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胡善兵
潘日明神父在《殊途同归——澳门的文化交融》一书的序言里写道:“大明帝国以复杂及实用的心态迎接了来自‘四海’之兄弟,并与他们分享着土地、食物、文化、财富和血液。它吸收我们的一切,诸如基督教和其他欧洲的文化和技术成就。既没有屈尊,也没有失去本身的特色,真真是恰到好处……随着对于东方人的耐心、顺从和思维方式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葡萄牙人越发人道,统治往往需要让步。”[[1]]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冲突、交融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本身的特色”,体现了坚韧的保守和固执,使得葡萄牙人“往往需要让步”。葡萄牙人从租借到占领澳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明清政府一直在这里实行管制,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在澳门有一个非常宽裕的传播、凝聚和扎根的历史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交往、碰撞的过程中,前者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中国文化并没有在此过程中被“同化”,相反,其固守并延续传统的努力并不逊色于内陆地区。这一点在南来知识分子群体上表现的尤为显著,其所作诗词中所体现的文化固守情怀值得我们发掘并研究。[[2]]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晚清和民国三个时代, 吟咏澳门的中国诗人约有213 人,诗词作品约有1203 首。[[3]]其中不少诗人是在澳门侨居过的。
南来知识分子形形色色,有明清时期的官员、名士、高僧以及近现代时期的作家、诗人、戏剧家、画家、教师以及革命党、改良派等人物,这些具有深厚中华文化素养的精英人物在澳门生活、活动与写作,留下了宝贵的文献遗产,也为澳门营造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4]]在成书于18世纪中叶的《澳门记略》里,前代和同代文人、官宦的诗作有155首之多,这些诗作以最具传统中国特色的方式向澳门内外的人们描述了澳门的风景、人文及生活。如该书作者之一的印光任《莲峰夕照诗》诗云:
莲峰来夕照,光散落霞红。楼阁归金界,烟林入锦丛。文章自天富,烘染晚尤工。只恐将军画,难分造化工。[[5]]
这首五律描写的是澳门莲花山在夕阳中的美丽景色,天公烘染,如彩墨丹青。其中“文章自天富”是说此处富于天地锦绣(文章即纹彰),“只恐将军画,难分造化工”,是说其美景如曹将军(唐代著名画家曹霸,杜甫有《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所画一样,真是“造化钟神秀”了。《澳门记略》另外一位作者张汝霖的《澳门喜晴诗》则描写了秋阴喜晴的景象和感受:
海腹余秋郁,天心放午晴。澳云开镜匣,沙圃出棋枰。水馨深听响,林花远见明。蕉窗新展绿,摇曳向人清。[[6]]
诗中既细致地刻画了澳门景色的独特之处:澳云、沙圃,以及秋天仍然新绿摇曳的窗前蕉树,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这些景色的喜爱和赏玩。前引印光任的诗作同样如此。这种爱赏之情和古代大多数诗人对自然风景的流连忘返一样,散发着传统文化熏陶出来的芬芳。可以想见,这些诗作在其澳门(或内陆)同僚、友朋间互相传阅、吟咏之际,持续熏染着这些或早或迟南来澳门的大陆知识分子,不知不觉间就将中华文化中对天工的敬畏和对自然的亲近散播在岛上,固守并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
描写澳门风光山色的诗作甚夥,如张汝霖《寄椗青洲饭罢抵澳门》“山势不根浮树出,钟声微蚀海潮来”[[7]]写海潮来时的钟声不同往日,印光任《濠镜夜月诗》“月出濠开镜,清光一海天。岛深惊雪积,珠涌诧龙旋”[[8]]写月夜里海天一色,岛屿像在积雪中深立,等等,都能体现上述论点。
澳门风景的优美及内陆南来民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固守在外国人有关澳门的著作中也有所体现。龙思泰《早期澳门史》中写道:“这里的两个村庄都有中国人的神庙,很值得一访。第四座神庙,建在从沙梨头到海关关卡之间的大路旁,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建筑。其环境很写意,海岬和岛屿的景色尽收眼底。”[[9]]这里所写到的庙宇即是普济禅院(观音堂)和康公庙。释迹删《丁丑夏客澳门普济禅院赠剑平师诗》云:
避暑真宜地轴偏,领将生计在林泉。弟兄聚会惟今日,松竹阴森异昔年。坐老青山添白发,吸干沧海种红莲。落伽此去无多路,门外何须问钓船。[[10]]
风景可见一斑,而禅院对于佛、禅文化及隐士文化的传播、聚集作用也因此得以凸显。他的《寓普济禅院寄东临诸子诗》诗“两岸山光涵还镜,六时钟韵杂风琴”[[11]]一联中,寺庙钟声和外国风琴“互争”高下,颇具象征意味。固然,风琴的声音是无法和寺庙里的钟磐那浑涵渊重的“黄钟大吕”之声相比的。
诗人们除对海光山色抱有文化的关怀之外,对于澳门各色生活也多有记录。如前引释迹删《寓普济禅院寄东临诸子诗》云:“蕃童久住谙华语,婴母初来学鴃音。”写出在澳外国人对汉语的熟谙,以及南来保姆为了能与外国人交流以使工作顺利,也开始学习外语等实情。句中既有诗人对外国文化固有的轻视态度(鴃音是贬义词,古代用以嘲笑楚国人说话口齿不清,这里用来形容外国人说话像鸟的叫声),也不经意间写出了外国人对于中华文化学习的热忱和努力——“蕃童”都能”谙华语”了,可见地理位置及传统对于文化固守的巨大作用。
吴历(1632-1718,字渔山)是一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颇为重要地位的文化名人,[[12]]曾久留澳门三巴静院的华人初学院学道(天主教)。其《三巴集》中有著名的《澳中杂詠》绝句三十首,描写在澳门所见、所历、所感。由于渔山是一位天主教徒,其诗作中有很多地方表达了对宗教的虔诚信仰,但即便如此,作者笔下还是流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如其一“关头粤尽下平沙,濠镜山形可类花”[[13]]即如印光任、张汝霖描写澳门景色的诗作一样充溢着对自然美景的人文关怀。又如其二“夜半蛋船来泊此,斋厨午饭有鲜鱼”[[14]]对句所写景象及造境手法易令人联想到宋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的对句。看似对饭菜漫不经心的观察,实则隐涵着作者“客”(相对于“主”)的身份,因为只有“客”,才会特别留意居留之地的饭菜与故乡的同异。这种不自觉中对“客”(客子)身份的体认,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着相当长的渊源。其七“少妇凝妆锦覆披,那知虚髻画长眉。夫因重利常为客,每见潮生动别离”,描写对象是“凝妆锦披、虚髻长眉”的外国女子,但却巧妙借用了“商女”、“商妇”这种古典文学的“母题”,正如笺注者章文钦先生所云:“运用中国文学闺怨诗的形式,描写葡商家庭少妇的离别之情,这是最早的一首”。[[15]]其夫是否和中国古代长江流域一样“商人重利轻别离”,其妇心中的感受是否如中国古代商眷“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一样对商人丈夫有极大的情感依赖,渔山是不管的。在他眼里,西人夫妇的分离与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商人与家眷的分离并无二致。这种“以我观物”的方式以及通过此方式所得到的结论(即诗句),自不免带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烙印。
吴渔山《三巴集》诸诗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烙印还有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其二十八:“老去谁能补壮时?工夫日用恐迟迟。思将旧习先焚砚,且断涂鸦并废诗。”[[16]]虽是表示将绝去笔砚,专心学习天主教义,实也体现了对诗、画所代表的古典文化的深厚感情。这一点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身上尚且如此明显,可以推知其他南来知识分子的情况必更甚。又如其二十四:“每叹秋风别钓矶,两儿如燕各飞飞。料应此际俱相忆,江浙鲈鱼先后肥”[[17]],末句合用晋张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而趁机返乡及唐张志和《渔歌子》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从其二十六“灯前乡语各西东,未解还将笔可通。我写蝇头君写爪,横看直视更难穷”[[18]]可以看出渔山在与他人笔谈时,依旧使用毛笔写着蝇头小楷,而后秩《杂咏三首》(其一)“静对青山入画图,层峦耸处翠云铺。一钩新月松间挂,隐隐扁舟唱晚歌”[[19]]更是描写了一副渔舟唱晚的暮景,这都是古代诗歌里经常出现的意象和境界。
章文钦对渔山诗作中所体现的儒家文化传统研究得甚为充分。在《吴渔山及其华化天学》一书里,章氏专辟一章论述其“天学与儒学”。其《伦理之间》一节从儒家伦理的父子之道、夫妻之道、友朋之道、师生之道等方面分别论述了渔山在学习天学信奉天主教义时仍然坚持着儒家的伦常,如以忠孝事君父、对亡妻感情深厚、对儿时良俦之思念、对友朋的友谊、对(天学)老师的尊敬等,无一不符合儒家的较高标准。[[20]]这里不具引述。窥斑见豹,可知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并不屈居次要地位,即使在这位信奉天主的特殊个体身上,其扎下的根基和涵养的底蕴都如此深厚。甚至,我们与其称渔山是一位有儒家文化传统的天主教徒,倒不如说他是一位信奉天主教的儒生。
“澳门是中国固有领土,治权虽有变化,却从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实体。”[[21]]在对澳门地势险要的描述及如何守卫澳门险要的一些诗作中,固守传统文化的情怀体现得更为显著。如释今种《澳门诗》:“广州诸泊口,最是澳门雄。……一日蕃商居,千年汉将劳。”[[22]](一作屈大均诗,见章文钦《从诗词见证明清时代澳门的历史文化》)李珠光《澳门诗》:“孤城天设险,远近势全吞……圣世多良策,前山锁钥存。”[[23]]这些诗作从侧面反映了澳门地理位置的险要,更多表达了诗人们的忧患意识。杜臻巡视澳门后所写的《香山澳》诗写到自己在听到在澳门的教士表示“慕义来中夏,天朝雨露真无私。世世沐浴圣人化,坚守臣节誓不移”之后,谆谆告诫这位教士道:“薄海内外无远迩, 同仁一视恩膏施。还归寄语西洋国, 百千万代作藩篱。”[[24]]这种对世界形势的寡陋固然令今人忍俊不禁,但也可以看作“来远人,致多士”等优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
汪后来《澳门即事诗》则更加耐人寻味:
金距雄鸡斗碧阴,华夷分队立森森。输赢亦是寻常事,老大难忘左袒心。[[25]]
诗写的是一次观看斗鸡的情形,其中华人和外国人(夷人)分属两方,虽然斗鸡这种小游戏的输赢是极其平常的,但“老大”的作者还是和少年人一样希望华人能赢得比赛。(“左袒”典出《史记》,吕后死后,诸吕擅权,太尉周勃行令军中:“为吕氏者右袒,为刘氏者左袒。”左袒是为助刘氏,即为助汉。)——这恰如一个隐喻,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无时无刻不在中国人的身上发挥作用,在有所“冲突”或“竞争”时,不忘“左袒”中国(文化),绝不向西方(文化)认输。
自晚明以来,澳门特殊的地位使它逸出于中国政局变动的中心,并不完全隔绝又处于边缘的位置,屡屡成为避乱而来的文人墨客的‘武陵桃源’。[[26]]明清时代居住在澳门或曾经到过澳门, 关注着澳门的中国诗人, 都向这片中国领土倾注自己的热情。[[27]]晚清民国时期,中国面临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的重大抉择,中西文化的冲突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康有为对“大同”的向往,无论保皇立宪还是革命排满,在变革中复兴、延续传统的理想,一直被大部分具远见、有真识的知识分子坚守。文化亡则国亡,守住文化也就是守住安身立命的根本。澳门虽是“弹丸之地”,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特殊性,比内陆大部分地区更多、更早地经历了这种文化的冲突、交融。在此过程中,南来知识分子对传统自觉或不自觉的固守使得此地文化依旧保持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诗这种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载体,也依然在澳门文化届部分群体间盛行不衰。
(本文承澳门大学中文系郑德华教授提供部分研究思路,特此致谢。)
Loving to Traditi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Classical Poems ofMacau
Hu Shanb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 Univercity of Macau, Macau 999078)
Abstract: During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 inMacau, Chinese culture did not fall. The classical poems of poets resident inMacaureflect on the ten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recites the beautiful scenery in Macau, talks to the important situation ofMacau, expresses love to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describes the changing of Westerners human customs.In short, they adhere to lov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orever.
Keywords: classical poems in Macau; poets resident inMacau;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上一篇:客观知识与文化偏见 ——以岭南
- 下一篇:没有了
- 返回: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