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 平
四
萧梁时代流寓岭南的诗人有六位,即范云、柳恽、王僧孺、萧子范、范缜、庾丹。这六人按照赴岭南的缘由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是为萧梁政权所委派岭南为官者,为范云、柳恽、王僧孺、萧子范;二是被贬徙者,有范缜和庾丹。
《南齐书·东昏侯纪》:“(永元元年)六月癸亥,以始兴内史范云为广州刺史。”[①]范云是由始兴内史任迁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梁书》本传:“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②]并不明确为始兴内史为何年。《资治通鉴·齐纪一》“世祖武皇帝上”:“宋末,以治民之官六年过久,乃以三年为断,谓之小满;而迁换去来,又不能依三年之制。(永明元年)三月,癸丑,诏,自今一以小满为限。”[③]由此可知,永明元年便已规定任“治民之官”者以三年为限,范云之流寓岭南正为“治民”,自永元元年(499)六月由始兴内史任迁广州刺史任,上推其为任始兴内史当在齐明帝建武三年(496)。[④]范云至始兴内史任后,处置亡奴以情理,安抚豪族以恩德,遂使境内安宁。《南史·范云传》:
又为始兴内史,旧郡界得亡奴婢,悉付作;部曲即货去,买银输官。云乃先听百姓志之,若百日无主,依判送台。又郡相承后堂有杂工作,云悉省还役,并为帝所赏。郡多豪猾大姓,二千石有不善者,辄共杀害,不则逐之。边带蛮俚,尤多盗贼,前内史皆以兵刃自卫。云入境,抚以恩德,罢亭侯,商贾露宿,郡中称为神明。[⑤]
本年范云作《除始兴郡表》、《酌修仁水赋诗》、《治西湖诗》[⑥]。《太平御览》卷五十九《地部》引《方舆记》曰:“韶州曲江县修仁水,新安注连水,北有三枫亭、五渡水。齐范云为始兴太守,至修仁水,酌而饮之,赋诗曰:三枫何习习,五渡何悠悠。且饮修仁水,不挹背邪流。”[⑦]齐武帝建武四年(497)范云仍在始兴内史任。东昏侯永泰元年(498),据胡姗姗所考,范云作《赠沈左卫诗》。诗云:“伊昔霑嘉惠,出入承明宫。游息万年下,经过九龙中。越鸟憎北树,胡马畏南风。愿言反渔蓨,津梁肯见通。”其时范云为始兴内史任将满,诗中以“越鸟”、“胡马”之意象表达思归之意,与其所处的环境是相符的。范云又有《咏桂树诗》:“南中有八树,繁华无四时。不识风霜苦,安知零落期。”树木的繁华无四时节令枯荣之变,必为岭南风物。该树“不识风霜”之苦,在中国方圆之内未有霜雪之降者,惟岭南而已。故此诗当写岭南风物,亦可能为范云为始兴时期所作。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六月,范云由始兴内史任迁为广州刺史,祭祀孝子墓。十月坐事,征还下狱。《南史》本传云:“至任,遣使祭孝子南海罗威、唐颂,苍梧丁密、顿琦等墓。时江祏姨弟徐艺为曲江令,祏深以托云。有谭俨者,县之豪族,艺鞭之,俨以为耻,至都诉云,云坐征还下狱,会赦免。”[⑧]范云在广州刺史任时间不长,只有四、五个月。《南齐书·东昏侯纪》:“(永元元年)冬十月乙巳,以始兴内史颜翻为广州刺史。”[⑨]范云于永元元年六月至广州刺史任,至永元元年十月颜翻为广州刺史,仅半年不到便坐事征还下狱。此事在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中亦有所提及:“既而分虎出守,以囊被见嗤;持斧作牧,以薏苡兴谤。赭衣为虏,见狱吏之尊;除名为民,知井臼之逸。”[⑩]范云之所谓“坐事”离广州刺史任,不过是受徐艺之牵连,为曲江豪族谭俨所诬告而致。至此,范云结束了其三年多岭南为官的经历。何逊有《落日前墟望赠范广州云》诗,李伯齐《何逊集校注》“题解”以为“此诗应作于永元元年中”[11]。何逊又有《范广州宅联句》诗,李伯齐《何逊集校注》“题解”谓:“此诗应为范云由广州刺史任坐事征还、赦免之后所作,时约在永元二年(500)任国子博士之前。”[12]虽题名“范广州”,然此时当为范云除官民,赋闲期间所作,何逊所称仍沿范云前任官衔而已。
范云流寓岭南的几年是在南齐末期,梁代流寓岭南,出任过广州刺史的诗人是柳恽。关于柳恽的流寓岭南,仅有《梁书·柳恽传》:“(天监)八年,除持节、都督广交桂越四州诸军事、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13]其出任岭南之历时、岭南事迹诸史均无载。何逊有《哭吴兴柳恽》诗,其“霞区两借寇,贪泉一举卮”[14]句,盛赞柳恽为任广州时期为政清静,清操自厉。梁代另外一位以出仕身份流寓岭南者是王僧孺。僧孺出任南海太守两年,颇有声绩。梁代南海郡治番禺,时番禺已是梁朝最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僧孺之任亦以清廉自守。《南史·王僧孺传》:
出为南海太守。南海俗杀牛,曾无限忌,僧孺至便禁断。又外国舶物、高凉生口岁数至,皆外国贾人以通货易。旧时州郡就市,回而即卖,其利数倍,历政以为常。僧孺叹曰:“昔人为蜀部长史,终身无蜀物,吾欲遗子孙者,不在越装。”并无所取。视事二岁,声绩有闻。诏征将还,郡中道俗六百人诣阙请留,不许。[15]
这则材料也是南朝五史中唯一记述广州海上对外贸易之利的史料,显得非常珍贵。至于王僧孺流寓南海期间的创作情况,并无确考。萧子范流寓岭南史料大约与王僧孺相近,仅《梁书》本传称其“出为戎昭将军、始兴内史。还除太中大夫,迁秘书监。”[16]别无他述,亦无岭南诗文传世。范缜、庾丹之流寓岭南与前四人不同,皆为坐事故。范缜坐王亮事得徙广州,历时两年。《南史·范缜传》:“缜在齐时,与亮同台为郎,旧相友爱。至是亮摈弃在家,缜自以首迎武帝,志在权轴,而所怀未满,亦怏怏,故私相亲结,以矫于时。竟坐亮徙广州。在南累年,追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17]庾丹生平事迹仅见于《南史·梁宗室传》,叙述极为简略,惟知其“坐事流广州”[18]。
陈代流寓岭南的诗人大致有两类:一是梁末侯景乱时,往岭南依萧勃;二是徙交趾或奉使赴交趾。阴铿生平事迹,诸史记述极为简略,其岭南经历不明。《陈书·文学传》载:“天嘉中,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世祖尝䜩群臣赋诗,徐陵言之于世祖,即日召铿预䜩。”[19]世祖天嘉中受封始兴王的是太子陈伯茂,受封于天嘉元年(560)。《陈书·世祖纪》:“永定三年秋八月,庚戌,封皇太子伯茂为始兴王,奉昭烈王后。徙封始兴嗣王顼为安成王。”[20]然按南朝政权惯例,皇族子弟封号之名极少出镇者,阴铿所为之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最大的可能便是在始兴王陈伯茂府上。又据《隋书·经籍志》录阴铿文集所题之“陈镇南府司马”一职,陈高祖永定三年(559)至世祖天嘉四年(563)间,广州刺史欧阳頠为镇南将军,欧阳頠薨于天嘉四年九月,阴铿此时当为广州刺史欧阳頠的镇南府司马,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之任当在天嘉四年九年以后至天嘉六年(565)。阴铿当在天嘉四年后离开岭南赴京,故世祖䜩群臣赋诗,可即日召之预䜩。欧阳頠是在萧勃死后“尽有越地”的,欧阳頠之前为镇南将军者正是萧勃。《梁书·元帝纪》:“(大宝元年)十二月壬辰,以定州刺史萧勃为镇南将军、广州刺史。”[21]又《南史·梁宗室传》载:“后江表定,以王琳代为广州,以勃为晋州刺史。魏克江陵,勃复据广州。”[22]西魏克江陵在承圣三年(554),自大宝元年萧勃被西江都护陈霸先迎为广州刺史,至承圣三年江陵破,其间萧勃曾出为晋州刺史。如果阴铿果真在梁末乱时依附于萧勃,当在承圣三年之后。梁敬帝绍泰元年(555)阴铿南下岭南,至陈武帝永定三年(559),此四年间,阴铿随萧勃往来于始兴、广州间。赵以武“阴铿诗26首写作时间排列”将阴铿唯一可以确定写于岭南的《游始兴道馆》诗系于“555年春(梁敬帝绍泰元年)南下时写于始兴”[23]是符合实际的。
徐伯阳今存诗两首,均与岭南经历无关。《陈书·文学·徐伯阳传》:“大同中,出为候官令,甚得民和。侯景之乱,伯阳浮海南至广州,依于萧勃。勃平还朝,仍将家属之吴郡。”[24]自梁太清年间侯景乱至平萧勃,十几年间徐伯阳流寓广州,然不详其在萧勃府任何职事。傅縡之事,《陈书》本传仅称其“寻以本官兼通直散骑侍郎使齐,还除散骑侍郎、镇南始兴王谘议参军,兼东宫管记。”[25]其为镇南始兴王谘议参军前任骠骑安成王中记室,据《陈书·世祖纪》载,永定三年始兴嗣王陈顼被徙封为安成王,故可推知傅縡之流寓岭南当在永定三年之后,然“镇南始兴王”尚不可考知。陈诗人岑之敬流寓岭南,乃是受命赴岭南慰喻萧勃,时间在承圣二年(553),而承圣三年江陵破,从此便羁留广州。《南史·文学·岑之敬传》:“承圣二年,除晋安王宣惠府中记室参军。时萧勃据岭表,敕之敬宣旨慰喻。会魏克江陵,仍留广州。陈太建出还朝,授东宫义省学士。”[26]陈太建元年(569),章昭达平定欧阳纥之反后与萧引等北还,在岭南为时亦为十多年。其事见于《南史·萧引传》:
(欧阳)頠迁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疑纥异图,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反,时都下士人岑之敬、公孙挺等并惶骇,唯引怡然,谓之敬等曰:“管幼安、袁曜卿亦但安坐耳。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何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拜尚书金部侍郎。[27]
蔡凝今仅存诗一首,题曰《赋得处处春云生诗》。因在陈高宗面前直言而被譖,徙交趾。《陈书·文学·蔡凝传》:
高宗尝谓凝曰:“我欲用义兴主壻钱肃为黄门郎,卿意何如?”凝正色对曰:“帝乡旧戚,恩由圣旨,则无所复问。若格以佥议,黄散之职,故须人门兼美,惟陛下裁之。”高宗默然而止。肃闻而有憾,令义兴主日譖之于高宗,寻免官,迁交趾。顷之,追还。[28]
蔡凝是南朝流寓岭南诗人的一个特例,从本传看当未到交趾即被“追还”,虽然如此,却也显示了陈高宗对其惩处之重。陈代诗人阮卓工于五言诗,于陈后主时出使隋,与薛道衡、颜之推等谈䜩赋诗。其流寓是赴岭南奉使招慰交趾夷獠,并能洁身而还,颇显清绩。《陈书·文学·阮卓传》曰:“及平欧阳纥,交趾夷獠往往聚为寇抄,卓奉使招慰。交趾通日南、象郡,多金翠珠贝珍怪之产,前后使者皆致之,唯卓挺身而还,衣装无他,时论咸伏其廉。”[29]陈太建元年欧阳纥平,阮卓之赴交趾当在陈太建之初。阮卓今存诗六首,其《咏鲁仲连》诗有“聊弃南金赏,方从沧海游”的句子,陈祚明曰“有傲睨一世之溉”[30],其中亦当有赴交趾而不染指“金翠珠贝珍怪之产”的寓意。
江总是南朝诗人中流寓岭南线索相对最为明晰的一位,曹道衡、刘跃进《南北朝文学编年史》将其赴广州依萧勃之年系于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31],其离开岭南被征还,《陈书》本传有明确记载,在陈天嘉四年(563),也是一个颇长的流寓经历。《陈书·江总传》载:“总第九舅萧勃先据广州,总又自会稽往依焉。梁元帝平侯景,征总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给总行装。会江陵陷,遂不行,总自此流寓岭南积岁。天嘉四年,以中书侍郎征还朝,直侍中省。”[32]从《南北朝文学编年史》系江总流寓岭南时间段看应为十三年,然其诗《诒孔中丞奂》又有“我行五岭表,辞乡二十年”之句,存在不小的出入。诗曰:
我行五岭表,辞乡二十年。闻莺欲动咏,披雾即依然。畴昔同寮寀,今随年代改。借问藏书处,唯君故人在。故人名宦高,霜简肃权豪。谁知怀《九叹》,徒然泣二毛。步出东郊望,心游江海上。遇物便今古,何为不惆怅。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丛花曙后发,一鸟雾中来。淹留兰蕙苑,吟啸芳菲晚。忘怀静躁间,自觉风尘远。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钟牙乃得性,语默岂同归。[33]
此诗与另一首《别南海宾化侯》诗未必是江总在岭南时期的创作,却是岭南流寓经历的感受。其《经始兴广果寺题恺法师山房诗》、《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则可确定为分别作于始兴和广州二地的。前者诗曰:
息舟候香埠,怅别在寒林。柱近交枝乱,山长绝迳深。轻飞入定影,落照有疎阴。不见投云状,空留折桂心。[34]
后者诗曰:
秋城韵晚笛,危榭引清风。远气疑埋剑,惊禽似避弓。海树一边出,山云四面通。野火初烟细,新月半轮空。塞外离群客,颜鬓早如蓬。徒怀建邺水,复想洛阳宫。不及孤飞雁,独在上林中。[35]
南朝诗人中,江总与谢灵运都是有一定数量明确写于岭南或书写岭南的作品。汪春泓《中国文学编年史·两晋南北朝卷》对江总流寓岭南事迹及创作情况均未作系年辑录[36],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陈永正《岭南文学史》在“六朝的文学”一节述及江总流寓广州时的诗作《秋日登广州城南楼》诗时说:“南朝陈代诗人江总避乱广州,依附他舅父萧勃,居十余年,他写的《秋日登广州城南楼》一诗,描写广州风物,抒发家国之思,清新自然,颇有情致,为他所写的宫体艳诗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37]评价是客观的。
南朝流寓岭南的诗人,或因流放、或因避难、或因谪宦、或因为官,在南朝时期的岭南,在可能的环境里,既为岭南注入了先进文化的因子,又以诗文的形式书写了岭南的山川风物,自然应该成为岭南地域文学研究的构成部分,南朝的岭南地域文学研究或可得到不小的充实。
[①] 《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第98页。
[②] 《梁书》卷十三《范云传》,第230页。
[③]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五《齐纪一》,第4252页。
[④] 柏俊才《范云年谱》系范云为始兴内史于齐明帝建武四年(497)。见《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4期,第109页。
[⑤] 《南史》卷五十七《范云传》,第1418页。
[⑥] 据胡姗姗所考,《治西湖诗》当系于此年。《范云事迹诗文系年》,湖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蒋方指导。
[⑦] 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85页。
[⑧] 《南史》卷五十七《范云传》,第1418页。
[⑨] 《南齐书》卷七《东昏侯纪》,第99页。
[⑩] 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第四册《任中丞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29页。
[11] 李伯齐撰《何逊集校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页。
[12] 李伯齐撰《何逊集校注》,第7页。
[13] 《梁书》卷二十一《柳恽传》,第332页。
[14] 李伯齐撰《何逊集校注》,第192页。
[15] 《南史》卷五十九《王僧孺传》,第1460页。
[16] 《梁书》卷三十五《萧子范传》,第510页。
[17] 《南史》卷五十七《范缜传》,第1422页。
[18] 《南史》卷五十一《梁宗室传》,第1271页。
[19] 《陈书》卷三十四《文学传》,第472页。
[20] 《陈书》卷三《世祖纪》,第47页。
[21] 《梁书》卷五《元帝纪》,第116页。
[22] 《南史》卷五十一《梁宗室传》,第1263页。
[23] 赵以武著《阴铿与近体诗》,第115页。
[24] 《陈书》卷三十四《文学传》,第466页。
[25] 《陈书》卷三十《傅縡传》,第405页。
[26] 《南史》卷七十二《文学传》,第1788页。
[27] 《南史》卷十八《萧引传》,第504页。
[28] 《陈书》卷三十四《文学传》,第470页。
[29] 《陈书》卷三十四《文学传》,第472页。
[30] 陈祚明评选,李金松校点《采菽堂古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2页。
[31] 曹道衡、刘跃进著《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2页。
[32] 《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第345页。
[33] 《采菽堂古诗选》下册,第989页。
[34]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89页。
[35]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579页。亦见《采菽堂古诗选》,第988页。
[36] 汪春泓主编《中国文学编年史·两晋南北朝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19页。
[37] 陈永正著《岭南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7页。
- 上一篇:南朝流寓岭南诗人考略(三)
- 下一篇:从岭南三郡至南越国 ——秦汉之
- 返回: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