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家视野下的宋代江西文学 ——以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考察线索(三)
  •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何发甦
阅读量:727


(三)雕版印书、活字印刷书阶段(第四卷第八编 清代文学(京城是北京政治中心未有成为文化中心或与民族自身的文化积累有关;与明代相比似乎可以看出:满族与汉族))

省份

作家

甘肃

1人)

秦子忱(陇西)

陕西

1人)

王弘撰(1622-1702)(华阴)

山西

河北

2人)

宋起凤(沧州);纪昀1724-1805)(沧县)

山东

10人)

曹贞吉(1634-1698)(安丘);王士禛(1634-1711(桓台);宋琬(1614-1673)(莱阳);赵执信(1662-1744)(淄博);丁耀亢(1599-1669)(诸城);孔尚任(1648-1718)(曲阜);蒲松龄1640-1715)(淄博);孔广森(1753-1787)(曲阜);桂馥(1736-1805)(曲阜);西周生(非真实姓名,作《醒世姻缘传》。山东人)

河南

2人)

侯方域(1618-1654)(商丘);宋荦(1634-1713)(商丘)

湖北

2人)

杜濬(1611-1687)(黄冈);顾景星(1621-1687)(蕲春)

安徽

10人)

钱澄之(1612-1693)(枞阳);施闰章(1618-1683(宣城);吴敬梓(1701-1754)(全椒);程恩泽(1785-1837)(歙县);戴名世(1653-1713)(桐城);方苞(1668-1749)(桐城);刘大櫆(1698-1779)(桐城);姚鼐(1731-1815)(桐城);吴鼒zi1755-1821)(滁县);方成培(歙县)

江苏

55人)

顾炎武(1613-1682)(昆山);吴嘉纪(1618-1684)(泰州);阎尔梅(1603-1679)(沛县);归庄(1613-1673)(昆山);汪琬(1624-1690)(苏州);冒襄(1611-1693)(如皋);邵长蘅(1637-1704) (常州);钱谦益(1582-1664)(常熟);冯舒(1593-1645)(常熟);冯班(1602-1671) (常熟);钱曾(1629-1701)(常熟);钱陆灿(1612-1698)(常熟);吴伟业(1609-1671)(太仓);吴兆骞(1631-1684)(苏州);陈维崧(1625-1682)(宜兴);万树(1630-1688)(宜兴);蒋景祁(1646-1695) (宜兴);史唯园(宜兴?);陈维岳(宜兴);顾贞观(1637-1714)(无锡);宗元鼎1620-1698)(江都);黄周星(1611-1680)(南京);尤侗(1618-1704(苏州);李玉(1610-1671(苏州);朱素臣(苏州);朱佐朝(苏州);叶雉斐(苏州);毕魏(苏州);丘园(1616-1690)(常熟);沈起凤(1741-1802)(苏州);屠绅1744-1801)(江阴);曹雪芹(约1715-1763)(南京);程伟元(苏州);沈德潜(1673-1769)(苏州);赵翼(1727-1814)(武进);孙原湘(1760-1829)(常熟);郑燮(1693-1765(兴化);黄景仁(1749-1783(武进);洪亮吉(1746-1809)(常州);恽敬(1757-1817(常州);张惠言(1761-1802)(常州);沈复(1763-1825)(苏州);李兆洛(1769-1841)(常州);邵齐焘(1718-1769)(常熟);刘星炜(武进);孙星衍(1753-1818) (常州);汪中(1744-1794)(扬州)(祖籍安徽歙县);郭麐(同“麟”)(1767-1831)(吴江);周济(1781-1839)(宜兴);蒋春霖(1818-1868)(江阴);夏敬渠(1705-1787) (江阴);屠绅(1744-1801)(江阴);张坚(1681-1771)(江宁);杨潮观(1712-1791)(无锡);侯芝(1768?-1830)(南京)

浙江

32人)

黄宗羲(1610-1695)(余姚);姜宸英(1628-1699)(慈溪);今释澹归(杭州);朱彝尊(1629-1709)(嘉兴);李良年(1635-1694)(嘉兴);李符(1639-1689)(嘉兴);沈皞hao日(1640-?)(平湖);沈岸登(平湖);龚翔麟(1658-1733)(杭州);彭孙遹yu1631-1700)(海盐);毛奇龄(1623-1716)(萧山);查慎行(1650-1727)(海宁);李渔(1611-1680(兰溪);洪昇1645-1704)(杭州);陈忱(1615-1671?)(湖州);张匀(嘉兴);徐震(嘉兴);俞樾1821-1907)(德清);厉鹗(1692-1752)(杭州);杭世骏(1695-1773)(杭州);金农(1687-1763)(杭州);吴锡麟1746-1818)(嘉兴);钱载(1708-1793)(嘉兴);沈曾植(1850-1922)(嘉兴);袁枚1716-1797)(杭州);王昙(1760-1817)(嘉兴);项鸿祚(1798-1835) (杭州);陈球(嘉兴);夏纶1680-1753(杭州);周乐清(1785-1855)(海宁);陈端生(1751-1796)(杭州);梁德绳(1771—1847) (杭州)

四川

1人)

张问陶(1764-1814)(遂宁)

爵里未详或有争议者

纳兰性德(1654-1685)(满洲正黄旗人);东鲁古怪生(推测当为山东人);圣水艾衲居士;酌玄亭主人;和邦额;逍遥子;陈少海;海圃主人;归锄子;临鹤山人;李百川(籍贯或言江南人氏,或言山西人氏);唐英(1683-1754)(汉军正白旗人);罗松窗(满族);韩小窗(1830-1895)(满族,一说为清代嘉庆、道光时沈阳人;另说为道光、光绪年间奉天府即今沈阳开原县人)

辽宁

1人)

吴雯1644-1704)(辽阳,后居山西蒲州)

北京

4人)

高鹗(约1738-1815)(北京);翁方纲(1733-1818)(北京);舒位(1765-1815)(北京);李汝珍 ( 1763-1830)(北京)

上海

1人)

黄图珌bi1700-?)(松江)

湖南

4人)

王夫之(1619-1692(衡阳);何绍基(1799-1873(道县);曾国藩(1811-1872)(湘乡);张声玠jie1801-1848)(湘潭)

福建

2人)

严复(1854-1921)(福州);林纾(1852-1924)(福州)

贵州

1人)

郑珍(1806-1864)(遵义)

广东

4人)

屈大均(1630-1696)(番禺);陈恭尹(1631-1700)(顺德);梁佩兰(1629-1705)(南海);廖燕(1644-1705)(韶关)

江西

4人)

魏禧(1624-1680)(宁都);王猷定1598-1662(南昌);蒋士铨(1725-1785)(铅山);曾燠(yù 1760-1831)(南城)

上列表表明,江浙依然是文学繁盛之区域,江西却是整体衰弱。江浙依然是文学繁盛之中心,与其文化传统及经济状况有关。而此时期北京虽然是政治中心,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却并未成为文学繁盛的中心,可能与满族统治者政策及其自身整体喜好相关。

(三)雕版印书、活字印刷书阶段(第四卷第九编 近代文学)

省份

作家

甘肃

1人)

李桂玉(1821-1850)(陇西)

陕西

山西

1人)

祁寯藻(1793-1866)(寿阳)

河北

2人)

成兆才(1874-1929)(滦县);冯叔鸾(1883-?)(涿县)

山东

河南

湖北

3人)

张裕钊(1823-1894))(武昌);樊增祥(1846-1931)(恩施);刘艺舟(1875-1936) (鄂州)

安徽

8人)

程恩泽(1785-1837)(歙县);方东树(1772-1851年)(桐城);姚莹(1785-1853)(桐城);刘开(1784-1824)(桐城);吴汝纶(1840-1903)(桐城);李文瀚(宣城);刘伯友(1797-1869?)(阜阳);黄吉安(1836-1924)(教材435寿县)(《中国历代人名辞典》作四川成都

江苏

28人)

鲁一同(1805-1863)(淮安);贝青乔(1810-1863)(吴县);金和(1818-1885)(南京);阮元(1764-1849)(仪征);管同(1780-1831)(南京);梅曾亮(1786-1856)(南京);薛福成(1838-1894)(无锡);冯桂芬(1809-1874)(苏州);王韬(1828-1897)(苏州);邓廷桢(1776-1846(南京);陈森(常州);陈烺(1822-1903) (常州);刘清韵(1842-1915)(海州);邱心如(淮阴);柳亚子(1887-1958)(吴江);陈去病(1874-1933)(吴江);高旭(1877-1925)(金山);周实(1885-1911)(淮安);冯煦xu1842-1927)(金坛);李宝嘉(1867-1906)(武进);刘鹗(1857-1909)(镇江);曾朴(1872-1935)(常熟);徐枕亚(1889-1937)(常熟);吴双热(?-1934)(常熟);李定夷(1890-1963)(武进);李涵秋(1874-1923)(扬州);梅兰芳(1894-1961)(泰州)(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吴我尊(1881-1942(常州)

浙江

15人)

龚自珍(1792-1841)(杭州);姚燮(1805-1864)(宁波);俞万春(1794-1849)(绍兴);黄燮清(1805-1864)(海盐);许善长(杭州);梁德绳(1771-1847) (杭州);章炳麟(1869-1936)(杭州);夏曾佑(1863-1924)(杭州);蒋智由(1865-1929)(诸暨);秋瑾(1875-1907)(绍兴)(生于厦门);沈曾植(1851-1922)(嘉兴);谭献(1832-1901)(杭州);王鹏运(1848-1904)(绍兴);朱祖谋(1857-1931)(湖州);李叔同(1880-1942)(平湖)

四川

4人)

钟祖芬(1847-1911)(江津);刘光第(1859-1898)(自贡);曾孝谷(1873-1937)(成都);马绛士(1887-?)(成都)

爵里未详或有争议者

文康(满洲镶红旗人);颐琐(有人以为颐琐即江苏吴县人汤宝荣(《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04期,郭长海以为,颐琐即江苏吴县人汤宝荣。《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01期,徐新韵作《对〈黄绣球〉作者颐琐就是汤宝荣的补证》,认同郭氏观点);罗普(1876-1949);连梦青(江苏省人,亦说浙江省钱塘县人)汪笑侬(1858-1918)(满族人)

辽宁

1人)

郑文焯zhuo1856-1918)(铁岭)

天津

1人)

石玉昆(天津)

上海

2人)

蒋敦复(1808-1867) (宝山);韩邦庆(1856-1894)(松江)

湖南

9人)

魏源(1794-1857)(邵阳);何绍基(1800-1874)(道县);杨恩寿(1835-1891)(长沙);谭嗣同(1865-1898)(浏阳);宁调元(1873-1913)(醴陵);王闿运(1833-1916)(湘潭)(生于长沙);易顺鼎(1858-1920)(汉寿)(教材417以为湖北,误。);陈锐(1859-1922) (常德);欧阳予倩(1889-1962)(浏阳)

福建

6人)

林则徐(1785-1850)(福州);张际亮(1799-1843)(建宁);魏秀仁(1818-1873)(福州);林旭(1875-1898)(福州);陈衍(1856-1937(福州);郑孝胥(1860-1938)(闽县)

贵州

3人)

莫友芝(1811-1871)(独山);郑珍(1806-1864)(遵义);黎庶昌(1837-1896)(遵义)

广东

10人)

张维屏(1780-1859) (广州);郑观应(1842-1922)(中山);黄遵宪(1848-1905)(梅州);梁启超(1873-1929)(新会);康有为(1858-1927)(南海);丘逢甲(1864-1912)(蕉岭);苏曼殊(1884-1918)(中山);黄节(1873-1935)(顺德);黄世仲(1872-1912)(番禺);吴沃尧(1866-1910)(佛山)

广西

3人)

朱琦(1803-1861)(桂林);马君武(1881-1940)(桂林);况周颐(1859-1926)(桂林)(原籍湖南宝庆)

江西

3人)

范元亨(1819-1855)(九江);陈三立(1852-1937)(修水);文廷式(1856-1904)(萍乡)(出生于广东潮州,少长岭南)

上列表表明,近代文学区域主要是在江苏、浙江、湖南、安徽、福建等地,而江西文学整体实力依旧较弱。

元明清时期江西文学日趋衰弱,有学者分析道:“元明之后,中国文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小说戏曲兴起,从根本上动摇了诗文的正统地位,诗文领域中复古与反复古的角逐也异常激烈。江西文学的发展既保持着良好的态势,也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局面。一方面,涌现了汤显祖这样的戏曲大家和个性解放的刚勇的斗士;但与此同时,就绝大部分江西文人看,则基本上是固守着旧的囿畛,倡导唐宋诗文模式,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正统性与保守性。进入清代,迎合封建王朝思想规范化运动的时代总趋势,江西文人的这种正统性中的保守因素表现得更为强烈。反映到文学创作上,便是集中在诗、词、文等领域施展着他们的才华。尤其是近代,当中国文学进入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的阶段后,江西文人却依旧在维护着传统诗文的正统与尊严,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这种滞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及于江西现代文学的发展。”[29]这是从文学自身的发展、作家等方面作出的探索。我们从广东、福建成为文学繁盛的中心,似乎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江西文学衰弱的原因。白寿彝先生指出:“元明清交通底特色,是海运底发达。中国自战国以来,就有海上行船的事,而自汉武帝以来,也每代都有海军(笔者案:‘军’疑为‘运’之讹)。但元以前的海运,并不是有整个的计划,而元以前的海运也与国家大计,无密接的关系(笔者案:‘接’疑为‘切’之讹)。自元时起,海运底意义便显然和以前不同,这时的海运,显然关系着国家的根本;它在元明清的重要,一如运河之在唐宋。”[30]可见元明清的交通重心发生了改变,经济交往的中心也发生了改变,而江西则显得日趋封闭,故而江西文学整体走向衰弱,也可以从此视角获得启示。

三、小结

我们通过当代文学史家们对先秦两汉到近代文学家(者)作出的整体选择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者们探讨的江西文学兴盛于宋代这一问题,其历时的意义要大些,因为之前数据显示是崛起阶段,而之后的数据显示是走向衰弱阶段。其共时的意义要小些,因为江浙地区几乎可以说是区域文学的常青树。显然,我们的认识也是阶段性的。

我们在对江西文学兴盛于宋代这一命题本身进行考察时,纵观先秦两汉到近代江西文学在全国的地位变迁,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一是江西在宋代之后,文学为何逐渐衰弱?一是江浙地区为何一直以来均为文学繁盛的中心(除了元代江苏突然衰弱)?前一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江西文学的兴盛,后一问题可以为我们进行对比研究,同样有助于我们认识江西文学的兴盛。拙文简要且不系统的触及了这些方面的内容,更深入的探索尚须时日。


(何发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主任)



*本文系江西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地方特色文化创意化研究——以江西为个案(ZGW1010)”成果之一

[1] 路剑:《论宋代江西文学的繁荣》,《抚州师专学报(杜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

[2] 夏汉宁:《地理环境视域下的江西文学》,《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3] 《江西文学史》课题组,《关于江西文学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江西文学史>导言》(王琦珍教授执笔),《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4] 陈世旭:《我观江西文学》,《创作评谭》1999年第6期。

[5] 吴海:《回望:江西文学50年》,《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0期。

[6] 陈小芒《唐宋贬谪文人与江西文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7] 周建华、饶志勇:《明代理学与江西文学——以汤显祖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8] 夏汉宁:《地理环境视域下的江西文学》,《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9] 《江西文学史》课题组:《关于江西文学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江西文学史>导言》(王琦珍教授执笔),《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10] []贝奈戴托·克罗齐著,[]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页12,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 []贝奈戴托·克罗齐著,[]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译,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页30,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

[12]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普通语言学教程》页119,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13] 俞兆鹏:《宋代江西文化繁荣的原因》,《文史知识》2008 年第11

[14]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导论)页44,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5] 《江西文学史》课题组,《关于江西文学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江西文学史>导言》(王琦珍教授执笔),《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16] 郑林生、罗宁毅:《新干大洋洲商代古城撩开神秘面纱》,《江南都市报》2008-02-28.

[17]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页381,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18]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导论)页103-104,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9]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页37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20] 夏汉宁:《地理环境视域下的江西文学》,《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21]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页37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22] 夏汉宁《地理环境视域下的江西文学》,《文史知识》2008年第11期。

[23] 路剑《论宋代江西文学的繁荣》,《抚州师专学报(杜会科学辑刊)》,1988年第2期。

[24] 陈小芒:《唐宋贬谪文人与江西文学》,《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25] 陈志云:《科举制度与两宋江西文学》,《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26]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一卷 导论)页103-104,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27]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页375,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28]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页381,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29] 《江西文学史》课题组,《关于江西文学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江西文学史>导言》(王琦珍教授执笔),《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30]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页159-160,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