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西北地域的民族文化传承(二)
  • 2016-05-19
  • 本站
  • 作者:高人雄
阅读量:254


三、河西陇右关中的佛教文化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经五百余年,是佛教传入中土初期,译经活动极为频繁,不断有“西僧”来中国传教译经,诸如天竺、安息、康居、罽宾、龟兹等法师安世高、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支谦、支类迦谶、竺法护、鸠摩罗什、真谛、菩萨流支等来到中土,把印度大小乘经典陆续介绍到中国。佛教在汉地广泛流行,汉魏六朝的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对西来僧人崇敬有加,有的被尊为国师、博士,为他们建立寺塔,支持他们译经布道。与西僧东来的同时,中土僧人如法显、智猛、宋云、彗行也西去取经,带回大批佛经。佛教传入中国,先经西域再传入中原,河西走廊是必经之地。西域僧人传译佛教首先在凉州、长安等地。河陇地区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佛教,因此,河西与关陇一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均是佛教传布和译经的重镇,历代在河西和关陇执政的统治集团,不论是什么民族,都信奉佛教。

首先,在五凉时期,佛教传播活动和佛经翻译活动十分活跃。如《魏书·释老志》曰:“凉州自张轨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酉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从现存众多的石窟遗址可见一斑。

 据《魏书·释老志》所载,佛教之兴盛是始于西晋初年竺法护从西域将佛经带入长安并于西晋末年率其弟子进入河西从事大量的翻译工作。直至前凉初年,张轨在位期间,就进行了大规模地开窟活动及佛经翻译活动。及张骏在位期间,大将杨宣率众征伐西域。西域诸国纷纷向前凉政权纳贡通款,前凉置沙洲,统辖西域。河西与西域的交通顺畅,为佛教的东进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且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佛僧。前凉之后,河陇地区先后由前秦、后秦及北凉、后凉、南凉、西凉几个割据政权占据。其中鸠摩罗什曾被吕光从龟兹带到姑臧十七年(公元385-401年)之久,但是由于吕氏集团统治者不敬佛教,故鸠摩罗什在此期间并未有所作为。后凉为后秦所灭之后,鸠摩罗什亦入长安,后秦姚氏重视佛教文化的传播及佛经的释义,在此期间,鸠摩罗什及其弟子翻译并创作了大量作品。据《开元释教录》记载,早在北凉建都张掖之时就有沙门道龚、法众和僧伽陀从事佛经翻译。后来北凉统一河西后,姑减内苑闲豫宫被辟为专门译场,县无谶、沮渠京声、浮陀跋摩、智猛、道泰、法盛等都是著名的译人。上述九人共译经八十二部、三百一十一卷,数量是十分惊人的。其中昙无谶译经十一部一百一十二卷,为北凉译经之巨子。由于北凉沮渠氏笃信佛教,所以佛教较之前凉时期又有了空前绝后的发展。

       五凉时期,凉土佛教兴盛不仅表现在佛经翻译和造像凿窟,而且表现在凉土高僧辈出,并对佛教传播所作的贡献上。这些僧人或西经求法,得经而还;或东下长安,南至建业,北达平城,对佛教在凉土乃至整个中华佛教的发展演进,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行求法的凉州憎人有竺佛念、慧常、智严、宝云、僧纯、昙充、竺道曼、昙学、威德、沮渠京声、道泰、法盛、僧表、法维、慧览等人。上述凉土高僧西行求法,他们不畏艰险舍身西行,不论是为搜求经典,访寻名师,还是意在亲临圣地,目睹圣迹,都反映出这一时期凉土作为西域和关中之间的通道,在佛教的传播方面起到的沟通推进作用。西行返回的凉土商僧传教译经,不仅在本土,而且在长安都享有盛名。

       东下长安的凉土僧人有佛念、慧常、僧纯、智严、宝云等人。竺佛念译出《璎珞经》、《出矅经》《鼻奈耶律》第十二部七十四卷(见《开元释教录》)。慧常助译《比丘尼戒本》,而增纯、智严、宝云西行求法之后,先后东至长安。还应特别指出的是,在凉土逗留了十七年之久鸠摩罗什,到长安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使长安译事臻于极盛。南下巴蜀、江陵、建业的凉土僧人有贤护、法绪、法成、僧表、慧览、道法(以上在蜀),僧印(在江陵)于道邃、道挺、沮渠京声(以上在建业)。西晋以后,凉州至江南的交通,多经巴蜀,江陵。特别是蜀地,接近凉土,禅法甚盛。贤护、法绪于永嘉乱后即至蜀,法成等于刘宋时至蜀。问时还有京兆人智猛,西行求法返至凉土,停留十余年,译出《泥洹经》二十卷,后于元嘉十四年(公元437)自凉入蜀授禅。在建业,由于觉贤的南下(约公元410),禅法得以弘扬。觉贤乃凉土僧人智严、宝云的行从罽宾请至长安的著名禅师,后来智严、宝云又随觉贤到了建业;觉贤、智严、宝云在建业各有译经的记录。觉贤参与或独立译出《僧祗律》四十卷、《洹泥经》六卷、《华严经》五十卷,以及《文殊师利发愿经》等。智严、宝云共译《普耀》、《四天王》、《广博严净》三经,宝云还独译《无量寿经》、《佛本行赞》竿。北凉亡后,沮渠京声南奔刘宋,在建业也译有禅经。

 北魏灭北凉后,沙门佛事俱东,从此凉州禅法转至平城称盛。由凉州到平城的玄高、师贤、昙曜、慧祟,对北魏佛事的影响很大。玄高在凉土受沮渠蒙逊父子恩宠礼遇,入魏后又受太武帝敬重。太子晃事玄高为师;慧祟作了尚书韩万德的老师;师贤,在文成帝即位后,任道人组县昭为太子晃知礼,昙曜继师贤任北魏沙门统主持开凿了云冈最早的五个洞窟。

      凉州敦煌地区已是村坞之间多有寺塔,到北魏统治河西时期,成为佛教艺术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西域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河西交流、融合,在河西生根发芽,枝繁叶茂,历经沧海桑田,仍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东汉时期以来佛教经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就不断发扬宏大。到十六国时期,连年征战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现实的失望和流离失所得生活现状,迫使人民寻求着自我解脱之道,这是佛教宣扬的“众生皆苦”、“三世轮回”和“因果报应”的佛教便得到了广大的受众。而同时河西的统治阶级也提倡佛教的宣扬,这样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其统治,另一方面也使得神秘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原文化无法企及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石窟的建筑形式、造像、壁画的特点是,窟内有中心塔柱和禅窟,佛像有高鼻深目的形象及垂肩的发绺和交脚而坐的格式。这些都明显地带有印度和中亚的风味。至于壁画,则多是佛本生故事及佛传故事。这时期的佛教,在河陇蓬勃发展,释道安、鸠摩罗什等高僧都曾在河西地区译经讲法。凉州本土的高僧也不辞辛苦地到西域、天竺拜师求学,并带回大批经卷,在河陇开窟建寺,译经讲法。不少高僧还南下江南,对南朝佛教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项能够体现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莫过于音乐。前凉时期《天竺乐》已经由河西传入: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西凉乐》,就是把西域龟兹国的音乐,糅合秦汉时期的传统音乐和河西的少数民族音乐而成,其后前秦将领经略西域后,便把正式的龟兹乐带回河西。中国统一之后,隋炀帝把这些音乐收于颁行全国的“九部乐”之中,成为中国音乐的一部分。李唐王朝的统治者都不笃信佛教,而武则天则只是利用佛教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儒学作为正统经学。唐代以前,河陇地区也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敦煌陷蕃以后以及归义军时,佛教才在敦煌一隅占据统治地位。


四、河西陇右关中的世家大族文化传承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河陇世族在学术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有云:“河陇一隅所以经历东汉末、西晋、北朝长久之乱世而能保存汉代中原之学术者,不外前文所言世家与地域之二点。易言之,即公立学校之沦废,学术之中心移于家族,太学博士之传授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所谓南北朝之家学是也。又学术之传授既移于家族,则京邑与学校之关系不似前此之重要。当中原扰乱京洛丘墟之时,苟边隅之地尚能维持和平秩序,则家族之学术亦得藉以遗传不坠。刘石纷乱之时,中原之地悉为战区,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历史既久,其文化学术逐渐具地域性质。此河陇边隅之地所以与北朝及隋唐文化学术之全体有如是之密切关系也。”因此,弄清河陇世族的形成、发展,考察他们的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是十分必要的。秦汉魏晋时期河陇世族的形成:

1、天水赵氏。春秋战国时期,世居西垂汧、渭之间(陕西宝鸡一带)与戎狄杂处的秦人,不断壮大,最后统一天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祖先柏翳,佐舜有功,获赐嬴姓。其后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穆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其后非子又为周孝王畜马于汧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其后人有西汉陇西上邽赵充国、后汉汉阳赵壹等。

2、陇西李氏。李氏陇西房始祖为李崇, 字伯佑, 仕秦为陇西守、南郑公。李祟生二子, 长日平燕, 次日瑶,字内德, 李崇次子李瑶官南郡守、狄道侯,生信, 字有成, 秦时为大将军、陇西侯。李信子李超,任西汉渔阳太守,李超次子李仲翔, 为西汉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即临洮)战殁, 赠太尉, 葬陇西狄道东川, 因家焉。此为李氏狄道房始祖。李仲翔子伯考, 先后为河东、陇西二郡太守。伯考生二子, 长日李尚, 为成纪令, 因居成纪, 是为李氏成纪房始祖。李尚即是飞将军李广的父亲。西凉王李暠为李广十六世孙。以上世系, 基本是依据《新唐书· 宗室世系表》上、《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一等所记载。

3、狄道辛氏。狄道辛氏和陇西李氏一样西汉时以军功明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辛氏出自姬姓,夏后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遂为辛氏。周太史辛甲为文王臣,封于长子。秦有将军辛胜,家于中山苦陉。曾孙蒲,汉初以豪族徙往陇西狄道。曾孙柔,字长汛,光禄大夫,右扶风都尉、冯翊太守。四子:临、众、武贤、登翁。武贤,破羌将军。生庆忌,左将军、光禄大夫长乐宫……”。辛氏自汉初辛蒲迁到狄道。辛庆忌“少以父任为右校丞,随常惠屯田乌孙赤谷城。……元帝初,补金城长史,举茂才,迁郎中车骑将军,朝廷多重之者。转为校尉,迁张掖太守,徙酒泉,所在著名”。(《汉书》卷六十九)其后虽宦海沉浮,但因大将军王凤等人举荐,历官光禄大夫、左将军等显职。又谓:其“长子通为护羌校尉,中子遵函谷关都尉,少子茂水衡都尉,出为郡守,皆有将帅之风。宗族支属至二千石者十余人。”可是到王莽时,由于辛氏不肯屈事王莽心腹甄丰甄邯,于是被诬陷辛氏“有背恩不説安汉公之谋”,“司直陈崇奏其宗亲辛兴等侵陵百姓,威行州郡”,辛通父子、辛遵、辛茂兄弟及南郡太守辛伯等,都被王莽诛杀。陇西辛氏一时衰微,整个东汉时期显达者甚少。直到魏晋以后,陇西辛氏又重新崛起,并完成了由武力强宗向文化世族的转变。如西晋后期有辛谧,“少有志尚,博学善属文,工草隶书,为时楷法”,“虽处丧乱之中,颓然高迈,视荣利蔑如也”。(《晋书》本传)历刘聪、石勒、季龙之世,并不应辟命。其后冉闵僭号,复备礼征为太常,谧遗闵书辞谢,“不食而卒”。至西魏、北周、隋代,又有辛德源、辛威、辛庆之、辛公义、辛彦之等一批名士为世所重。

4、天水隗氏。《北朝胡姓考》载:“天水隗氏,本春秋赤狄之后。高车族也。”《姓纂十四贿》云:“隗氏,春秋时翟果隗姓,子孙因氏焉。”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又僖公二十四年:“昭公奔齐,王復之,又通于隗氏。”据此可知,隗氏,本春秋时赤狄之姓。《北朝胡姓考》称:“见于”史传者,秦有丞相隗林、后汉有更始御史大夫隗嚣,望出于天水成纪。魏有郎中隗禧,晋有隗炤,善易,西凉有折动司马隗仁皆是。”

5、安定梁氏。关于安定梁氏的源流,详见于《元和姓纂》、《魏书》、《姓氏考略》等。《元和姓纂》载:“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晋有梁益耳、梁弘、梁由靡,并其后也。”“汉初以豪族自河东徙乌氏[12]。”《姓氏考略》曰:“望出安定、天水、河南。”

6、安定皇甫氏。《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皇甫,出自子姓。宋戴公臼,生公子充石,字皇父,为司徒。生季子来,来生南雍缺,以父王字为氏。缺六世孙孟之,生遇,避地奔鲁。裔孙鸾,汉兴,自鲁徙茂陵,改父为甫。”《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载:“皇甫规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也。祖父棱,度辽将军。父旗,扶风都尉。”皇甫氏家族以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甘肃平凉西北一带)为郡望,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自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年间,皇甫氏都是一个“累世富贵”的仕宦大族,先后涌现出了大批有影响力的人物,是关陇大姓世家的一个代表。

7、敦煌张氏家族。《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张,出自姬姓,皇帝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至三卿分晋,张氏事韩。韩相开地,生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太傅,留文成侯。至东汉后期张奂、张芝是著名人物。《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记载敦煌张奂,只追述到他的父亲张惇。“张奂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也。父惇,为汉阳太守。”张奂少游三辅,师事太尉朱宠,学习《欧阳尚书》,并将长达四十五万余言的“浮辞繁多”的《牟氏章句》删减为九万字。汉桓帝“诏下东观”。张奂曾“举贤良,对策第一,擢拜议郎。”后来还当过太常等职。晚年“闭门不出,养徒千人。”除了文业之外,张奂还兼习武事。他曾担任过安定属国都尉,护匈奴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击破羌、匈奴、鲜卑等,立功边境。

8、武威姑臧段氏家族。《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西域都护会宗之从曾孙也。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初举孝廉,为宪陵园丞、阳陵令,所在有能政。”段熲曾祖段会宗在西汉元帝、成帝时任西域都护,在西域数十年,曾以精骑三十余人评定乌孙国内乱,赐爵关内侯(《汉书》卷七十),段会宗时,段氏居天水上邽,后徙居武威姑臧。段炯为西汉名将之后,在平定边乱巩固边疆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9、敦煌索氏家族。《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稿》亦记载其远相西汉太中大夫索抚因直谏逆旨,惟恐被诛,于元鼎六年从钜鹿西徙,“居于流沙,子孙因家焉,遂为敦煌人也。”《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出自周成王分鲁公商民六姓,其一索氏之后。后汉敦煌长史索班。晋索湛为北地太守,生靖,尚书安乐亭侯。生,侍中,并敦煌人,今望出汝南。”索氏在西汉有因罪徙边的,至东汉又不少人谋求事功,并逐渐具备了儒学世族的特征。

10、敦煌曹氏。寻绎史传、碑志,我们也发现了汉晋之际的一些敦煌曹氏人物,郁为一方大族。《郃阳令曹全碑》对曹氏的来源及分支进行了记载。“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其先盖周之胄,王秉乾之机,剪伐殷商,既定尔勋,福禄攸同,封弟叔振铎于曹国,因氏焉。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廓土斥境,子孙迁于雍州之郊,分止右扶风,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分叶布,所在为雄。”

11、敦煌宋氏。敦煌宋氏是十六国时期著名的西州大姓,在五凉政权中地位显赫,成为重要的力量之一。敦煌宋氏也是拥有军事武装力量的河西大姓,这些家族又往往是儒学世家,同时也往往是显赫的官僚家庭。根据《晋书》、《魏书》、《十六国春秋》等史书的记载,宋氏家族的成员在五凉政权中任职者很多。

12、敦煌令狐氏。《通志》通作令狐迈避王莽乱居敦煌。令狐称没有如长兄、仲兄为彻底摆脱新莽政权的追捕而去国出关,到异族居地生活。令狐氏初居的效谷县(敦煌郡的东北),是敦煌令狐氏最初的生息繁衍之地。至唐宋间令孤氏已广泛地散布于敦煌全境,时有名人活跃于政治文化舞台。

13、前秦氐族苻氏。《北朝胡姓考》记载:“略阳苻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族人也。”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前秦苻氏家族,本武都氐人”。前赵败亡,苻洪一度退居陇山。后赵延熙元年(333)苻洪投降石虎,虎以洪为护氐校尉、流民都督,率氐羌部曲二万余户徙居汲郡之枋头(今河南淇县东南),以拱卫京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直到后赵末年冉闵之乱,苻洪之子苻健才统领部族返回关陇,建立了前秦政权。

14、南安赤亭羌族姚氏:南安姚氏,西羌族也。《晋书·姚弋仲载记》云:姚戈仲南安赤亭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奉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其后烧当雄于洮罕之间。七世孙填虞,汉中元末寇扰西州,为杨虚侯马武所败,徙出塞。虞九世孙迁那率种人内附,汉朝嘉之,假冠军将军、西羌校尉、归顺王,处之于南安之赤亭。羌族姚氏,乃是始于姚弋仲之子姚苌建立的后秦政权(公元384-417年)。

15、仇池氐族大姓杨氏与吕氏。仇池(临洮)杨氏,出自汉武都白马之后,氐族人也。《宋书·氐胡传》(列传第五十八)卷九八云:“略阳清水氐杨氏,秦、汉以来,世居陇右,为豪族。汉献帝建安中,有杨腾者,为部落大帅。”前后建立过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阴平国,主要统治与活动地域包括武都、阴平、略阳、陇城(今甘肃陇南、天水等地区),梁州(治陕西汉中),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及益州之葭萌、涪城(今四川广元、绵阳一带)。略阳氐族吕氏,出自汉武都白马氐族之后,氐族人也。《晋书·后凉载记》卷112曰:吕光字世明。略阳氐人也。其先吕文和,汉文帝初自沛避难徙焉。世为酋豪,父婆楼,佐命苻坚,官至太尉。氐人吕光在得知苻坚已经被东晋击败,于是占据凉州,自封为凉州刺史,后建立后凉政权。

16、河西秃发氏。秃发氏是河西鲜卑人,单一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拓跋氏族秃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或以指物为氏。 河西秃发鲜卑为拓跋鲜卑的一支,始祖与北魏拓跋氏同源。在鲜卑族拓跋氏部落首领拓跋桔汾长子拓跋匹孤时期率部众自塞北迁入河西,故亦称河西鲜卑。公元397年,秃发乌孤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了南凉国政权。

17、卢水沮渠氏。《北朝胡姓考》曰:“张掖沮渠氏出自匈奴左沮渠之后,以官为氏,羯族人也。《晋书·卷二一九·沮渠蒙逊载记》曰:沮渠蒙逊临松卢水胡人也。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焉。沮渠蒙逊十六国时期北凉国的建立者。

上述河西关陇大家族之外,其他还有如敦煌氾氏、盖氏、阴氏、傅氏、刘氏,以及一些迁入河西关陇的胡裔家族。河陇大家族自秦汉、魏晋至十六国不断发展强大,十六国时期河陇先后建立有五凉、三秦、仇池等割据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存在时间长短不一,但都是由河陇地区的汉族大家族和少数民族豪强建立,大家族在政治上占有明显主导地位,同时在文化领域也居领导地位。河陇大家族是地域学者群的核心,西晋有皇甫谧、索靖等著名学者,西晋后期和十六国有敦煌索氏索袭、索紞、索敞,敦煌宋氏宋纤、宋瑶,敦煌张氏张穆、张湛,天水赵氏赵逸、赵温等等。还有从中原流寓至此的学者及其家族子弟。439年北魏灭北凉,结束了河陇大家族强大的政治势力,但对凉州著名的学者和文化人才全方位接受。魏太武帝徙凉州豪右三万余户到平城(今山西大同),豪右中即有北凉王族和官吏,也有河陇著姓大族。河陇文人大多属于这两大群体。他们走出河陇融入北魏的历史大潮。如刘昞、阚骃官居乐平王从事中郎之职,张湛“赐爵南浦男,加宁远将军”,索敞任为中书博士,程骏、宗钦、段承根、阴仲达、赵柔均为著作郎,常爽为宣威将军。创立西凉政权的陇西李氏,在北魏时期仍然显赫,著名的历史人物有李冲、李韶等[13]。敦煌索氏在北魏仍以儒学见称,史载索敞传经授徒,“京师大族贵游之子,皆敬惮威严,多所成益。前后显达,位至上书牧守者数十人,皆受业于敞。”(《魏书·索敞传》)河陇文化对北魏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开启儒风,振兴礼乐,完善官制律令[14],带来了北魏文教和政治的新局面。不少学者认为,河陇士人在北魏西魏北周时期为鲜卑的文化转性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隋唐灿烂辉煌的文化做出了独特贡献。

(高人雄,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1] 《后汉书·窦融传》

[2] 《三国志·魏志·仓慈传》

[3] 《晋书·张轨传》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3《甘肃镇》序言

[5] 参见《文物》1977年第8期、1978年第6

[6] 《史记·高祖本纪》

[7] 见《晋书·地理志》

[8] 《通鉴》卷123

[9]《三国志》卷十三《魏书·王肃传》,第421422420页,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太平御览》无《筝赋》,见《艺文类聚》卷四四。

[11] 《后汉书·皇甫规传》

[12] 乌氏,即安定乌氏,今宁夏固原市南。

[13] 参见《魏书》卷五三《李冲传》,卷三九《李宝传》附《李韶传》。

[14] 参见施光明《五凉政权“崇尚文教”及其影响述论》,载《兰州学刊》198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