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脉络的生成与地域分布的清晰化呈现 ——中国古代流寓研究综述(一)
  •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平
阅读量:686

一、流寓视角的古代文学研究概貌及价值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一个研究领域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自其发生至今的百年历程里已逐渐发展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引领中华文化民族化走向的一支重要力量。回望中国古代文学的百年研究史,对于传统文化的文学呈现研究除体现为文学通论、分体文学论外,仍有诸如山水文学、宫廷文学、宗教文学等以文学书写对象为研究视角的学术推衍,但它们均不能称为以关注文人生存状态为本位的研究。而文人人生经历的“穷”、“达”之变,正决定了古代文学发展的盛衰交替,文人人生境遇的偃蹇困厄也恰恰成为其一生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时段。从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发愤著书”,到杜甫“文章憎命达”、韩愈“不平则鸣”,再到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盛传不朽的规律,由此而从事创作的文人及其作品正是撑起中国古代文学的脊梁。

 在“父母在,不远游”和“安土重迁”观念极重的中国古人心目中,出于不同原因流徙异地他乡总被看做是感伤、无奈,甚至是痛苦的,由转徙触动的文人思想、心态、情感之变灌注于文学书写,往往成为其创作的“文”、“质”转捩之点,从而使其总体的文学风貌发生重大变化。其中因放逐、贬谪、灾变、祸事等而流徙的经历尤被文人视为“穷途”,即便是“迁转”和“游历”等也多半成为令人黯然神伤的渊薮。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里,对文人因不同原因而走向转徙过程中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等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热点和古代文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近二十几年中,这一研究对象被冠以“贬谪文学”、“迁谪文学”、“逐臣文学”、“贬官文学”、“流放文学”、“流人文学”、“流寓文学”的称谓,其中“贬谪文学”“迁谪文学”“贬官文学”和“逐臣文学”“流放文学”“流人文学”两组均义相近而名不同,所涉及文人尽为贬官者或流放者。仍有诸如为避长安董卓之乱而奔荆州的王粲、因出使北朝而羁留不归的庾信等,既非贬谪,亦非流放,荆州时期王粲、北朝时期庾信的生活经历及文学创作活动正可以“流寓文学”称之,而将因贬谪或流放身居贬谪之地和流放之地者看做流寓的特殊状况,统归流寓文学的研究范畴。惟其如此,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研究便是着眼于古代文人转徙流寓经历中所生成的文学现象及其相关问题的全面考察,而且是涵盖了因“贬谪”、“流放”等在内的一切流寓者流寓期间的文学研究。

 “流寓”一语原本广泛使用于历史书写中,清乾隆朝云南保山人袁文揆纂辑《国朝滇南流寓诗略》(清嘉庆八年肆雅堂刻本),题名“流寓诗”,是对流寓诗人流寓诗作的整理,也是文学最早的“流寓”观照。日本学者今关天彭于1928年出版的《日本流寓的明末诸士》,是较早的对流寓文士群体的研究。对古代流寓文人作品的研究,较早的是陈寅恪先生于1941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读〈哀江南赋〉》,湖南省法研班刘禹锡诗文选注小组于1975年编纂发表的《刘禹锡在朗州的诗歌选注》,为较早的对古代文人在流寓地作品的整理。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流寓文学研究著述极少,而且问题的提出也并非起于流寓文学研究视角。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流寓文学研究成果逐渐多了起来,较早的主要为流寓文人及其作品的个案研究,如尚永亮《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1]、宋德金《吴兆骞和他的边塞诗》[2]、李兴盛《清初三次遣戍黑龙江地区的桐城方氏一家》[3]、周轩《林则徐在新疆》[4]等。今由武汉大学尚永亮、黑龙江省社科院李兴盛、新疆大学周轩主导的湖湘贬谪文学、东北流人文学、新疆流人文学研究三个流寓文学研究重镇也从此而发端。从三者的发展走向及格局看,尚永亮是从文学研究开启而逐渐向贬谪、逐臣文化的拓展,李兴盛、周轩则是着眼于流人文化现象研究,流人文学研究是其流人文化研究的主要构成。由于历代贬谪文人时空分布跨度大,贬谪因素复杂,贬谪文学研究一系更多体现为区域断代通论、区域断代分体、区域断代文人群体、文人个体贬谪期活动与创作等研究形式。东北和新疆流人文学研究则因主要限于有清一代,且流人分布地点集中,东北主要集中于宁古塔、卜奎、尚阳堡,新疆主要集中于伊犁,故除了流人流放生活描述和作品阐释外,更多地体现为流人文献的整理,如周轩的《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李兴盛的《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黑龙江历史流寓人士山水胜迹诗选》等。在最近二十多年的古代文学研究领域里,流寓文学问题研究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特别是自1993年尚永亮的博士论文《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在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之后,古代文学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理性反思和研究路向的选择,至2001年起流寓文学问题研究开始大面积进入硕博士论文的选题视野,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大大拓展了,并形成了专著、硕博士论文、期刊研究论文并行发展的势头,流寓文学研究的大格局已基本形成。自先秦至近代,已有100多位流寓文人及其作品成为流寓文学的研究对象,这100多位流寓文人所分布的60多个流寓地覆盖东北、西北和江南的大部分地区。流寓文人研究时段的分布已由主要集中于唐宋和清代而延及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整体历程,流寓文学“史”的脉络和流寓文人地域分布的地理版图逐渐清晰。以检阅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探讨流寓文学研究基本理论问题及发展走向,并进而扩大流寓文学研究地位和影响的系列学术会议,极大推动了流寓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全国贬谪(迁谪)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分别于怀化、衡阳、常德召开过三次;地处岭南古代文人流寓集中之地雷州半岛的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先后于2012年和2014年承办了流寓文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东北流人文化区也从东北史研究的视角召开过多次涉及流寓文学的学术会议。在这样一个学术史的背景下,从学科建构意义上提出宏观的中国古代流寓文学命题以重塑贬谪、放逐、流人、流寓等研究形态,展开流寓视角观照下的古代文人与作品的动态考察,以研究呈现由屈、马、杜、韩、欧所总结的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生成的本质样态,实现文学向其本体的复归;奠定以流寓的视角进行中国文学历史书写的基础,打破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模式,建立文学经典阐释新的话语系统,使长期缺席于古代文学个案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的文人及其作品确立起他们应有的位置,便成为古代文学研究发展之必然。

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体体现为:

其一,相对于已有的“贬谪文学”、“迁谪文学”、“贬官文学”、“流放文学”、“流人文学”等研究的局部性、地域性和特定的时段指向,“流寓文学”研究更注重从全局上关照中国古代文人流寓期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并体现为“史”的连贯性。其二,截取古代文人一生中特殊的流寓时段之经历与创作,以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诠释中国古代经典文学生成与嬗变的规律,凸显古代文人流寓经历中生存状态文学投射所彰显的“骚怨”传统。其三,描述文人流寓经历人生体验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盛衰之关系,突出流寓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其四,以历代文人的史序分布、流寓地分布以及流寓经历中作品的呈现,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过流寓文学的研究呈现一个事实:文人的流寓即文学的流寓,流寓文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学的流寓之研究,中国古代文人的现实存在就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处境。在实际应用上,流寓文学的研究将启发和推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实现学科构成意义上的现代转换和新变重组;奠定以流寓的视角进行中国文学历史书写的基础,打破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模式,建立文学经典阐释新的话语系统,使长期缺席于古代文学个案研究和文学史书写的文人及其作品确立起他们应有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尚永亮. 论《哀郢》的创作和屈原的放逐年代[J ].陕西师大学报,1980(4).

[2] 宋德金. 吴兆骞和他的边塞诗[J ].社会科学辑刊.1980(6).

[3] 李兴盛. 清初三次遣戍黑龙江地区的桐城方氏一家[J ].求是学刊,1981(1).

[4] 周轩. 林则徐在新疆[J ].民族团结.19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