的交通要道。开元十三年(725),赏识张九龄的宰相张说罢职,牵连九龄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本诗的写作时间当在供职洪都南昌都督时份。庐陵吉安为南下穿广的必经之途。本诗写于诗人泛舟赣江经过庐陵时。略受排斥打击的张九龄不肯仰人鼻息阿私,诗中也流露出这种坚守操守的皓怀意气。

  宋代文学巨匠苏轼至少有两首诗作与庐陵有关。一是《八月初七,初入赣,过惶恐滩》,另一首是《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鹤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颇可凑巧的是,前一首是苏轼被贬南下过庐陵万安之作,后一首是遇赦北归途径庐陵永和镇之作。

  据孔凡礼先生之《苏轼年谱》载,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八月初,苏轼过彭蠡湖,行豫章,沿赣江水路逆流而上,对于江西境内山水,作者颇有意趣:“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江西》);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10]。惶恐滩,赣江十八滩第一滩,位于庐陵万安境内。诗作含有骚怨意味,与其被贬南下的情景十分契合。

  另一首诗作发生于苏轼于岭海得释北归途中,作于庐陵永和镇(今吉安县永和镇)清都观。诗作原注亦云:“予与刘器之同发虔州,江水忽涨丈余,赣石八百里,无一见者。至永和,器之解舟先去,予独游清都。作此诗。”[11]对于苏轼渡海北归至永和的空间位移大致是:元符三年(1100)六月上旬由儋州启行——澄迈——琼州(六月十七日)——雷州——高州——廉州(七月初四——二十九日)——白州——玉林(八月初六)——梧州——广州(十一月离)——英州——韶州——南雄州——过大庾岭——南安县(1101年正月初五抵达)——相遇刘安世[12]——虔州(正月下旬)——“(三月)至永和,刘安世(器之)解舟先去;独游清都观,赠道士谢子和诗,并作真赞,为题字。”[13]于此,作者撰写本诗的空间位移一目了然。

  3、侨居江西、闲居庐陵

        还有一部分诗作是外地作者流寓侨居江西过庐陵作,或者是本籍士人回乡或致仕归老游山玩水所作。他们的活动空间和地理位移怎样也是考察诗歌创作背景的一个重要因素。前者以辛弃疾和赵蕃为例,后者以南宋著名作家吉水人杨万里为典型。

  辛弃疾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词中言及的“江西造口”位列江西庐陵万安县南六十里路左右。辛弃疾位移江西大概在宋淳熙三年(1176)秋七月,“离临安,自江西赣州就提刑任”[14]。辛稼轩为北来南下的归正人,由于长期得不到重用,基本闲居信州上饶数十年。任江西提刑官目的是为镇压湖南茶陵赖文政的茶商军叛乱,其驻兵赣州。

  赵蕃(1143—1229)有《万安道中二首》。赵蕃,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约于淳熙七年(1180)前后任泰和县主簿,“以清廉著称”[15]。此二首诗正是作者为官泰和所作。

 杨万里是庐陵吉水人,一生呆在故乡的时间达有50年之多,写下了诸多的有关庐陵的人与物事诗。如《庚子五月五日晓过大皋渡》等。“大皋渡”,在吉州城区南禾水入赣江处。杨万里本在外地任官,此次回乡考其空间位移,可知淳熙六年(1179)三月,杨万里卸任常州知州改官广东。赴任途中,杨万里由苏州——杭州——浙东入赣信州——鄱阳湖——豫章(四月)。当年夏,由赣江水路至故乡吉水。第二年正月初五,“自吉州城至值夏谒胡铨,送其赴召,泛舟夜归吉州城”[16]。对于此事,杨万里另有《晓出郡城往值夏谒胡端明泛舟夜归》。据萧东海《杨万里年谱》记载,淳熙七年(1180)正月末,杨万里离乡赴任至泰和途中,有《二月一日晓渡太和江》三首、《题泰和宰卓士直寄新刻山谷快阁诗真迹》,至万安又有《万安道中书事》、《过皂口》等诗。


二、庐陵诗歌题目涉及的地理空间

诗词中涉及的地域空间印象大概可为三类:一是自然地理景物,二是人造历史建筑、三是人物与风俗习惯。笔者以前述260首诗歌为选择范畴,以吉州、青原区、井冈山市和吉安县四区县为例,以自然景物和人为建筑为对象分类统计,大致结果如下表五。

表五: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自然人造地理空间统计

自然景物

赣江

白鹭洲

青螺峰

路途景物

螺岗

相山

瑞华山

金牛泉

青原山

芗林

喷雪泉

瀑布

黄原暮雪

文山

天狱泉石

香城山

夏庄里

浆山

拐湖

甘泉

玉鹅山

西林

郎湖

龙窟

银岗山

总计

数量

2

11

1

1

1

1

1

1

16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2

人为建筑

螺江庙

南塔寺

青原台

凌波亭

神岗庙

神助桥亭

大皋渡

凤山书院

吉塘桥

鲁公祠

诗人堂

鹭洲书院

能仁寺

迎仙桥

文丞相祠

胡铨祠

逢原堂

净居寺

香山楼

钓鱼台

文山墓

清都观

永兴观

双秀亭

青都台

永兴寺

数量

1

1

1

1

1

1

1

1

1

1

1

9

1

1

2

1

1

4

1

1

1

1

1

1

1

1

38

四县区共收集诗歌106首,表五可知,题目中直接指明的自然地理空间的景物有52种,人工建造的地理空间各种建筑物有38种,二者共计90种。按此比例推算,260首咏庐陵诗词中描绘的各种地理空间至少有200余种。

(一)自然地理空间景物

52种自然地理空间景物中,主要集中于山、水、林、泉方面,其中尤以山为最多,计有11座山诗篇28首,占了一半多;写水的地理空间有810篇(江、湖、泉),反映庐陵地域以山水形胜为主的地理空间特征。以山为主的地理对象中,青原山独有16篇,如戎昱的《送阎使君学道入青原》、黄庭坚的《次韵知命入青原山口》、张商英的《青原山七祖塔》、李纲的《游青原山》、文天祥的《游青原两首》、罗钦顺的《游青原山》等等,似可揭示出古代庐陵山中,青原山是庐陵地域标志性的地理山川对象。

除外,单独涉及白鹭洲自然风景的诗歌有11篇,如徐俯的《白鹭洲》、刘过的《观白鹭洲风涛》、何中的《白鹭洲》、汪可受的《谷日白鹭洲》等,可见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称的赣江中心沙洲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喜欢来往题咏的一个名胜佳处。

(二)人造地理空间建筑

庐陵地域既富有多彩的自然地理风物,也富有丰厚的人文地理空间。散落各县驿的亭台楼阁和祠堂庙宇即是这种人文地理建筑的主要代表。

由表五可见,38篇诗歌中,题目标明寺庙道观的有11.如陈谊的《螺江庙》、苏轼的《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和《永和清都观道士童颜鬒发》、周必大的《题神岗庙,其神盖六朝时刘竺使君也》、陈嘉谟的《能仁寺》、向敏中的《游净居寺》、彭举的《净居寺》、胡铨的《题永兴观》、刘辰翁的《题永兴寺双罗汉树》等。魏晋以来,世乱多变,庐陵地域因为身处多山之内陆,局势较为稳定,且封闭性的经济较为良好,一些宗教便在庐陵地域寻山占地纷纷播迁传承,使得当地与之相关的寺庙道观相对也较多,香火旺盛。

赣江中的白鹭洲,除了本身优美的自然风景外,还有着一道特殊的人文地理建筑风光——白鹭洲书院。而有关此的诗歌也有9篇,是38首书写人造建筑诗歌中数量最多的单个空间建筑。如李昌祺的《房鹭洲书院遗址》、张暧的《鹭洲书院》、赖晋的《游白鹭洲书院赠符山长》等篇。白鹭洲书院自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州守江万里创建以来,数百年间,屡毁屡建,弦歌不断,人文鼎盛,成为古今游历庐陵吉安城内的一大著名胜迹处。或许因此,过往人士较多,留下的诗词歌赋相较也多。

表五还可知庐陵人造建筑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地理空间,即历史名人祠堂,如鲁公祠、胡铨祠、文天祥祠等,相应的诗歌有4篇。鲁公祠是为纪念唐永泰元年(765)颜真卿贬为庐陵吉州司马时所做的贡献而修建,而元末明初的周巽有《鲁公祠》诗一篇。南宋庐陵人胡铨英勇抗击外敌,无私无畏,为纪念他修建祠庙多处。清代的韩是升有《胡忠简公祠》诗歌一篇,即为吊念之故。宋末文天祥就义后,文氏故乡和庐陵当地士人为纪念这位忠节正气典范,修建祠堂多处。吉州城北的螺子山下即有文丞相祠一座,清代査慎行有《螺山文丞相祠》诗一篇;另一个清人卢崧有《丁酉春月雨中赴螺山谒文丞相祠》篇。

剩余的16篇诗歌中主要属于有关人物和综合性范畴,如徐俯的《庐陵中秋对月》、戴复古的《庐陵城》以及郭彦章的《题庐陵义士传》等。

以上仅从作品题目的视角,概见庐陵诗歌中的地理空间描写与叙述指向。无论是自然地理空间景物还是人造空间地理建筑的书写,都寄寓着作者对庐陵自然与社会的空间记忆,成为历朝历代庐陵印象中的重要构成元素。

三、庐陵诗词内容的空间书写与印象建构

“时间、空间是一切意识经验的基础,它导出了所有对于世界的印象”[17]。历代咏叹庐陵的诗歌正是集空间描写与时间建构于一体,反映了历代士人对于庐陵地域的文化印象。

(一)庐陵山水林泉的描绘与空间转换

根据前面的抽样统计可知,对庐陵自然风光的描绘是历代歌咏庐陵诗词中占相当比重的一部分。德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说,“在文化的早期阶段,只有风景的形象,统治着支配人类的眼睛,它为早期文化的心灵提供形式,与其和谐共振。人的情感与丛林的呼啸合拍而动;草原与沼泽适应着风景的形态、历程、甚至外表。村落,及其寂静的丘顶、黄昏的炊烟、水井、篱笆、牲畜,都完全溶合,并嵌入与风景之中”。[18]早期文化对人类影响如此,一个地域空间给人的早期感觉印象也大致如此。如果从文学地理的感知顺序分析,当我们接触到一个地域空间对象时,首先观察到的也是当地的自然风光,而后才是有关的人文风情。历代诗人面对庐陵这个地域,尤其是外籍士人第一次进入庐陵区域,他们对于异地域的自然形胜有种本能的感应。 而文学地理学“主要是分析与研究具体作家与作品中地理因素的种种现实。”[19]

唐代福建人张九龄(678740)曾由南昌返故乡韶关,溯赣江南下,经过庐陵吉州时不由作诗一首:“归去南江水,粼粼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浦树遥如待,江鸥近若迎。津途别有趣,况乃濯吾缨。”(《自豫章还,江上作》)张九龄作为一个南方人,按理对于南方的山水较为为熟悉。然而即使如此,当他踏上归程,转水路经行赣江庐陵区域时,眼前还是为之一亮:“归去南江水,粼粼见底清。转逢空阔处,聊洗滞留情。”这个“转逢空阔处”正是对庐陵、泰和一代赣江水面的如实描绘。一个“转”字也暗示地理空间的转移,视觉的变换。前面重在“江水清清”,当空间位移至庐陵江面,作者的视觉马上跳入另一个空间,其重心不在江水而是豁然开朗的江面呈现出来的宽阔空间的刺激感,促使他可以一扫滞留他乡的郁郁情绪。颈联“浦树”两句,是从移动的视角描写江上风景,在动态的空间变换中把江树与江鸥写得颇富人情。

这首诗既有描写空间场域的变化,又有空间景物的迁移,在视域的变换中将自己的归乡之情写得别有意趣。

北宋刘沆(9951060)的《重游禾山》则在空间景物的转换中多了一层时间的交错。诗歌有云:“嘉木云深处,曾游记昔年。钟鱼虽似旧,林麓已非前。雁塔惭留字,龙门喜酌泉。登临浑不足,重约访山巅。”禾山,庐陵永新县山名,位于永新境内西部,相传昔有嘉木生此故名。首句是对禾山嘉木深秀、云山雾罩的现实自然景物的写照,而第二句即跳入到往昔时空的转叙。三、四二句则选用两个特定的对象“钟鱼”声和“林麓”在不同时空的比较,来说明这种今昔时空交错之感:木鱼声依旧,而山林却已非。第五句以回忆的方式将读者带入另一个时空:“雁塔留字”指代昔年高中进士事(刘沆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第);第六句又回到当下的现实场域:高兴又能喝上禾山出来的龙泉水。本诗相比前一首,将空间的场景变换寓入于今昔时间的交错中,给人的审美空间造成一种腾挪闪回、交错叠置的艺术感。作者的喜忧之情也在时空交错中隐现。

空间场域的变化是诗歌写景的常用方式,而不少诗人善用这种跃入式或比较式的空间转换技巧。如苏轼写过赣江的诗句有云:“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第一句言及自己的家乡七千里外的眉山,而下句则回当下的赣江惶恐滩,两者的空间距离数千里之遥,给人一种“视通万里”的震撼感。而徐俯(10751141)的《白鹭洲》若有类似之处:“金陵与庐陵,俱有白鹭洲。相望万余里,中同二水流。”首句便设置两个不同的空间区域:“金陵”与“庐陵”,从空间区位看,二者遥不可及,然而次句则以“白鹭洲”作为这两个异区间的联系纽带,从而建立一种跨空间的印象。第三句从具体数据“万余里”出发,指明两者的空间感非常辽远,而末句则点出二者相离、相异之处的趋同性——“二水中分白鹭洲”。徐俯从比较的视角对比两个不同的空间区域的异同,在场域的转换中寄寓对庐陵白鹭洲形胜的赞美之情。无独有偶。南渡文人向子諲(10861153)的《题芗林》一诗也有类似的空间取景构造法。诗曰“莫问清江与洛阳,山林总是一般香。两家地占西南胜,可是前人例姓杨?”诗歌亦是在比较的视域中设置两个异空间区域“清江”与“洛阳”,不过二者的联系点在于“山林总是一般香”,以山林的特色作为二者的联系纽带和思考的基点。本诗写于向子諲晚年卜居江西临江军清江居所芗林(今属吉安市新干县),而洛阳是白居易晚年致仕之地香山所在,显然作者有自比白氏的意图。第三句则又把两个地域置放于两个不同的行省大空间内观察:北宋时期的洛阳居于帝都汴京西部,河南府的西南部,称“西京”;而清江(临江军)也位于江南西路的西南部。因此诗作前三句的空间感十分鲜明,连二者的空间方位也有所指,在空间视野的转换中将读者也引入到一个具体可感的对比区域。

有的诗作没有明显的场域转化、空间置换的描写,而是按作者游历顺序和极目所见取景写物。如明代安福人彭华(14321496)的两首登武功山诗。其一《二月晦上武功山》:“联步跻攀弟与昆,乱山深处雾昏昏。落花闲逐溪流出,芳草新遮野烧痕。树密微窥红日影,山高直蹑白云根。遥知绝顶丹书在,欲倩仙师细与论。”除首联一句点名登山人和尾联外,后五句都是写山中之景。第二句给出总体云山雾罩的景况,颔联描绘路途上的花草泉野,颈联两句叙写树缝窥日和山势高耸之状。尾联是预设的一个空间描写:作者尚未登上绝顶,以想象的方式创设空间意象:丹书、仙师,神话般的话语设置促使人对山顶幻想神往。彭华的另一首《三月朔登绝顶》则有云烟茫茫的空间扩展感。诗云:“摄衣飞步上山巅,回首人间一惘然。千里渺茫云似水,诸峰罗列树连天。风鸣石洞生寒雨,火伏丹炉袅篆烟。 何日归休无一事,闲身不惜访群仙。”首联交待登山绝顶的总体印象:犹如置身仙境,回首山下人间隐约惘然。颔联、颈联具写山顶上环视所见景物风光:三句以“千里渺茫”的空间创设从平视的角度体现武功山山顶景物范围之阔大,四句则以立体的角度写出碧树连天的高耸况;第六、七句则描绘石洞风鸣水流以及呈现出来的水雾状奇特景观。全诗境界深远,空间阔达,风景神奇优美。

庐陵山川景秀,秀美如画。无论是客籍士人还是本土官僚墨客都禁不住流连忘返,挥笔叙写,在景物变化和空间创设中不断地为读者提供一个庐陵自然空间的画图印象,并在其间也夹杂或喜或忧或隐或退等多种情怀。当然庐陵空间的书写印象不仅仅限于自然风光的摄影与布局,还在于人工建筑的巧妙安排和奇特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