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22
- 本站
- 作者:曽大兴
朋友们好!
今天我要讲的内容,是李煜和他的《虞美人》。
李煜就是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他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亡国之君。
李煜之所以非常有名,主要不在于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主要在于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亡国之君。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83个亡国之君。在所有的亡国之君当中,李煜的才华是首屈一指的。
李煜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佛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词的创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近代词学大师况周颐讲:
后主词无上上乘,一字一珠,勿庸选择。
——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
“上乘”是一个佛教用语,在这里是指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品”。况周颐说李后主的词是“无上上乘”,就是说在词史上,再也没有比他的词更好的词了;他说李后主的词“一字一珠,勿庸选择”,是说李后主的词在艺术上是无可挑剔的。
可能会有朋友认为,况周颐的话是不是有些说过头了?其实在词学界,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现代词学大师王国维、唐圭璋等,都是这个观点。例如唐圭璋先生就这样讲:
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到李后主了。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
李后主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自然,体现了词人的真性情,不假雕饰,如同天籁。
李后主可以说是“词中的后主”,“词中的皇帝”。
那么,李后主最有名的词是哪一首呢?
李后主的词,流传到今天的有37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虞(yú)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真实地描写了李煜被俘之后的生活处境和内心感受,非常自然地流露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真性情。
正是这首词,既为他赢得了不朽的名声,也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可以说是成也《虞美人》,败也《虞美人》。成和败,都与他的为人和个性有关。
常言道:“文如其人。”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不妨对李煜的为人和个性做一个基本的了解,看看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个性方面,究竟有什么值得注意的特点?
李煜虽然生长在帝王之家,但是年轻的时候,从不过问政治。宋人陈彭年讲:
后主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之风。母兄冀为太子,性严忌,后主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
李煜从小就喜欢读古书,他自己的文章也有汉魏古风。他的兴趣,他的快乐,全都在古代的典籍当中,从来不过问政治。
陈彭年在南唐生活了16年,曾经被李煜召进宫里,和李煜的第二个儿子仲(zhòng)宣一块读书,他的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李煜为什么不过问政治?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
说起来有些出人意料,这居然跟他的长相有关。据史书记载,李煜的长相有这样几个特点:
广颡(sǎng),隆准,丰颊(jiá),骈齿,一目重瞳子。
脑门子很开阔,鼻梁很高,脸颊很丰满,牙齿重叠,而且有一只眼睛有两颗瞳仁。这种长相,就是古人所说的帝王之相。
据史书记载,刘邦就是隆准,周武王就是骈齿,舜帝和项羽就是重瞳。而李煜的祖父,南唐开国皇帝李bian,就是“广颡隆准”。
李煜有10兄弟,他是老六,前面还有五个哥哥。按照“立长不立幼”的惯例,他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不可能做皇帝的。对于这一点,他自己是很清楚的,所以不做“非分之想”。但是由于生成这么一副帝王之相,反而受到自己的同母长兄、太子弘冀的猜忌。《十国春秋》记载:
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唐·后主本纪》
文献太子就是他的同母长兄弘冀。从嘉,就是李煜最初的名字。恶其有奇表,就是讨厌他有这样一副奇特的长相。覃思经籍,就是深入思考古代的典籍。
人生什么都可以选择,就是父母不能选择,长相不能选择。李煜有什么办法呢?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很纠结的。
为了避免太子的猜忌和迫害,李煜只有远离政治,专心读书,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寄托在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和佛经上面。
为了向太子,也向所有的人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先后为自己取了几个雅号:
钟峰白莲居士
钟峰隐居
钟峰隐者
“钟峰”,就是南京的钟山;“居士”,就是在家里修行的人;“白莲居士”,就是像白莲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居士。李煜的这些雅号,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他的一种处世态度,这就是:远离政治,与世无争。
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境造成的。李煜的危险处境,使得他选择一种远离政治、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久而久之,这种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就养成了一种单纯的性格,养成了一种真性情。
常言道:“天道不测,造化弄人。”李煜的一生就应验了这句话。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当时所有人的意料,就在他23岁的时候,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什么变化呢?
这一年的九月,太子弘冀因病去世。而在太子去世之前,李煜的其他四个哥哥早已先后去世。那么按照惯例,就只能是由他来接班了。
25岁的那一年,李煜被正式立为太子。做太子不到五个月,他父亲(中主李璟)去世,李煜继位做了皇帝,也就是南唐后主。
虽然由于命运的安排,李煜阴差阳错地做了南唐国主,但是,就他的个人条件以及当时的形势来看,他是否合适做这个国主呢?
事实证明,他做这个国主,显然是不合适的。
一是长期深居简出,不问政治,一旦做官就做很大的官,实际上并不了解情况,既不了解民间的疾苦,也不了解官场的复杂。
二是长期与书本打交道,与音乐、绘画、书法、诗词、佛经打交道,与古人打交道,很少与现实中的人打交道,性格单纯,性情率真,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和经验。
就当时的形势来看,北宋早已虎视眈眈,南唐风雨飘摇。早在李煜即位之前的六年,也就是公元955年,后周就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且开始攻打南唐了。李煜即位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61年,北宋已经建立一年多了。李煜亡国(975)之前,北宋已经平定了南方的南平(963)、后蜀(965)、南汉(971)等三个小国,平定南唐是迟早的事。
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南唐小朝廷内部又意见不一,党同伐异,长期争论不休。
在这种复杂的内外情形之下,李煜由于缺乏经验,性格单纯,所以常常被人忽悠。小的不说,只说一件大事。
据陆游《南唐书》等史书记载,北宋平定南平(今湖北荆州、荆门一带)、后蜀(今四川)之后,就着手准备对南唐用兵。在正式用兵之前,他们要弄清南唐的底细,就决定派间谍过江来侦察。派什么人来呢?他们得知李煜笃信佛教,于是就投其所好,物色一个小和尚过江,到了金陵(南京),自称“小长老”。此人用了大量的珍宝,贿赂南唐的关键人物,于是得以进宫。进宫之后,就大讲特讲天宫地狱因果报应之事。李煜对他大加推崇,以为是“一佛出世”,对他深信不疑。
取得李煜的信任之后,这小长老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鼓动李煜大建佛塔,大造佛像。又在牛头山建了一座大寺庙,房子一千多间,僧徒一千多人。以此来耗费南唐的财力。后来宋军过江,这个寺庙就成为他们的军营;二是摸清了南唐的底细,包括军事部署。
宋军围城的时候,李煜求助于小长老。小长老说:“宋军虽强,岂能挡我佛力?”他登上城楼,用手一挥,宋军就向后退了一点。这都是事先约定好了的。李煜崇拜得五体投地。一方面重赏小长老,一方面号召全体军民,口念救苦救难的菩萨,“声如江涛”。等到宋军打破金陵城,再召小长老时,小长老装病不出。直到这个时候,李煜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间谍。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
公元97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的农历11月17日深夜,宋军攻破金陵城,李煜投降,南唐亡国。第二年正月,李煜一行45人被押解到北宋的首都开封,做了阶下囚。
李煜在开封所受到的侮辱是多方面,除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在政治上所受到的侮辱,还有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在人格上所受到的侮辱。举一个例子。李煜的皇后小周后,是一个绝色美人;而宋朝的皇帝宋太宗,则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好色之徒。小周后到了开封之后,被封为郑国夫人,也就是朝廷命妇。按照惯例,朝廷命妇必须按时进宫拜见皇帝。小周后每次进宫,都不能当天回来,都要被宋太宗扣留好几天。每次回到家里,她都要大哭大骂,连外边都能听到。李煜实在听不下去,就只有回避;有时候实在是回避不了,就劝说一句:“此非汝家。”意思是说,这里不是你的家。
“此非汝家”这四个字,包含了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一个男人、一个丈夫的多少屈辱,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多少悲伤!据宋人记载,李煜曾经给金陵的旧宫人写信,信中说: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宋]王铚《默记》
意思是说,他在开封,白天黑夜都在流泪。这句话,可以说是他的“真情告白”。
虽然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天过着“以眼泪洗面”的日子,但是,李煜的个性有没有什么改变呢?
应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还是那样的真性情,还是那样的不设防。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话在李煜的身上再次得到应验。
据宋人王铚的《默记》一书记载:李煜在南唐时,有一个大臣叫徐铉(xuàn)。徐铉跟着李煜一块投降之后,做了宋朝的官。有一天,宋太宗问徐铉:“你见过李煜没有?”徐铉说:“臣哪里敢私下去见他?”宋太宗说:“你只管去,就说是我让你去的。”于是这徐铉就带着皇帝的旨意去见李煜。到了门口,有一个老军人把门。徐铉说明来意。老军人说:“皇帝有旨,李煜不得见任何人。”徐铉说:“我正是奉旨来的。”于是这老军人才去通报。徐铉站在台阶下面等候。
过了一会,李煜戴着纱帽,穿着便服出来。徐铉正要下拜行礼,李煜快步走下台阶,牵着他的手,把他带上去。对他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你还行这个礼做什么?”他让徐铉坐下,然后拉着徐铉的手,大哭一场。哭完之后才坐下来。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忽然一声长叹:“我很后悔,后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和李平,是南唐的两个忠臣。由于南唐的国势日渐衰弱,宰相汤悦等一班文武大臣又不作为,潘佑连续七次上疏,批评朝政。李煜虽然对他的言论表示嘉奖,但是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潘佑第八次上疏,直接批评李煜,说李煜被奸臣所蒙蔽,“败乱国家”,连历史上的夏桀、商纣、吴主孙皓等著名的亡国之君都不如。还说自己“终不能与奸臣为伍,事亡国之君。”
由于这些言论太过激烈,李煜勃然大怒。他认为潘佑之所以这样大胆,是因为和李平走的太近,受了李平的指使。于是先把李平关起来。潘佑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家里自缢而死。潘佑死后,李平也在监狱中自缢而死。
潘佑死了之后,李煜再想想他平时的言行,发现他并没有什么坏心眼,于是又很后悔,对他的家属厚加抚慰。所谓“后悔杀了潘佑、李平”,就是指这件事。
王铚接着讲:
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
——[宋]王铚《默记》
徐铉回去之后,宋太宗再次召(zhào)见他。问李煜说了些什么?徐铉不敢隐瞒,只能实话实说。于是宋太宗就派人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也就是在赐给他的御酒里下了牵机药。
顺便解释一下,“牵机药”是一种什么药?
据记载,牵机药是一种烈性毒药。服下这种药之后,由于肠胃剧痛,身子倒下来之后,前后伸缩数十回,最后头、脚圈在一起,像牵机的样子。也就是说,服了这种药之后,死的非常痛苦,死相也很难看,一点尊严都没有。
李煜死的这样惨,这样没有尊严,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铚又接着写到:
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宋]王铚《默记》
请大家注意“并坐之”这三个字。所谓“并坐之”,就是数罪并罚。根据王铚的上述记载,导致李煜惨死的直接原因有三点:
一是徐铉回去之后,把他在李煜那里的所见所闻,包括李煜的悲伤和悔恨,全都对宋太宗讲了。
徐铉这个人,虽然是南唐旧臣,但是毕竟已经投降了宋朝,做了宋朝的官。他对李煜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同情李煜的遭遇;另一方面,他也不敢为了李煜而得罪宋太宗。平时的日子,他根本就不敢来见李煜,这一天怎么就来了呢?就李煜这一方面来讲,皇帝早就下令,不允许他见任何人,这一天怎么就允许他见徐铉呢?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当然无法知道李煜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李煜见到徐铉之后,根本就没问他是怎么来的?似乎对他来的动机一点都不怀疑。见到他就大放悲声,把自己的悔恨也对他说了。这就是真性情的表现。如果李煜不是那样真性情,而是对徐铉有所防范,有所保留,那么自己的悲伤和悔恨,宋太宗怎么会知道呢?
二是写了《虞美人》这首词。这首词究竟写了些什么呢?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作品。
“春花秋月何时了”,“了”,就是“了结”。“春花秋月”,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才是一个了结呢?李煜在开封,前后被囚禁了两年半。一年一度“春花秋月”,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词肯定不是写在第一年,也不大可能是写在第二年,很有可能就是写在第三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李煜感叹“春花秋月”何时是一个了结,根据唐圭璋先生的解释,“正是求速死。”也就是希望早一点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求“速死”?因为每当看到“春花秋月”,就会想起无数的往事。想起那些往事,尤其是想起自己曾经作为一国之君的富贵荣华,再联系当下的这种阶下囚的生活,实在是反差太大了,实在是有“天上人间”之感,实在是有生不如死之感。
但是,“小楼昨夜又东风”,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并且又是一个月明之夜,于是又一次让他回想故国。故国在哪里?故国在遥远的江南,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叫做“不堪回首”。
离开故国已经三个年头了,金陵故宫的那些“雕阑玉砌”,那些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自己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早已是容颜憔悴了。这就是“物是人非”之感。
之所以容颜憔悴,是因为愁苦太多。那么究竟有多少愁苦呢?根本就说不清楚。请看看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吧!“一江春水”有多少,自己的愁苦就有多少;“一江春水”流淌不尽,自己的愁苦也就没完没了。与其这样,还真的不如死了算了。
《虞美人》这首词,把一个亡国之君的度日如年的生活,把他内心的愁苦、悲伤和绝望,把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非常真实、非常自然地表达出来了,一点也不隐瞒,一点也不保留,充分地体现了他的真性情。
大家不妨再想一想,这首词传到心胸狭窄而性情残暴的宋太宗那里,会是一个什么反应?既然你那么念念不忘你的故国,既然你那么不想活了,好!现在就成全你!
第三,七月七日那天,“命故妓作乐”。所谓“命故妓作乐”,就是让南唐的歌妓为自己演奏音乐。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他是一个生性浪漫的人,在生日那天,让过去的歌妓为自己演奏几次曲子,开一个生日part,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因为北宋平定南唐之后,确实有一些金陵的歌妓随之到了开封。至于这些人是如何进入他的府上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是,皇帝早就有令,不许李煜见任何人。你现在居然把昔日的歌妓招到府上来演奏,而且动静还搞的那么大,连宋太宗都知道了。像他那样一个心胸狭窄之人,怎么能够不生气?
后来有人讲,宋太宗之所以生气,是“愠其酣畅”(陈霆《唐余记传》)。意思是说,李煜这个生日过得太酣畅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其实李煜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作为一个阶下囚,他那里敢故意让皇帝不舒服?只因为他自己本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在生日那天,又有昔日的歌妓来给他开part,他一时高兴,有些忘情罢了。这也是真性情的一种表现。
说到“命故妓作乐”这件事,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另一个有名的亡国之君。这个亡国之君是谁呢?
这个亡国之君,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chán),小名“阿斗”。
据史书记载,魏、蜀、吴三国中的蜀国灭亡之后,蜀后主刘禅和他的一班文武大臣到了洛阳。司马昭设宴,请刘禅一班人吃酒,同时安排蜀国来的歌妓表演蜀国的歌舞。在场的人触景生情,无不为之伤感,只有刘禅若无其事,嘻嘻哈哈的。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说你想不想蜀国啊?答:这里很快活,不想蜀国。“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许多人都说:刘禅真是名不虚传啊,真是蠢到家了。但是也有人不这样认为,说刘禅不但不蠢,而且还非常聪明。他懂得随机应变。因为司马昭安排他观看蜀国的歌妓表演,其实就是在试探他,看他动不动容,伤不伤感。如果动容,如果伤感,那就是不忘故国,就是心有不甘。如果是这样,那他就有生命危险了。可见他在那里嘻嘻哈哈、若无其事地观看歌舞表演,甚至说出“乐不思蜀”这种完全没有心肝的话,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还有人说,随机应变,这是他们刘家的家学传统。当年他父亲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不是把曹操忽悠过去了吗?
还有人把刘禅和李煜作比较:
人笑禅騃(ái),不知禅黠(xiá)。“小楼昨夜又东风”,歌声未毕,牵机随至。
——《五代诗话》引《蓉槎蠡说》
意思是说:人人都笑刘禅愚蠢,不知刘禅其实很狡猾;人人都说李煜聪明,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还没唱完,下毒药的人就到了。
而宋人马令在《南唐书》里,干脆就说李煜蠢。
其实李煜并不蠢。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方面的第一流的天才,他的智商是很高的。他之所以犯下许多在平常人看来都很低级的错误,主要是性情使然。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总之,李煜在政治上虽然很失败,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词的创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词学大师王国维讲: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最为中肯的。李煜在深宫之中出生,在女人的怀抱中长大,长期远离政治,与世无争。他的太子、皇帝这个位子,都不是自己争来的。这样的人,既不了解民生,也不了解官场,所以搞政治是绝对不行的。但是,由于他很单纯,有真性情,有一颗“赤子之心”,所以搞文学艺术还是非常合适的。
什么是“赤子之心”?就是一颗没有被世俗环境污染的心,就是一颗率真的心,就是一颗童心。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没有城府,没有心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像水晶一样透明。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吃亏,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往往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是这样的人,司马迁是这样的人,陶渊明是这样的人,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人,曹雪芹是这样的人,李煜也是这样的人。
对于李煜这样的人,我们最好换一个角度来看他。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 上一篇: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
- 下一篇: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
- 返回: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