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醒狮(二)
  • 2016-07-03
  • 本站
  • 作者:刘庆华
阅读量:739


为了更好地保护醒狮文化,同时也为醒狮爱好者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从化市在2010年底成立了从化市醒狮协会。2011年,从化醒狮正式被列入广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2月6日,从化市文化馆主办、从化市醒狮协会承办“从化市龙腾狮跃闹元宵暨传统醒狮大赛”活动,来自从化市各镇街共11支醒狮代表队在街口街滨江球场参加了比赛,比赛过程中,各镇街参赛队伍的舞狮健儿身披狮头轮番上阵献技,随着锣鼓的音乐节奏,在梅花桩或木凳上,先后表演了跳桩、翻跟斗、采青、漂移等高难度动作,把醒狮的起伏、俯、仰、叩拜等神态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吸引上万名市民驻足观看。其中,鳌头醒狮更是独领风骚。 

鳌头醒狮的辉煌赢得了广泛好评,为醒狮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播下了兴趣的种子。在鳌头镇政府和鳌头镇桥头村小学领导的支持下,鳌头镇桥头村小学把醒狮文化作为学校的核心文化,以醒狮精神作为学校的精神引领。该校醒狮兴趣小组的学生在2011年获得广州市少年醒狮比赛二等奖;2012年2月6日参加“2012从化市龙腾狮跃闹元宵暨传统醒狮大赛活动醒比赛,荣获二等奖。2012年4月10日,鳌头镇桥头村小学正式建立醒狮培训基地,由第四代传承人曾桂森每周去学校负责传授醒狮技艺。此外,从化市辖区内的九所大学(如中山大学珠江学院、广州城建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水利学院等)及驻从化某空军部队、从化燃气公司、从化中国电信等单位均成立了醒狮队,并聘请曾桂森去教授醒狮技艺。从化醒狮还成立了女子醒狮队,这是从化市唯一的一支女子醒狮队。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从化醒狮,从化市文化馆非遗中心等管理部门还从制度上、经费上、宣传上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了宣传、推广、保护的力度,积极开展醒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将醒狮表演的文字资料、图象资料、录音和录像光盘完整地保存下来,供后人学习借鉴;加强宣传和推介力度,有效地利用新闻媒体、网络信息等多种途径宣传鳌头醒狮;充分利用各类文艺活动、经贸活动宣传推介鳌头醒狮,让鳌头醒狮有更多的展示机会,将醒狮文化培植成群众文化的主流项目;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培训机制;培训骨干力量和后备人才,鼓励青少年学习继承传统技艺,促进传统醒狮艺术的保护继承;加强对传承人(团队)的扶持和投入力度,给予适当经费,将醒狮纳入财政预算;健全醒狮武术传承体系,成立保护专家小组,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结合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讲授有关醒狮的知识,布置有关寒假作业,使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小感受传统醒狮文化的深厚内涵。

鳌头醒狮传承人情况简表

代系

姓名

出生时间

学艺时间

学艺方式

第一代

林世荣

1861

不详

师徒传授

第二代

徐 伟

不详

不详

师徒传授

第三代

曾约忠

1932

1947

师徒传授

第四代

曾桂森

1949

1965

师徒传授

第五代

曾浩根

1969

1984

师徒传授

曾柏威

1965

1984

师徒传授

第六代

曾俊轩

2005

2012

师徒传授

但鳌头醒狮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首先,随着醒狮舞队老艺人的年龄逐渐增大,有的已经去世,许多精湛的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次,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优秀的醒狮艺人由于收入没有保障,只得忙于生计,中断钟爱的醒狮训练,从而生疏、荒废了醒狮技艺;此外,目前从事狮舞艺术活动的人才青黄不接,参与舞狮的青少年的敬业精神远不如前辈,对舞狮技艺的领会和掌握不足,基本功较差,高端绝技难以继承,鳌头醒狮传统表演面临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


()荔湾华林醒狮

 荔湾醒狮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华林地区一带,舞狮作为民间技艺广泛流传,每逢佳节喜庆,迎春散会,开张庆典,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民国时期的荔湾武馆多、医馆多,因而荔湾的醒狮活动非常活跃,而且舞狮之人多是习武之人;解放初期,舞狮活动稍微开展少一些,但重大的节目和喜庆大事如公营合营等,依然是锣鼓喧天,群狮起舞;文革期间,舞狮活动遭到禁止,艺人及武馆人员有的出走香港,有的息演醒狮而改唱样板戏;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荔湾醒狮活动如雨后春笋,各街、区、市都组织队伍,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基本上每条村都有醒狮队。

1980年组建荔湾区华林武术醒狮团,这是荔湾区最早成立的醒狮队,也是广州市唯一一家由街道组织的醒狮团。自1980年成立宝华武术醒狮团直到现在,朱辉汉都是担任团长,他以身作则,团结同行,大力宣传醒狮文化。由于效果好,影响大,广州市老城区陆续有团体效仿华林武术醒狮团而成立醒狮团体。1983年中秋,一连四天华林街主办大型华林街娱乐升平中秋灯会,由华林醒狮团牵头为核心,组织荔湾 100头醒狮参加飘色队伍游行,浩浩荡荡的狮队、激昂响亮的锣鼓、群狮起舞的雄壮场面盛况空前,在荔湾乃至广州醒狮史上都是前无古人。1989年,中央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及省、市文化部门30人莅临华林街听汇报看演出;广东电视台为华林街摄制了大型文艺节目《春色满华林》;《人民日报》记者曾到该街采访,日本福冈妇女代表团也曾到华林街参观。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火炬传递仪式广州站,荔湾华林醒狮再次以100头醒狮的规模,表演了声势浩大的广东醒狮节目。

  在华林醒狮的带动下,荔湾醒狮这项古老的民俗如火如荼地开展。近几年,有着960多年传统的三月三泮塘仁威庙会得以恢复,醒狮与派米、祈福、吃大盆菜构成了庙会的传统节目。庙会期间,来自广州荔湾、棠下、佛山南海、番禺、从化、花都等地几十支醒狮队伍云集仁威庙,进行高桩表演并举行群狮巡游,把庙会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许多街道、村落及学校也成立了醒狮队,如:1986年,广州粤港龙狮团成立;广州市荔湾区外语职业高级中学有自己的醒狮队; 201352日,荔湾区宝华培正小学正式更名为蒋光鼐纪念小学时,师生便联袂上台表演了醒狮《步步高》。如今,荔湾醒狮不仅积极参加广东省、广州市及各区组织的各类醒狮比赛,并取得骄人成绩,而且传承人朱辉汉师傅还接受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武术协会、真光中学、小学、荔湾荔港南湾小学、育才小学等学校传授技艺,使荔湾醒狮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得以薪火相传。

荔湾醒狮传承人情况简表

代系

姓 名

出生

性别

学艺时间

学艺方式

邓牛龙

不清楚

不清楚

祖传

邓锦涛

1902

8

祖传

朱辉汉

1943

17

师承

曾卓文

1955

35

师承


荔湾华林醒狮


四、广东醒狮的表演特点

(一)广东醒狮的表演特点

 醒狮是融武术、舞蹈、音乐及杂技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醒狮表演的组成要素主要有:醒狮及表演人员、队旗、主要内容和套路、乐器等等,新狮在表演前还须有一个点睛仪式。

 醒狮队伍一般由 8-10 人组成,其中狮头、狮尾 2 人、鼓乐 4-6 人。旧时舞狮由各地武馆组织,农村中多以姓氏为单位成立武馆,聘拳师教后生习武。出狮时,旗帜要打出姓氏的堂名,如“王昭来堂”、“陈同胜堂”等,现在一般是以村镇或街道、省市等命名,往往称为某某醒狮团()、某某龙狮团()等,由拳师领队,在锣鼓声中开盘舞狮。舞狮人必定先打一阵南拳,称为“开桩”,然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登场时要三行礼:第一次向中间,第二次向右边,第三次向左边,然后正式起舞。狮子的动作有酣睡、睁眼、洗须、舔身、抖毛、出洞、过山、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发威、上楼台等等。主要套路有出洞、上山、饮水、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相传“采青”谐音“踩清”,寓意“反清复明”,现在一般是取其吉利的意头。“青” 的种类很多,如高青年、水青、蛇青、龟青、蟹青等等,一般由生菜、芹菜、桔子、利是封组成,用红绳子捆在一起,打成活结,以便舞狮子的人采下来。狮子在“青”前舞数回,表现犹豫,然后一跃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抛向观众,观众接“青”,寓意“接财”,生意兴隆。为了增加醒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杆(爬上竹杆),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长木椿)等等。

生菜、芹菜、桔子、利是构成的“青”

        “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近年来,随着醒狮竞技的发展,醒狮在表演上从传统的地狮逐步发展到凳狮,由凳狮发展到高台狮、高竿狮,又由高竿狮发展到桩狮。桩狮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如增加了走钢丝、腾空跳等类表演。最高的桩接近3米,跨度最大达3.7米,充分体现了广东醒狮“新、高、难、险”的特色,被誉为“中华一绝”。

  广东醒狮表演,贵在传神。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通过不同的步姿,配合不同的鼓点音乐,把狮子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主要步法有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腿等,舞时配以象征狮吼和风雷之声的大鼓、锣、镲,演绎出醒狮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的八种情态,故行家有所谓“见物必疑,见青必喜,见红必惊,见柱必咬,见水必戏,见桥必探,见台必望”等一套技艺。所谓“喜”,配以轻快、欢乐的鼓点,狮子高兴、快乐、眨眼、微笑、轻摆头或轻跳转身,配弓步、马步、上膝或独立步等;怒:配以重、急、快鼓的鼓点,狮子生气发怒,怒目瞪眼,张口吼叫,身体抖动,配以马步、弓步站立步等;醉:配轻、慢的鼓点,狮眼半开半合微微抖动,精神昏迷垂首拖步,配合各种摇摇晃晃的步法;醒:配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的鼓点,狮子眼睛从微开、半开、大开过度,伸懒腰与打哈欠结合,开合狮口与左右观望配合;动:根据狮子激情的变化配以轻、重、快、慢、急、缓的鼓点,步法随鼓点节奏而改变姿态;静:鼓停狮静,目光平稳,狮子安静,配以仆步、弓步、马步;乐:鼓点要求轻快、重结合,狮子欢喜快乐,摇头摆脑,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开合,配以小跳步、秧歌步、小步跑等步法;猛:配重、快、急的鼓点,狮子气势壮,力量大,嘴眼开合有力,抖头逞威,踏步有力,战胜困难,胸有成竹,该动作多在远距离飞桩等高难度动作出现之时;惊:配以急、快、重后突停的鼓点,狮子因突然情况产生害怕受惊而狂奔或原地瞪眼开口或合嘴,狮身抖动,特别要突出狮后腿的抖动,配以弓步、马步等;疑:配以轻、慢的鼓点,狮子开眼合嘴,狮头左右慢转或前伸后缩,不轻举妄动,而是猜疑犹豫,配以仆步、弓步、马步;寻:配轻、重、快、慢结合的鼓点,狮子眼、嘴随鼓点节奏而动,狮头前后左右有力转动,或原地转动寻找,或有目的地寻找;盼:配轻、快、慢相结合的鼓点,狮子伸首开眼远望,左右慢转、盼望,配以弓步、马步、上膝、坐肩等;探:配轻转、重转、急的鼓点,狮子遇险探测侦察,前爪或后腿由高向下、由近向远试探,也可上体前伸试探,嘴、眼微开微合与鼓点相配;烦:配急、重的鼓点,狮子遇事不解而急躁烦恼,狮头左右摆动,原地踏步或转身,眼睛东张西望,嘴巴一开一合;嬉:配轻、快的鼓点,狮子休闲、玩耍,眼、嘴配合鼓点而一开一合,步法多用小跳交叉步、碎步、踏步、十字秧歌步等;戏:配轻、重、急、缓的鼓点,狮子戏弄、调戏、玩弄、好奇,眼、嘴随鼓点而一开一合,狮子一进一退,前爪或后腿一伸一缩或带一擒一纵之意,步法一般急步上,而后突然停下,继而慢慢探步上。

        打击乐器鼓、锣、镲是醒狮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决定醒狮表演是否形神逼真,套路能否顺利完成。因为醒狮表演时,表演者在狮被内无法商量动作步伐,故所有动作的起止大都靠锣鼓指挥节奏。因而,往往初学习舞狮者都会先学习锣鼓节奏,只有熟悉了舞狮锣鼓节奏之后才能开始学习舞狮。醒狮常用的鼓点有:单声、三声、五声、七声、三七声、流水、声头、擂头、水波浪等20多种。打击锣鼓乐器时,应突出轻、重、快、慢、急、缓、停等节奏。所谓轻:即轻打、点打,利用手腕之力;重:即重打高起高落,利用肘和肩、腰、腿之合力;快:即节拍快、拍与拍之间快,利用腕、肘之力;慢:即节拍慢、拍与拍之间慢;急:即每拍之间鼓点数多;缓:即每拍之间鼓点少;停:即各种击打乐不响,停止一拍以上。

        点睛是醒狮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往往在舞狮之前举行。由德高望重的主礼嘉宾将朱砂点在狮子的眼睛上,寓意一点左眼:金光闪闪;二点右眼:银光灿灿;三点额头:扬名四海;四点狮嘴:天下承平,财源广进。有的也解读为:一点左眼:灵气混身;二点右眼:志在乾坤;三点额头:旭日临空,照亮生财之道;四点狮嘴:招财纳祥无限,财源滚滚自天。还有的解读为:一点左眼:龙精虎猛;再点右眼:生意兴隆;总之,点睛程序是先点左眼,后点右眼,再点额头、嘴巴,最后象征性地有狮头画到狮尾,寓意灵气通透全身。狮子经开光点睛后,便授予了生命、灵性,与舞狮的人融为一体,成为一头生龙活虎、威武雄壮、惟妙惟肖的生灵,从而具备了驱灾辟邪、散播幸福与吉祥、招财进宝的能力。

  就广州地区的醒狮而言,番禺沙坑醒狮、从化鳌头醒狮、荔湾华林醒狮又各有其特点:

  1、沙坑醒狮

  沙坑醒狮是传统的集武术、舞蹈、音乐及杂技为一体的披戴头饰道具的民间舞蹈艺术。相关器具有:醒狮头、锣、钹、大头佛、狮身、大葵扇、莲花桩、板凳、木桶、爆竹、对联、舞狮的服装及鞋、竹梯等。

  沙坑醒狮融合了武术、舞蹈、杂技、力学、美学等多项技艺,在原有南派醒狮技艺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入了北派舞狮的技艺,将高桩醒狮、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醒狮的套路巧妙地揉合在一起。表演者均为在武术班、武馆习武练功的青壮年村民,通过舞狮的轻、重、缓、急以及狮子的表情变化和动态,再配合重新加以整理的鼓、锣、钹的明快节奏,在桩阵上表现出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各种姿态,更汇入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刚柔相济。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绝;其飞腾跳跃时,让人胆颤心惊,激越振奋。其中,以“采青”动作难度最高。沙坑醒狮的采青有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桥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为高难。后来发展到在2米多高的梅花桩上跳跃、起舞,直至将挂在桩上的“青”采下来。这些高难动作都需要技艺,是武术与艺术的结合。沙坑醒狮的主要作品有《雄狮攀越高峰》、《狮子下山》、《壁虎功》、《狮子凌空舞》、《桩上显神威》、《龙门戏青》、《狮子探路》、《桩上凌空飞跃》等。

  2、从化鳌头醒狮

  从化醒狮具有300多年的历史,以前叫一冠堂,新中国建立后称为舞狮20世纪60 年代后称为醒狮。鳌头醒狮由佛山传承过来。1255年,一支曾姓家族从佛山南海迁到清远潖江乡黄罗村,1951年划到从化,1966年黄罗村分为黄罗村和桥头村。无论迁到哪里,从化醒狮民俗都没有中断过(文革期间例外),每逢佳节喜庆,迎春赛会,开张庆典,必敲锣打鼓,舞狮助兴。鳌头醒狮狮头的造型和舞蹈的基本动作与番禺沙坑醒狮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是开光点睛仪式的神秘性。凡新狮初舞,按照传统的俗规,要进行一个庄重的仪式,叫做开光点晴。但从化鳌头醒狮的点睛仪式更具神秘性。新的醒狮买回来后一定要上山振狮。振狮的形式,先要择良辰吉日,购买好拜祖用的祭品,尤其是要带上九尺红布条。晚上约1900-2000时,组织狮队人员拿一头醒狮及锣鼓镲到最近的山岭上,将醒狮朝东南方放下,开始下定,保持肃静。由一位德高望重又上有双亲下有子孙的师傅执行“点晴”仪式。师傅向东南方比礼作咒语,用拳击打几下狮头,类似武松打虎的动作一样,再把九尺红布条扎在狮头角。红布条扎好后,由师傅指定两人舞狮,此时锣鼓镲要慢,声音要低沉。然后每人派一个红包(又称利是,寓意大家都利利是是、顺顺利利),即可下山。下山时由师傅用力抓住红布条拉回狮子,有祠堂就回祠堂,没有祠堂就去祖屋,把狮子制服,然后开始醒狮点睛。点睛时要保持肃静,颜料为红朱砂,点完睛后要拜三拜。然后放礼炮,醒狮采青,采完青后再拜祖先,整个开光点睛仪式便宣告结束。点睛后的狮子变成了开眼、威猛的醒狮,可为民众带来喜庆吉祥,带来风调雨顺。

  二是醒狮正式表演时,先有“开桩”。所谓开桩,即锣鼓擂响,舞狮人先打一阵南拳,相当于开场、序幕,是传统醒狮舞法中的一种套路(从化鳌头醒狮传承人曾桂森说,现在很多地方的醒狮因为过于重视竞技表演,而失去了一些传统套路,如醒狮出场即舞,没有“开桩”的程序。)开桩之后,由两人扮演一头狮子起舞,另一人头戴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引狮登场。舞狮人动作多以南拳马步为主,狮子动作有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主要套路有采青、高台饮水、狮子吐球、踩梅花桩等。其中,“采青”是醒狮的精髓,有起、承、转、合等过程,具戏剧性和故事性。“采青”历经变化,派生出多种套路,广泛流传。整个醒狮的表演过程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来演绎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

  三是醒狮角色及采青内容稍有差异。从化鳌头醒狮也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文狮表现温驯而和善,武狮表现勇猛而刚烈;少狮即幼狮,憨态可爱,一般跟随文、武狮同场表演。从化醒狮一般以武狮较为出色,武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尤以“采青”动作难度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盆青、水青、蟹青、凳青、桥青、七星伴月等,是舞狮的高潮。“青”用的是生菜、利是、香烟之类,绑在一起悬挂起来或放置于盆中,醒狮按照探青、惊青、食青、吐青等套路表演。为了增加娱乐性,采青有时还会用上特技动作,例如上肩(舞狮头者站在狮尾者肩上)、叠罗汉、上竹竿,或者过梅花椿(经过高低不一的长木椿)等等。舞狮者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青”,并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以后,表示接到了财和福。

  四是鳌头醒狮独创了单狮表演“狮子出洞,睡佛取灵芝”的故事和套路。所用道具有:用五张长板櫈叠起,意为高山峻岭。然后,在凳子顶端加上木盆。主要故事情节是:醒狮从地上起势、过山、审视、奋起、惊跃至顶,在“山顶”极尽喜怒哀乐之能事,最后,成功采得灵芝而归。该故事寓意为事业更上一层楼、一帆风顺、官运亨通、前程似锦等。具体动作和情节为:“睡佛”(俗称大头仔)从庙里出来,揉着惺松的睡眼,伸个懒腰,然后上山采灵芝,引出一头狮子。顿时,锣鼓喧天,激越振奋。狮子随着鼓点起舞,时而左右盼顾,时而引颈独立,俯仰跳跃,表演“狮子出洞”、“窥测方向”、“高台饮水”、“欢天喜地”、“过天桥”、“跨三山”等动作,摇头摆尾,喜怒哀乐一应俱全。一番表演之后,大头佛不断以手中的“青”(代表灵芝草)逗引狮子,狮子抢夺到手后吃下,不久便醉倒在地,称为“醉青”。这时,大头佛得意地在狮子身上为所欲为,做些滑稽的小动作逗引观众发笑。突然,狮子醒来,更加威猛,昂首跳跃,踩着五彩云路走下凡尘。随着鼓点和乐声的起伏,把狮子从酣睡到奋起的神态举止、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是在舞步风格各异。鳌头醒狮舞狮步法有上、中、下架狮。步法有单提弓步、碎步、马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四平马、子午马、麒麟步,内外转身摆脚、跳步、座盘步(即老树盘根)、翻身、翻滚等等,这些动作硬桥硬马,刚劲有力,步法稳固,落地生根,凡学舞醒狮者,必须先有扎实的的武术功底。鳌头醒狮的武术有双工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小花拳、南拳、洪拳、五郎八卦棍等,十八套武艺贯穿整个醒狮表演。

  六是道具的独特:鳌头醒狮的狮头是七星狮头,由广州出产,分大、中号两种。狮被是3号狮被,长2.2米,宽为0.8米;制作狮头和醒狮被(狮尾)的道具有竹篾、纸、涂色颜料、毛笔、猪鬃、马鬃或植物织物等;表演鳌头醒狮的道具除了一般都有的锣、鼓、镲、戏服、笑面“大头佛”、大葵扇外,还有三角牙旗、刀、枪、剑、戟、棍、盾牌和锄头、凳等农具。

  3荔湾醒狮

  2013年516日,广东醒狮荔湾醒狮被批准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荔湾醒狮除了与广东醒狮的共性外,又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在传统中创新。由于受到锦纶堂(武馆名)的影响和历史地理关系,荔湾醒狮狮技的表演套路及内容都很传统、很完整,体现出前人的记忆和构思水平之高。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荔湾醒狮第三代传承人朱辉汉师傅与各位教练也尝试在传统套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如把以前的“高台青”改变为难度更大的“飞跃环球看世界”,把“盘凳青”改进为用木乔凳叠起的“步步高”和飞跃上肩的“可上九天揽月青”。总的目的是既保留优良的传统狮艺,又与时俱进地增强醒狮舞台艺术的现代色彩,使之更具欣赏性。

  二是武术功底雄厚。民国时期,荔湾人口居住密集,到处都有传教功夫的武馆,凡是舞狮之人必定要到武馆训练。由于练习过武功,所以荔湾醒狮艺人腰马稳健,而且马步灵活多变化,有四平马、子午马、吊提马、跳步、麒麟步等等,神态逼真,味道十足。

  三是故事情节完整,醒狮情态丰富多样。荔湾华林醒狮队通过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动作,在或动或静中,塑造醒狮的优美神情,展现醒狮的精气神韵。又借助器械和音乐描绘山、岭、岩、谷、溪、涧、水、桥、洞等意境,诠释醒狮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吼、寻、盼等神情:醒狮出洞时的慵懒,探洞时的多疑,登山时的昂首阔步,过桥时瞧见水中倒影时的骤然愤怒,戏水时的欢快,采食灵芝时的贪馋,吞食时的回味,呕吐时的颓丧,月夜吐球时的谨慎,戏球时的快乐逗趣等等,无不表现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

  四是“采青”的独特性。荔湾华林醒狮的传统表演套路是“采青”,主要分采高青、地青和水青三大类,以不同的阵型进行摆设青物。“长命草是采青之源,“青肉通常包括青菜、树叶、生果、烟、酒、米、水、筷子、红包等吉祥物品。采青者要以高超的技巧表现醒狮寻青、见青、喜青、惊青、探青、弄青、拆青、吃青、吐青、醉青等程序,经过拆青、破阵、采青,起、承、转、合地完成整个采青过程,使醒狮表演极具戏剧性、故事性和趣味性。

  五是善于理论总结。有些醒狮艺人往往注重实际操作,却相对缺少文字的表述和理论的总结,但荔湾醒狮却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完善训练技巧。如:舞狮时手法与步法、狮头与狮尾要配合默契。舞狮头的握狮方法有为单阴手、单阳手、单扣手、双阴手、双阳手、双扣手等,然后根据上、中、下架的舞法而迅速变换配合运用马步、弓步、跪步、麒麟步、虚步、仆步等步型和步法。狮头和狮尾的默契尤为重要,狮尾的手感、眼感要跟着狮头去做:一是狮尾的步型、步法紧跟狮头的步型、步法,同侧行走或异侧脚行走;二是狮尾双手紧扣狮头两腰侧部位腰带,便于连接、造型或做难度动作;三是狮尾单手紧扣狮头腰侧部位腰带,另一手作尾巴摆动。


(二)民间舞狮的禁忌

  行有行规,舞狮也有舞狮的禁忌。旧时如果舞狮艺人不小心犯了禁忌,轻则被赶出门,重则惹上是非。因此,禁忌也是舞狮民俗的组成部分,舞狮主要禁忌有:

舞狮禁见神不参拜:粤人多信神,农村村落往往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因此,舞狮队伍经过神庙、祠堂时一定要参拜,否则会被视为不懂礼节,看不起本村人,村中乡人也不会出钱请该舞狮队。

        舞狮禁先从新屋表演:中国传统民俗中敬祖尊祖,因此,舞狮表演一般在供奉祖先牌位的祠堂或祖屋举行,然后才可以到新屋表演。如果舞狮违反了这一习俗,那么其后裔新屋将不能请醒狮表演。

        舞狮禁从右边进入:传统民俗认为左边为大,右边为小,所以醒狮队伍禁忌从右边进入,一定要从左边进入,寓意龙腾狮跃,人财二旺。而且进入前一定要走丁字步,敲添丁锣进入厅堂参拜,意在祝此屋添丁发财,万事如意。

        禁打乱鼓:醒狮表演时传统打鼓分为快、慢节拍,又有狮鼓与龙鼓之分,如果乱打一通,会被视为不尊敬主人而受到驱逐。

        参神时禁吹灭神前及花灯灯盏:传统民俗中,神前及花灯灯盏的每一盏灯都代表一位新丁,灯火愈旺,兆新丁愈兴,如果醒狮表演时不小心吹灭了灯火,轻则赔礼,重则将被驱逐。


五、广东醒狮的制作及其工艺流程、特点

        有舞狮的地方,就有醒狮扎作。据《南海县志》载,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佛山已有专门生产狮头的作坊。传统的醒狮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现在流行的佛山纸扎狮头工艺,一种则是濒临失传的纸扑脸谱彩狮头工艺。

  纸扎狮头以竹篾、纸为主要材料,先用竹篾扎成狮头形状,糊上纸扑,眼、耳、嘴等处可以活动,再粘上猪鬃、马鬃或植物、织物,晾干后涂上各种颜色,再上光油定形。但由于这样制作出来的醒狮造价昂贵,普通民众买不起,所以在广州周边城镇和其他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人们往往使用纸扑工艺来制做狮头。纸朴脸谱彩狮头是用粘土塑模,再在模上扑纸,待纸扑稍干后,毁掉土模,取出纸扑狮头,晾干,扎竹定型,上白泥打磨,绘图上色、上光。纸扑脸谱彩狮头的眼睛不能活动,鼓如铜铃,醒狮所要诠释的内容全靠色彩及花纹图案来体现;也因为纸扑狮头的醒狮眼、耳、嘴都不能动,故在醒狮表演时全凭舞狮者高超而细腻的技巧来体现醒狮特有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的神态。

  在传统醒狮扎作过程中,醒狮造型分为佛山狮和鹤山狮两大类。佛山狮分为七彩狮(文狮)和黑白狮(武狮)两种。狮头制作讲究轻巧、坚固,光彩夺目,威严轩昂。其造型特征是:后枕企、额高且窄、眉精、眼大而能转动、口阔带笑、背宽、鼻塌、面颊饱满。文狮以刘备、关公做脸谱,武狮以张飞做脸谱,文狮表现纯善、温驯的神态;武狮表现好斗、勇猛的性格。鹤山狮头则以猫为形、以狮为性,有雌雄之分,有文武之别;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小巧玲珑,色泽鲜艳。无论是佛山狮还是鹤山狮,头上都有一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