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03
- 本站
- 作者:曾非曹
澳门自开埠以来,出现过许多诗人词人,产生过许多优秀的诗词作品。澳门回归祖国以来,诗人词人更加活跃,优秀的作品也更多。以二○○九年为例,据统计,这一年,仅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旧体诗词就多达七百余首,而且好作品不少。这里只介绍梁披云、施议对和刘家璧的诗词,姑且称之为“二○○九年度澳门诗词三大家”。
梁披云(一九○五——二○一○),学名龙光,别号雪予,福建省永春县人。上海大学文学学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政经部大学院硏究生。一九六六年以后定居澳门。曾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澳门特区筹委会委员,推委会委员,全国侨联顾问,澳门归侨总会创会会长,澳门笔会创会会长,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澳门文化研究会会长,厦门大学名誉教授,澳门大学荣誉博士,华侨大学副董事长,黎明大学名誉董事长等。
梁披云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除了主编《中国书法大辞典》,还着有《雪庐诗稿》三卷(澳门文化司署一九九一年出版),该书收录作者自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八八年这六十年间创作的诗作四百余首。学者称其诗“宏放杰出,声韵铿锵,言近旨远,意境高逸”,洵为“澳门文学的骄人成就”(黄坤尧《〈雪庐诗稿〉研习札记》)。
二○○九年出版的《澳门中华诗词》刊载了梁披云的八首诗,即《粤港澳作家珠海雅集》、《朔雪》、《莫年》、《端午》三首和《竹室啖荔》二首。《莫年》一诗云:
过尽崎岖入莫年,纵横意气逐风烟。宴居空抱扶危策,退食仍思种树篇。有子有孙聊自足,无趋无竞更何牵。余生倘许长乘兴,一杖千岩作散仙。
作品写诗人晚年的生活与心境,从容恬淡之中,仍有几分早年的豪情逸兴,可见这位“世纪诗星”的内心是很充实、很阳光的,并无暮年的落寞、衰飒之感。
《端午》三首,既描写了岭南地区的传统民俗,又表达了对诗人屈原的深切缅怀:
行吟泽畔欲何之,众醉独醒枉费辞。呵壁问天天梦梦,楚宫终古草离离。
树蕙滋兰志莫酬,湘累一去水悠悠。龙舟竞发风云壮,沈魄骚魂动九洲。
溪浦野艾插楣庐,沴气妖氛傥扫除。画轮朱旗纷攘攘,沧浪何处起三闾。
端午节在五月初五日,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这个节日由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主要民俗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蒿、佩香囊、饮药酒等等。端午节在历史传承中,又被赋予纪念屈原之义,成为一个唱诵诗歌、缅怀诗人、激扬正气的节日。梁披云的这三首诗,就写到了赛龙舟和插艾蒿这两项民俗活动,而其重点则在缅怀诗人屈原。二○○九年,广州出版了一本名为《赛龙夺锦——广州龙舟节》的书,认为在珠江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的“五月节”(端午节)“是祭拜龙王的”,与纪念屈原没有关系。观梁披云先生的这三首诗,可知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梁先生的这三首诗是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深沉的历史意识的。
再看《竹室啖荔》二首:
竹室清凉逭暑来,蝉鸣荔熟笑颜开。绛囊轻擘南熏际,胜似飞觞千百杯。
湖海楼高竟夕谈,江天坐对兴逾酣。冰盘况有红千颗,馋杀东坡客岭南。
第一首写诗人于暑热之际,坐在清凉的竹室里吃荔枝,悠闲地听着蝉的鸣叫。觉得啖食荔枝胜过饮酒千杯。这无疑是一种健康的生活。
第二首写诗人坐在高楼之上,与朋友作竟夕之谈,时不时地剥一颗荔枝放进嘴里。表达了对岭南生活的由衷热爱。
梁披云的这几首诗,出语自然,不事雕琢,但是意兴悠长,令人回味,与他前期的风格是相统一的。
施议对,一九四○年生,台湾彰化人。一九六四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九八六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博士学位。一九八九年以后定居澳门,曾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副院长,《澳门中华诗词》主编。现任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河南大学客座教授。
施议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词人和词学家,在词的创作和研究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其博士论文《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被学术界誉为“近百年来词学集成之作”。他以一人之力编纂的《当代词综》,被誉为“我国第一部最具学术价值的当代词总集”。近十余年来,施议对依吴世昌先生的“结构分析法”,倡为“词体结构论”,致力于建立一套与“本色论”、“境界说”鼎足而三的新的词学理论,以示治词之门径,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施议对思想锐敏,著述甚丰。其著作除上述二种外,尚有《人间词话译注》、《宋词正体》、《今词达变》、《词法解赏》、《李清照全阅读》、《胡适词点评》等十七种。
二○○九年,施议对在《光明日报》和《澳门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九首诗词,即《金缕曲·沈祖棻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先生句》(二首)、《金缕曲·敬悼沪上词人马缉庵先生》、《金缕曲·集渊明、二谢句,敬挽国学大师季羡林敎授》、《金缕曲·敬挽词曲专门家罗忼烈敎授》、《贺新郎·第三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丁亥秋井冈山召开集句以贺》、《金缕曲·戊子冬随澳门高校师生湖南访问团自桃花源至武陵源……》、《贺新郞·生日自述》和《戊子金谷苑送别有作》。这九首诗词,比较突出地体现了他的学识、才华、人生境界与艺术成就,可以作为他近年来在诗词创作方面的代表。如《金缕曲·戊子冬随澳门高校师生湖南访问团自桃花源至武陵源,登天子山、上黄石寨、游金鞭溪,直驱凤凰古城。几日行程,风光无限。聊以小词记之并报同游诸君》:
绝世武陵驿。画图开、断崖斜挂,雄兵并立。抑屈难伸石松莽,今我登云一索。凭指点,众仙形迹。塡海赶山当年事,隔溪行、可有渔樵识。鞭倒揷,始皇侧。 往游好共奇珍觅。到边城、马龙车水,朗风晨夕。户户相呼闻商旅,江上谁家鸣笛。楼吊脚,长空澄碧。待得归途星火乱,望天门、莫辨天之极。天以外,具飞檝。
这首词,上片写十里画廊、金鞭溪一带的断崖、石松、溪流等自然风光,下片写边城的街市、车马、行舟、商旅、吊脚楼等民俗事项,末尾又回到天子山的自然风光,与发端遥相呼应,层次既分明,结构又完整。词人善于把写实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把声音描写和画面描写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武陵驿的绝世之姿与边城的独特之貌,语言自然凝炼,风格清奇壮丽,予人以声容并茂、动静相宜、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之美感。在当代描写武陵源一带风物的诸多作品中,这首词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一首。
再如《贺新郞·生日自述》:
好取人嘉句。坐看云、南山独往,兴来何处。日夜乾坤凭轩北,秋水长天孤鹜。照我影,溪头三楚。九万里风星河转,举鹏程、不待东方曙。当锐巧,忘机旅。潮生潮落悲今古。酿清愁、一弯眉月,半蓑烟雨。容膝非同陶潜共,十面霓裳中序。在陋巷,稼耕自与。满屋堆书拈随手,锁窗寒、银箭移将午。诗梦就,晋龙虎。
这首词叙述了词人身居“陋巷”而诗书自娱的生活,描绘了一个博大浩瀚、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体现了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现实中那仅能“容膝”的“赤豹书屋”,虽不能和陶渊明的“方宅十余亩”相比,但其流连宇宙、俯仰今古、上下求索的胸襟气度,则与前贤一脉相承。
《戊子金谷苑送别有作》这首诗,和《贺新郞·生日自述》一样,也是他的“夫子自道”:
三月十七日,转头已再周。平生多少事,行退且无忧。一棹烟波远,大江滚滚流。崇楼天欲蔽,蕖影立沙鸥。我本农家子,白衣入翰林。始随永嘉夏,声学度金针。后逐海宁吴,袒诚款实襟。古粤移居晩,空阶寒气侵。喞喞复喞喞,当户未成匹。斟酌仰南斗,几箧文史溢。幸得素心人,光照临川笔。登高知几重,太白连太乙。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非常成功的五言古诗,自然、朴拙,不事雕琢,但气韵生动。作者叙述了自己的出身、生平和师承关系,表明了一种行退无忧、从容洒脱的人生态度。他对澳门这个地方是有感情的,虽然自称来得晚了一点,但是有一二“素心人”相与讨论唱和,也是人生一大快事。这两个作品,可以当作他的自叙传来看,对于了解他的生活、交友、人格与精神追求,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刘家璧是澳门“名镇休闲服装制造长”的董事长,尝“从游梁公雪庐披云老先生”。据熟悉他的人士介绍,刘家璧于中国古典诗词“近于痴迷”,“常以购藏、诵读诗书为乐事,许多唐诗宋词名篇他竟能倒背如流。”曾在《诗刊》、《泉州晚报》发表过若干作品。(参见陈瑞统《寄深意于淡远——读刘家璧先生诗集〈山行〉》)。二○○九年,刘家璧在岳麓书社出版了他的诗集《山行》,四卷,每卷八十一首,共二百四十三首首,全是五言绝句,书中还附有刘再复、施议对等人的评点,可以说作二○○九年度澳门诗坛的重要成果。
刘家璧的诗,多在“山深林静,俯看坐听”时,于“有意无意中得之”,语言清新、朴实、自然,音韵谐美,格调淡远,韵味隽永。作者以山行者的独特视角来观照自然和人生,往往能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例如:
泉细水长流,花多人易愁。孰云沧海阔,风险不容舟。(1.11)
敢有匡时志,原无出世心。金风随处好,独对菊花吟。(4.54)
幽香何处住,能否醉刘伶。不觉山深浅,身轻气自清。(1.32)
高山呼日出,海上淡烟开。喷薄彤轮涌,霞光射浪来。(1.60)
赤白黄蓝紫,花开五彩云。莫嫌秋色浅,烂漫不输春。(4.78)
东风发曙霞,新绿遍天涯。南国英雄树,一枝横我家。(2.35)
浸日秋衣湿,立冬思浴寒。睡莲花吐火,红透水中天。(2.2)
长松挂残月,翘首浴红鳞。欲做虬龙客,先登石嶙峋。(1.41)
鸟声千树里,人语半山中。坐觉榕阴午,春潮涨几重。(3.33)
石上苔痕绿,烟中树色深。鸟声愁断续,隐约苦春阴。(3.20)
或写世道,或写出处,或写修身,或写自然界的霞光、云彩、花木、松石、鸟声,既真实、形象、可感可触,又吐属自然、清新、未经人道。可以说是有性情,有境界,有韵味,非学力所能到,非人工所能到。施议对序《山行》云:“绝句之难,难以天籁,而非人工。四句二十八字,或二十字,合辙归韵,何难之有——不过服帖稳妥而已。假以时日,必将有成。至于天籁,则未敢强求,尤其是五绝。古人有云:五绝纯乎天籁,七绝可参人工。已可见其难。简言之,乃一种自然状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唐贤神品,所以穷幽极玄,超凡入圣者,此之谓也。后昆追步,能于似与非似间,得窥门径,岂易事哉。”这话是非常精辟的。刘家璧《山行》中的不少佳作,确实是达到了一种“自然状态”的,这是于“有意无意中得之”的一种状态。澳门的旧体诗词中,能够出现这种状态的作品,实在是了不起的。
二○○九年的澳门诗词界,还有不少优秀的作品,这里不暇一一介绍,但是细读梁、施、刘三家的上述作品,可以得知澳门诗词创作所达到的高度。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当代文学史家视野下的宋代江西文
- 返回:地域性文学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