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7-03
- 本站
- 作者:刘庆华
概述:广东醒狮编写的缘由,广东醒狮的价值和意义
广东醒狮属于中国狮舞中的南狮,历史上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传入岭南地区,并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明末清初,两广地区就盛行春节舞狮的民俗。根据丁世良、赵放主编的《中国资料民俗地方志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9)统计,该文献汇编中记载明清时期主要舞狮地区的次数依次为:广东28处,广西23处,湖南27处,湖北18处,浙江11处,福建3处,河北3处,陕西3处,河南3处,海南2处,北京无。可见,广东醒狮在南粤大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广州各市县的地方志中几乎都有舞狮民俗的记载,如《番禺县志》 (五十四卷•清同治十年刻本)“礼仪民俗”:“元夕张灯,烧起火,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嬉游者率袖象牙番筒打十八间为乐,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从化县新志》(五卷•淸宣统元年刻本)“岁时民俗”:“正月:立春前一日,有司迎土牛于东郊,里市饰百戏及狮象之类。”《花县志》(十三卷•民国十三年铅印本)、《增城县志》(三十一卷•民国十年刻本)以及原属佛山南海的《顺德县志》(三十二卷•清咸丰六年刻本)、《三水县志》(十六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香山县志》(二十二卷•清光绪五年刻本)均记载当地春节舞狮的民俗。所以胡朴安先生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编)“广东之生活状况”中就感慨:“粤俗,凡遇公私喜庆等事,有舞狮之举。法用大鼓一面,其声蓬蓬,后随刀叉之属,中以一人扮作狮形,沿街舞蹈。此俗以新年为最多,犹之绍俗之龙灯会而交友尚武精神焉。”(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P371)
广东醒狮由北狮演变而来,又创造性地融入南粤本土文化特色,发展成为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杂技等为一体的民间技艺,有着强烈的英雄崇拜色彩,历来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群众基础广泛,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东醒狮活动得以恢复并与日俱增,在广东佛山、湛江、广州等各市县和城乡地区,几乎都有自己的醒狮队,每逢节庆及重大活动、庆典,必有醒狮助兴。广州有的地区几乎村村有自己的醒狮队,群众性的狮艺普及盛况空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广州共有民间醒狮队261支,近万人长期参与训练,实际规模应该远远多于这些数字。
广东醒狮在粤人生活中不仅作为一种吉祥、喜庆的文化符号,而且以其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于一体的特色深受民众喜爱;不仅在广州乃至岭南地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成为海外同胞认祖归宗的文化桥梁;不仅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活态传承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意义,而且有醒狮搭台、经济唱戏、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用价值。为发掘、抢救和保护广东醒狮这一文化品牌,在广州市各区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和从艺人员的积极努力下,2006年5月20日,狮舞(广东醒狮)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精湛的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番禺沙坑醒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化鳌头醒狮、荔湾华林醒狮被列入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把这一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发扬光大,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广东醒狮,我们编写了《广东醒狮志》。
一、广东醒狮的来由及发展流变
狮子是典型的外来之物。在先秦文献中,《山海经》中没有狮子的记载,中国境内至今没有发现狮子化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狮子与传说中的龙、凤、麒麟并列为四大灵物。狮子传入中国,最早是在汉武帝时代张骞通西域之后。班固《汉书·西域传》说到:“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可见,“狮子”为“殊方异物”。其后,也多有外国进贡狮子的记录,如《后汉书·章帝纪》有月氏国献“师子”,《后汉书·和帝纪》有安息国献“师子”,一直到清康熙十七年(1678),仍有葡萄牙使臣进献非洲狮子。
关于狮舞,现存最早记载狮舞的文献是《汉书·西域传》:“乌弋山离国王有桃拔、师子、犀牛。师子即狮子,此是百戏化装,非真兽。”三国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狮舞也就应运而生。佛教中,不仅将狮子作为护法驱邪的祥瑞灵兽,而且还为佛开路引行。据北魏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六牙白象负释迦在虚空中,四月四日此象常出,群邪狮子导引其前。”农历四月四日是文殊菩萨的圣诞。在佛教艺术中,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寓意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唐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对外交往频繁,西域康居等国连年进贡狮子,促使舞狮得到更广泛的发展。《新唐书·礼乐志》记载:“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列狮子郎’,舞太平乐曲”。白居易的《西凉伎》尽管其主旨是讽刺边将沉迷西凉舞曲,不思收复边土,但该诗却描述了完整的西凉狮舞,并从侧面反映了狮舞在当时宫廷中大受欢迎: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
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
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
享宾犒士宴三军,狮子胡儿长在目。”
宋至明清,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市民阶层的诞生,宫廷狮舞逐渐走向民间,呈现出世俗化的特点,每逢重大节日,人们都隆重开展舞狮祈福活动,希望借助狮子“百兽之王”的神威来驱魔避邪,护佑平安。明清时期,两广、两湖成为当时民间狮舞的主要地区。
关于醒狮的起源,有各种说法:
一说是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五彩斑斓的瑞兽前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形象扎制了一只瑞兽,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祈求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一说是起源于佛山。这也是国际上认同的说法。传说在远古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八尺,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奇兽每每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该奇兽每逢过年时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为消灭“年兽”之害,有智者献计,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绘上颜色,用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等织成兽身,再集勇士十数人,拿着敲得响的锅碗瓢盆等器具,另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圆砧旁,埋伏于年兽必经之桥下。待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咚咚”之声的巨大声响。年兽见了,惊骇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也正是因为这一传说,有人认为醒狮的狮头造型较为接近年兽。为了庆祝驱赶奇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村民们便于每年春节时将它拿出来舞动。又有人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象征勇猛、吉祥。此后,乡民除了在春节期间舞狮,也在神诞或庆典上表演。舞狮时的乐器也改为锣鼓,并配以一定的节奏,希望通过舞狮、拜神等活动驱除邪魔、降服鬼神,保合境安宁、五谷丰收,并由此而形成源远流长的醒狮民俗文化。
关于“醒狮”的名称,说法也多种多样:
一种说法是,南狮造型夸张,额高而窄,大眼丰颊,阔口塌鼻,狮头和狮身相连,尤其是头上生一只角,由头戴大头佛面具的“狮子郎”手握葵扇,逗引狮子,在激昂的锣鼓声中通过在地面或桩阵上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度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活灵活现,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
一种说法是,因为南狮头上扎有一只角,威猛粗犷,鼓乐激昂,令人警醒,故称为醒狮。
另一种传说是,明朝中后期,宦官把持朝政,禁止练武。民间义士便以歌舞升平为名练习舞狮,实则作为强身健体、密谋革命的一种手段。清末,南方民间反清意识日浓,舞狮这项民间习俗便由义士加插吃生菜的步骤,称为“采青”,寓意吃掉清朝,所以采青又叫“踩青”,而南狮则被叫做“醒狮”,寓意民众醒悟。
还有一种说法是与拿破仑有关。1886年(嘉庆十一年),英国国王派著名的外交家阿美士德率使团来华商谈贸易问题,结果无功而返。在回国途中,他经过关押拿破仑一世的圣赫勒拿岛时,面见并征求拿破仑对中国问题的看法。拿破仑对他说:“以今天看来,狮子睡着了连苍蝇都敢落到它的脸上叫几声。……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一头睡着的狮子——中国”,迅速传遍了欧洲和世界。而清朝的广东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多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留学的省份。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广东香山人(今中山)郑玛诺,于康熙年间赴欧洲留学;1847年,广东香山人容闳前往美国留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同治十年(1871),清政府第一次招考出洋学生,在120名官费生中粤人竟十占八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东海丰的高天梅等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醒狮》月刊,“振懦砭愚,输入学理”,唤醒国民。清朝及近代的广东,扮演了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角色,可谓是一头醒来的狮子。广东成为中国近代革命的策源地。鸦片战争的打响,表明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声狮吼,这也许是广东南狮被称为“醒狮”的主要原因。
广东醒狮从北狮发展而来,但又不同于北狮,主要表现在:
一是造型的差异:北狮造型逼真,形体较小,以“武狮”表演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舞狮人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而广东醒狮造型夸张,颜色亮丽,追求神似,以“文狮”表演为主。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且狮头与狮身连在一起。此外,醒狮头上有一枚略向前弯曲的锐利的角,而北狮头上没有角;醒狮额头上有一面圆圆的铜镜,据说是用来辨别妖物,降魔伏妖,而北狮额头没有圆镜。
二是表演内容的差异。北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狮是通过狮子的各种神态来表现狮子驯化的过程,有时一对北狮会配一对小北狮,小狮戏弄大狮,大狮抚玩小狮,尽显天伦之乐。广东醒狮则取三国演义的故事,分为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颜色一般以黄、红、黑三色为主,表达对他们忠、义、仁、勇的性格和精神的崇敬。近年来,广东醒狮造型有了更多的变化,如有彩狮、金狮等等,颜色五彩缤纷,金光闪闪,鲜艳美丽,增添了广东醒狮的观赏性。
三是引狮郎的差异。北狮的引狮员是古代武士装扮的“狮子郎”,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等逗引瑞狮。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舞狮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而醒狮的引狮郎是“大头佛”,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逗引狮子,配以锣、鼓、镲等,逗引醒狮舞出或威猛或优美,或惊险或滑稽的招式,惟妙惟肖,神龙活现。关于大头佛的来历,有人认为和佛山年兽传说有关。传说古代佛山地区出现年兽,逢年过节都出来伤害农作物和牲畜,预示人们制作了很多的兽头供在庙内。一天深夜,怪兽果然来了,守庙的小和尚惊慌地拿起兽头罩在头上,吓得浑身发抖,不小心抖落了供桌旁的一面铜锣,“咣当”一声,吓得怪兽张皇而逃。后来人们舞狮时便塑造了一个诙谐、可爱的大头佛为引狮郎。
四是有否采青。北狮没有“采青”,而广东醒狮的武狮技艺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洞”等程式,尤以“采青”为主要动作,且难度较高。采青有采高青、地青、水青、蟹青、凳青和桥青等。其中采高青又名“企膊”(站在肩膀上),最为高难度。舞者各舞狮头和狮尾,舞狮头的人站在舞狮尾的人的肩膀上表演,直至将预先扎挂的“青”采下来。所谓“青”,一般是一颗带根的生菜,菜中扎有利是。舞者采到“青”后(必须顺利地一次采到),将“青”“食”下,然后再把“青”吐出来抛给主人;主人接“青”,表示接福。因此,采青成为醒狮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可以说,广东醒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的中华民族传统舞蹈。
二、广东醒狮的分类及其特点
广东醒狮流派众多,根据不同的门类可以分为几种流派:
一是根据狮头造型,可分为佛山装狮、鹤山装狮、中山狮、乐昌狮。佛山装狮创自广东佛山市,狮头较大而圆,额位宽而有势,眉粗眼大,面颊饱满,嘴较平阔,阔口明牙;鹤山装创自广东鹤山县,狮头较扁而长,嘴突出如鸭嘴状,因此内行人又称之为“鸭嘴狮”;中山狮头扁如鸭,勾鼻短须;梅州客家地区的“席狮”;英德的狮子状若公鸡;潮汕地区的狮子状若龙头;雷州的狮子状若鹦鹉;粤西吴川黄坡、沙岗等地的狮子状若飞燕子;乐昌狮状似青蛙;惠来狮状若老虎;东莞狮状若麒麟。
一是根据性格,可分为文狮、武狮。“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以细腻见长;“武狮”则演绎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爬高、跌扑,腾转、踩球等动作,以奔放为主,有些地区还增加一只小狮,成为“狮子带仔”,表现大狮与小狮间相互依偎的情感。佛山文狮以刘备、关公作脸谱,武狮以张飞作脸谱。三种狮头,颜色、装饰不同,舞法亦根据三人性格而异。刘备狮白须黄身,舞法幅度不宽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关公狮黑须红面,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张飞狮灰白胡须,动作粗犷好战。中山的文狮角软而长,着色以红为主调,武狮角硬而短,着色以黑为主调;梅州的文狮称“狮仙”,着色以红、金两色为主调。武狮着色以青为主调,衬以白色的眉毛,称“青狮白目眉”,据说青主春,乃一年之首,故青狮被称为狮中之王。
就步法来说,醒狮有碎步、马步、弓步、虚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和内外转身摆脚等等。而所有的步法,常常溶汇在狮“舞”中。这种狮“舞”,一般体现在采青时,因此,采青成为舞狮活动中最精彩的高潮。近年来,民间的舞狮活动,还创造了许多新的舞姿,比如高台莲花舞、花篮青舞、步步高舞、桥底咬青舞、狮子出洞舞、高台群狮舞、狮子跃龙门舞、双狮扑青舞等等,花样繁多。
此外,醒狮还可根据性别分为雌狮和雄狮,根据年龄可分为太狮和少狮。
舞狮离不开音乐,醒狮的音乐主要有三大件,即鼓、锣、镲。“鼓”是醒狮舞的主要乐器,鼓声的强弱、快慢、急速与柔和,是根据醒狮舞的不同套路、不同动作而设置的。击鼓的技法、姿态,手势的花样十分讲究。鼓谱有三星鼓、五星鼓和七星鼓三种。“锣”又分为大锣、小锣。鼓、锣,加上镲的组合,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随着锣鼓的节奏,狮子从“沉睡惊醒”、“搔头摆尾”、“仰视低顾”、“探测方向”,到“出洞”、“见青”、“碎青”、“狂欢”、“翻滚”等。每一个套路都要求有一个主题,如翻山越岭显雄风、万水千山采灵芝等,要通过狮舞描绘山、岭、岩、谷、溪、涧、水、桥、洞等意境,展现狮子喜、怒、醉、睡、醒、动、静、惊、疑、怕、寻、探、望、戏和翻、滚、卧、闪、腾、扑、跃、戏、跳等各种形态,在舞狮人的行进动态和静态造型变化中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进舞狮技巧中,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或动或静,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好动等习性。
三、广东醒狮的传承及其保护
舞狮活动在广州城乡非常普及,不少城镇及乡村均有醒狮队,每逢节日或喜庆活动,常有醒狮队助兴。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民间舞狮活动更加活跃,技艺不断提高,有的醒狮不仅闻名广东,甚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其中,较为突出的有番禺区沙湾醒狮、从化市鳌头醒狮、荔湾华林醒狮等。番禺区沙湾醒狮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化市鳌头醒狮、荔湾华林醒狮为广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醒狮的传承及保护方式主要有:
一是解放前主要通过武馆中的民间艺人以师徒、父子的关系来传承,属于自发的传承。醒狮是与武术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清时期,两广各地都有武馆,广州及佛山南海等地更是武馆林立。各武馆以醒狮表现尚武精神,同时也以醒狮表演为武馆创收,并起着扩大宣传,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习武以弘扬尚武精神的作用。广州一带的武术主要是流行南拳。1841年,广州郊区三元里等地乡民曾在武师颜浩长、武术高手韦绍光等率领下,手持矛、刀、锄头、棍棒等武器,在牛栏岗大战英军洋枪队。另外,生于广州花县(今花都区)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是武术爱好者和武馆活动的组织者。武术和武馆的普及,直接影响了醒狮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醒狮的步伐、姿态很接近南拳,精气神十分相似。
二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挖掘、整理来传承和保护,形成政府和民间艺人联合传承和保护的合力。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首部非遗法的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
三是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就广东醒狮而言,近几年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据《中国知网》数据统计,篇名为“醒狮”的有131条,主题为“醒狮”的有316条。研究范围涉及到醒狮的起源、演变、特点、意义、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走向等问题,甚至一些硕士论文也以醒狮为研究对象。应该说,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也是广东醒狮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
下面我们将分述番禺区沙湾醒狮、从化市鳌头醒狮、荔湾华林醒狮的传承与保护情况。
(一)番禺沙坑醒狮
沙湾古镇文化发达,清朝时已是村村皆有武术班,各村祠堂外宽阔的广场是习武的主要场地,因而沙湾醒狮与武术相伴相生。明清时期,番禺区沙湾镇三善村饱受海盗侵扰,为了保卫村庄,三善村村民加紧强身练武,与海盗抗衡,醒狮作为助兴节目也渐趋流行。《番禺县志》(五十四卷·清同治十年刻本)载:“城内外舞狮象、龙乱鸾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为陆龙船。”
沙湾醒狮(原名沙坑醒狮,2011年更名)早期是“生菜会”活动的一项内容。生菜会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即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明嘉靖时戴璟所撰的的《广东通志初稿》载:“迎春日竞看土牛,老少奔走盈路,啖春饼生菜。”可见,明代前中期,生菜会在民间已相沿成习了。清代,生菜会与观音信仰结合在一起,达到鼎盛,广州地方史志中多次提到,如《顺德县志》(三十二卷•清咸丰六年刻本)记载:“正月……,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由于粤语“生菜”谐音“生财”,寓意“生财”、“生生不息”,而2000多年来广州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海滨商贸区,向来有务实重商的传统,生菜会因此也由单纯的“求生气”变成了求财、求子。生菜包的材料由生菜、粉丝、酸菜、蚬肉、韭菜等组成,几乎都含有吉利的寓意:生菜寓生财,粉丝象征长寿,酸菜表示子孙,蚬肉表示显贵发达,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因此,人们通过吃生菜这一形式希冀人财两旺,长长久久。清末民初时,广州地区生菜会盛极一时。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会诞期间,有集市贸易、醒狮汇演、武术比赛、粤剧粤曲搭台唱戏、唱八音等众多活动,因此,“生菜会”是集民间信仰、娱乐、工艺、美食于一身的盛会。
20世纪50年代,因国家建设南海沙堤机场的需要,位于广东佛山市南海县的沙坑村人迁至番禺沙湾镇建村定居,仍然沿用原来村名。沙坑村人继承家乡传统,承传祖辈“安良社”(武馆名)的武技和渊源深厚的南派醒狮技艺,将醒狮这一技艺在新的居住地发扬光大。文革期间,因破除迷信,生菜会诞及醒狮活动曾一度停止,改革开放后才得以恢复。同时,生菜会诞的内容也进行了改革,摒弃了迷信陋习,以醒狮比赛为主要竞技项目,以生菜会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开展贸易洽谈和物资交流。如今,沙坑醒狮不仅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的“生菜会”期间起舞助兴,而且在盛大节日如春节、中秋、国庆时表演,商业庆典更是少不了沙坑醒狮的身影,以此向国内外传播沙湾独特的龙狮文化。
1997年,沙坑村村支部和村委会研究决定成立沙坑龙狮团,并提出以“雄狮搭台,经济唱戏,广交朋友,实行大力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稳步发展,带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设想,在村民中大兴练狮习武之风,并深入学校培养青少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沙坑龙狮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对民间传统醒狮艺术进行挖掘、整理、提高,在南派醒狮原有的技艺基础上,吸收融入北派舞狮的技艺,将高桩醒狮和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醒狮套路相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沙坑醒狮。
沙坑醒狮的主要参与者是在沙坑武术班、武馆习武练功的青壮年村民。目前,沙坑龙狮团拥有专门的训练场馆——沙坑体育馆。该馆占地1500多平方米,内有各种健身器材、醒狮训练所需的高桩、北狮训练所需的台架等各种设施。每日上午8:30—11:30,下午2:30—5:30为训练时间,团员们会在体育馆内进行体能训练和龙狮技艺训练。期间,教练在一旁指导,言传身教;新老团员之间互相切磋,以求共同进步。
沙坑醒狮团现有正式团员35人,机动团员15人,专业教练2名。凡身体健康,对龙狮有浓厚兴趣者均可报名加入龙狮团。经过一系列的资质、灵活度的测试之后,才可成为龙狮团的正式成员。主要传艺代表人物有:周权如、周广斌、周顺考、周广希、周伦芬、周访芬、周洛、周汝仁、周景枢。主要领导班子成员为:周镇隆、周湛财、周镜洪、周汉流、周汉棠、周创业、周铭全、周创念、叶渭贤。主要创作骨干有:周伟锋、周伟强、周烙坤、周展宏、周锦星、周景流、周勇军、周炳雄。经常参与醒狮活动的人数有120人,其中青少年60人。
沙坑醒狮的领队及总教练周镇隆,是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沙坑村人,广东醒狮项目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际级及国家级裁判、教练。周镇隆从小学武术、舞龙狮,早年跟随南海安良社周权如、周汝仁等老师傅学艺,也曾到过马来西亚、香港、澳门等地学习。1997年,沙坑村投入60万元兴建安良狮社,建起了500多平米的训练场馆,周镇隆亲自担任总教练兼团长,收授村中子弟学艺,将醒狮技艺传授于人,每日固定时间指导团员进行训练。经过醒狮团上下团结一致的刻苦钻研和训练,醒狮团技艺不断提高。20多年来,每逢年节或盛大活动必有沙坑醒狮,不仅多次参加县市级以上大型巡游活动,并经常被邀请到南海、顺德、三水、佛山、广州、香港等地表演,近年来更是屡获殊荣,蜚声国内外。从1997年成立沙坑龙狮团以来,沙坑醒狮参加国内外多场醒狮竞技,荣获80多项奖励,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1997年,团长周锐东、周伟强均于1997年获得“中国狮王”称号,并具有国家一级龙狮教练资格和裁判资格;1998年,沙坑醒狮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法国巴黎国际雄狮争霸赛,勇夺冠军;1998年,参加全国南北狮王争霸赛,获南狮冠军;1999年,被广东省命名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2000年,沙坑村成功申报中国龙狮集训基地,沙坑龙狮团被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定为“中国国家醒狮集训队”,又受中国文联会议邀请到北京献艺;2003年,获全国精英赛南狮冠军;2005年,沙坑村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龙狮之乡”;2006年5月20日,狮舞(广东醒狮)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精湛的技艺和历史文化价值,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沙坑醒狮的辉煌成就也为他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不仅各种政府部门主办的重大活动都会邀请他们参加,而且商业演出不断,番禺宝墨园、番禺长隆野生动物园都与他们常年签约进行商业演出,番禺汇景酒店经常赞助他们的演出服装、道具等。这些资助使沙湾醒狮团走上了市场化的良性循环之路,解除了生存的后顾之忧,一门心思搞好狮团的训练和储备人才的培养。沙坑小学(今沙湾实验小学)甚至把广东醒狮作为学生必修的体育课,沙坑龙狮团也每周四个下午派人去该校上课,常年保持学生舞狮成员30-50人的规模。近几年,广州市侨办组织的华裔学生夏令营都会来沙坑观摩、学习醒狮表演。如今,沙坑村是番禺区的定点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要接待来自香港和广东的游客2000多人,人们到沙坑村主要的目的是欣赏醒狮表演。
(二)从化鳌头醒狮
从化鳌头醒狮盛行于从化市鳌头镇桥头村及附近村落以及从化市城郊街、街口街、太平镇、良口镇、吕田镇、温泉镇、江浦街等地的很多村落。
从化醒狮起源于明末清初。鳌头镇桥头村的村民1255年从佛山南海迁到清远潖江乡黄罗村,1951年划到从化,1966年黄罗村分为黄罗村和桥头村。在历次迁徙过程中,桥头村村民不仅保留了习武舞狮的民俗,而且强化了习武以自卫的传统。清朝的佛山、从化和清远方志中均有舞狮民俗的记载。如:《顺德县志》(三十二卷•清咸丰六年刻本)“民间文艺”载:“每年正月,邑人好出会景。大良有鱼灯会、水仙会;陈村有大会,十年一举行。其余各乡,或出日景,则扮彩色,舞金龙,舞瑞狮。”《三水县志》(十六卷•清嘉庆二十四年刻本)“岁时民俗”载:“上元,自十二日至望日,辄张灯,放烟花,舞狮龙,箫鼓喧闹,游者达旦。”《从化县新志》(五卷·清宣统元年刻本)载:“立春前一日,有司迎土牛于东郊,里市饰百戏及狮象。”《清远县志》(二十一卷·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连日乡村舞狮。”可见,从化舞狮习俗由来已久且深受乡民喜爱。
鳌头镇的桥头村是一个有近万人口的大村,这里武术历史悠久,素有“武术之乡”之称。清朝及民国,每当春节,都有武术和醒狮表演。1946年,从化市鳌头镇桥头村成立了桥头醒狮队,教练拳术与舞狮。1961年,中国共产党九大会议召开,桥头醒狮曾表演庆祝。“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醒狮被当作封建陋习而加以禁止。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恢复狮子会的组织,教习舞狮活动。1985年,从化县有狮子队达150多个,鳌头镇群众性的舞狮活动更是遍布全镇。2005年1月,鳌头镇成立了鳌头醒狮协会,连续三年组队参加从化市醒狮大赛并获金奖。此外,从化醒狮每年都参加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和“非遗展演”的一些重要文化表演活动,并多次参加广州和其他地市级醒狮比赛,获得很多荣誉。近年来,鳌头镇桥头村武术馆及鳌头醒狮在上级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关怀支持下,队伍不断扩大,参加武术健身和醒狮表演的村民越来越多,一大批学员在各级比赛中崭露头角,除了现在还要亲自舞狮的传承人曾桂森外,曾浩根、曾柏威、曾位贤、曾建文、曾军凯、曾建荣、曾国光等一批骨干已担当醒狮活动的主角。
群众自发成立的多个醒狮武术团等民间团体组织,通过参加醒狮表演和开展醒狮培训等活动,既保护了醒狮表演的传统表演套路,又对表演技巧进行了创新。目前,鳌头镇正在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种醒狮和武术的汇演,加强对鳌头醒狮的宣传和展示。2005-2007年,从化市委市政府投入12万元,连续三年举办从化市醒狮大赛,全市各醒狮团队踊跃参加,提高醒狮爱好者的兴趣,推广了传统醒狮文化;2000-2010年,鳌头镇桥头村投入15万元支持鳌头醒狮的发展,每逢传统节日,醒狮队于镇村内、祠堂表演,甚至到邻近村镇进行交流表演;2009年,鳌头镇举办广东省传统武术锦标赛总结表彰大会和醒狮、武术大汇演,吸引了几千名群众前往观演,扩大了鳌头醒狮的影响;2007-2010年,从化市文广新局投入18万元,用于制作、保存、维修、学员培训等;在从化市定期举行的“春催流溪”春节系列活动、“相聚从化”——从化高校文艺演出、“荔香从化”荔枝节系列活动以及“美食节”、“香雪梅花节”等多个固定的文化品牌项目,醒狮表演都是其中的一个重头戏。
- 上一篇:广东醒狮(二)
- 下一篇:文学与气候之关系研究 ——论气
- 返回: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