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文学景观研究
  • 2016-05-21
  • 本站
  • 作者: 曾大兴
阅读量:586

一、广东文学景观的地理分布

        广东境内有多少个文学景观? 它们又都分布在哪些地方? 笔者根据《岭南历代诗选》、《岭南历代词选》、《岭南历代文选》和《历代名人入粤诗选》这四个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文学选本做了一个统计。 [1]设定凡是在这四个选本中出现(被描写和被提及)过 2 次以上的景观,就是一个文学景观,得出岭南文学景观的统计结果表一:


        由上表可知,在上述四个选本中出现(被描写和被提 及)过 2 次以上的景观共 53 处,其中主景观 17 处。 设定 在这 17 个主景观中,凡是在上述四个选本中出现(被描 写和被提及) 过 10 次以上的景观为著名文学景观,10 次以下的为优质文学景观, 得出广东著名文学景观与优质 文学景观的统计结果和分布格局如表二:


        由上表可知, 在 17 处主景观中, 著名文学景观有 9处,即梅岭、清远峡山、惠州西湖、罗浮山、崖门山、越秀 山、白云山、珠江和石门,加上一处没在上述四个选本中 出现,而被现代文学作品描写过的景观,即 “小鸟天堂 ” 广东境内的著名文学景观一共是 10 处。

       这 10 处著名文学景观全都分布在粤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据拙文《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文 化背景》的统计结果,粤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恰好 是广东历史上两个文学家的分布中心。 [2]这说明文学家的分布中心与文学景观的分布中心是吻合的。 文学家多的 地方,文学景观自然多。

 

二、广东著名文学景观的地域特征

 1.梅岭

 梅岭在五岭东部,居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之间。 相传 秦朝末年,越王勾践的后裔梅鋗逃居此地,征招壮士,抗击秦兵 “梅岭”这个名字由此传开。 此后梅鋗的裨将庾胜 兄弟,长期镇守此关,故又称“大庾岭”。

 这个景观以梅岭古道和梅花而闻名于世。 梅岭古道, 是唐代开元以后内地和岭南之间的一条交通要道, 由广 东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宰相、第一位著名诗人张九龄主持 开凿。 张九龄的散文名作《开凿大庾岭序》,描述了大庾岭 驿道开通之后  “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 ” 南北客 商“有宿有息” 中外货物“如京如坻”的热闹情景。 [3]梅岭多梅树。 每年一月间,粤北的白天阳光灿烂,夜间却低温霜冻,温差较大,适宜梅花生长。 由于梅岭南、北山坡气候差异明显,素有“南枝既落、北枝始开” 《白氏六 贴》)的奇特景观。唐代以后,尤其是唐、宋、明三朝,由内地“谪宦”岭南的文人很多,他们多是通过梅岭而进入岭南。 在梅岭,他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写 梅岭之梅花的诗歌就多达千余首。 另外还有许多描述了 迁谪之感,例如[唐]宋之问 的《题大庾岭北驿》、《度大庾 岭》等,就是这一方面的名作。 请看《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4]

  这首诗,描写了梅岭所见的奇异的自然景观,表达了 迁客骚人对家园故土的深切思念,对贬谪之地的陌生感, 以及对政治前途的忧虑。

  梅岭这个景观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地域感。 一个人 上了梅岭,地域之感就会油然而生,因为岭南和岭北的气 候、植物、语言、风俗不一样,就连岭上的同一棵梅树,也有南枝和北枝的不同。 而且由这种地域之感,自然会生出 故园之思与迁谪之意。 所以历来写梅岭的作品中,一般都 包含这样几个元素:梅花,古道,地域感,故园之思,迁谪 之意。 

2.清远峡山 

  清远峡山,一名观亭山,在广东清远市清新县境内。

  此地最著名的景观,一是飞来峡,一是飞来寺。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八  “溱水又西南径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 隘,名之为观峡。 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 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 时水洊至,鼓怒 沸腾,流木沦没,必无出者。 ”“中宿县 ”就是今天的清新县 “观峡”就是飞来峡 “神庙”就是飞来寺。

 飞 来峡是广东北江三峡中最为雄伟险峻的一个,素 以“古、广、美、奇”的独特风格驰名遐迩。 飞来寺,又名峡 山寺,广庆寺,位于飞来峡北岸,靠近飞来峡的出口处,始 建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 520),是岭南佛教胜地之一,中国佛教史上许多著名的高僧大德都曾先后在这里开坛 说法。

 奇丽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 吸引 了无数的游人和文人墨客,南朝的江总,唐代的张九龄、 韩愈、李翱,宋代的苏轼、向子諲、杨万里,明代的海瑞、汤显祖,清代的朱彝尊、袁枚等著名诗人,都曾来过这里,留下许多优秀的诗赋,其中以李翱的《峡山寺》、苏轼的《峡山寺》和杨万里的《峡山寺竹枝词》最为知名。 如杨万里的《峡山寺竹枝词》(五首选二):

一水双崖千万萦,有天无地只心惊。

 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

一滩过了一滩奔,一石横来一石蹲。

若怨古来天没险,峡山不过也由君。[5]

  内地作家到了清远峡山,都会被这里的奇山、异水、 古寺、老僧所吸引,尘世的烦恼一扫而空,离家的忧愁烟消云散。

  3.越秀山

  越秀山位于广州旧城北部,又名越王山,在古代与番 山、禺山合称为“广州三山”。 山上冈峦起伏,花木明秀,古迹甚多,尤其是越王台、朝汉台、歌舞冈等遗址和越王井、 五羊石、镇海楼等名胜,皆为历代文人吊古、伤怀之所。 唐人宋之问、崔子向、刘言史、李涉、许浑、李群玉,宋人文天 祥、清人王士禛、沈元沧、杨锐等,都留下了佳作。 这里举两首诗为例:

  越井冈头松柏老,越王台上生秋草。

  草木多年无子孙,牛羊践踏成官道。

          ──[唐]崔子向《题越王台》[6]


歌舞冈前辇路微,昌华故苑想依稀。

刘郎去作降王长,斜日红棉作絮飞。

──[清]王士祯《歌舞冈》[7]

 第一首借越王台的荒废,感叹南越王霸业成空。 诗人 不说南越王无子孙,而说草木无子孙,构思尤为别致,感慨尤为深沉。 第二首借歌舞冈前呼銮道的沦没,以及昌华 苑的消失,讽刺南汉主刘岩和南汉后主刘鋹的荒淫残暴, 享国不长。

 越秀山文学景观的主要特点,就是它的沧桑感。 许多 作品都是借南越、南汉这两个割据政权的兴废,来写历史 的无情与人世的沧桑。

  4.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今广州市区北部,为南昆山余脉,因暮春雨后山间白云缭绕而得名。 山上景色秀丽,古树苍苍,景点遍布全山,如“蒲涧帘泉”、“白云晚望”、“景泰僧归”等, 曾被列入宋、元时期的“羊城八景”。 历代文人登山赋诗者 不计其数,著名诗人杜审言、苏轼、杨万里、王士禛、全祖 望、黄松乔、张维屏等均留有佳作。 如[宋]苏轼的《广州蒲 涧寺》:

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

 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

 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蔔祖师禅。

 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 [8]


又如[清]黄乔松的《穿云径》:

人行云亦行,人住云亦住。 

杳然不见人,但见云来去。 

盘旋入层云,人声落空翠。[9]

 白云山的特点,就是自然环境优美,这里的白云、清泉、古树、芳草、珍禽等等,为广州这个具有 2200 多年历 史的喧嚣的城市提供了一片绿色的屏障, 今人称为 “市肺” 白云山文学景观的基本特征,就是山水清嘉,天人合 一。

 5.珠江 

 珠江,又叫珠江河,全长 2400 公里,是中国境内第三条大河。 古人所讲的珠江,是指广州到入海口的这一段河 道,今人所讲的珠江,则是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 诸河的总称。

  珠江的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沾益县的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香港、澳门等六个省区,源远流 长,风情万种,文化底蕴极为深厚。 历代文人描写和歌咏 珠江的作品不计其数, 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那些描写珠 江及其沿岸风情的竹枝词。 据统计,仅仅在明、清两代,仅仅是以《珠江竹枝词》命名的竹枝词集,就多达 42 种。 它如以《珠江春词》、《越江曲》、《五日珠江曲》、《珠江口号》、 《珠江杂诗》、《珠江棹歌》、《珠江棹歌词》、《珠江曲》、《珠江春泛》、《珠江竞渡词》、《珠江杂咏》、《珠江秋泛》等命名 的竹枝词集,则多达 24 种。 至于其它不以“珠江竹枝词” 或其它类似名称命名而实际上描写珠江风情的竹枝词 集,那就更多了。 描写珠江及其沿岸风情的竹枝词中有许 多好作品,例如[清]王士禛的《广州竹枝六首》(选二):

 潮来濠畔接江波,鱼藻门边净绮罗。

两岸画栏红照水,痗船争唱木鱼歌。


 海珠石上柳阴浓,队队龙舟出浪中。

 一抹斜阳照金碧,齐将孔翠作船篷。[10]


又如[清]查慎行的《珠江棹歌词》(四首选二)

一生活计水边多,不唱樵歌唱棹歌。

 痗子裹头长泛宅,珠娘赤脚自凌波。


 剪得青蒲织作篷,平铺如席卷如筒。

 往来惯是乘潮便,不便朝南暮北风。 [11]


 或写岸边的市场与市民生活,或写江中的龙舟比赛, 或写痗民的水上生活,包括他们的歌唱,等等,都极具珠江流域之风情,极具地域之特色。

 可以说,珠江文学景观的基本特点,就是浓郁的珠江流域的民情风俗。


 6.石门

 石门位于广州西北郊,在小北江与流溪河的汇合处, 两岸峰峦雄峙,夹江如门,故名。 是汉代以来北通中原的 主要水道和广州西北面的防守要冲。每当夕阳西下,满天的彩霞与江中水波相映,红光潋 滟,景色奇丽,故称“石门返照” 是宋、元时期“羊城八景” 之一。 

 石门最著名的人文景观是“贪泉”。 “贪泉”之名起于 何时,无从查考。 相传从北方南来广州做官的人,饮了石 门泉水,便生贪念,故名 “贪泉 ”。 “石门贪泉 ”为天下所 知,是因为东晋广州刺史吴隐之的一首《酌贪泉诗》: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12]

 《晋书》载  “隐之为广州刺史。 未至州十里,地名石 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酌而饮之,因赋此 诗。 及在州,清操益厉。 ”“贪泉”在五代时已湮没。 明万历 年间,广东右布政使李凤在此立“贪泉碑”。

  后代诗家咏石门者不在少数, 也留下一些很好的作 品。 如[唐]李群玉《石门戍》:

 至此空思吴隐之, 潮痕草蔓上幽碑。

 人来皆望珠玑去, 谁咏贪泉四句诗。[13]

 作者认为,吴隐之的《酌贪泉诗》虽然好,但是来岭南 为官的人, 多数还是奔珠宝而去, 不会理会这首诗的深 义。 作者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石门这个地方的自然景观虽然非常奇丽, 但是名传 千古的还是“石门贪泉”和吴隐之的《酌贪泉诗》。 所以石 门文学景观的人文精神,还是清廉自守。

7.罗浮山 

 罗浮山,在广东增城县东,跨博罗县界。 《元和郡县图志》“岭南道一” “罗浮山,在(博罗县)西北二十八里。 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 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七十里,峻天之峰,四百 三十有二焉。 ”[14]罗浮山风景瑰奇而灵秀,不仅是粤中名 山,也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相传东晋葛洪曾在此修 道炼丹,遗迹至今犹在。

 历代许多文人墨客、方士道人喜欢前往罗浮山游览、隐居、读书和修炼,与“道”结下不解之缘。 陆贾、葛洪、谢灵运、阴铿、李白、杜甫、刘禹锡、李贺、吕岩、祖无择、苏轼、朱熹、杨万里、屈大均、赵翼、翁方纲等人,都曾在罗浮 山作赋吟诗。 如[宋]祖无择的《罗浮山行》:

 昔年潘阆倒骑驴,为爱三峰插太虚。 

 我到罗浮看不足,下山还敢倒肩舆。[15]

 所谓“倒肩舆” 是说让轿子前后倒抬,以便自己一面 离去,一面观看山景,就像当年潘阆 “倒骑驴 ”看华山三峰一样表达了诗人对罗浮 山景的恋恋不舍的心情。

 写罗浮山的文学作品中,最负盛名的还是[宋]苏轼 的《食荔枝二首》之二。 这首诗,为罗浮山做了永久的广告, 就像他当年写杭州西湖的 那首《饮湖上初晴遇雨》一样: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16] 

 由罗浮山的四时佳果, 想到岭南四季如春的宜人景 色,因而决定长居此地,安老是乡。 这种随遇而安的旷达, 正是苏轼一生的情怀。

 罗浮山文学景观的主要内涵,就是崇真尚道,恬淡修隐。

 8.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在惠州市区西部。 原名丰湖,是惠州最著名的自然景观,历史上曾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齐名。 宋诗人杨万里有诗云 “三处西湖一色秋, 钱塘颍水与罗 浮。 ”说的就是这三大西湖。 惠州西湖闻名遐迩,也与苏轼 的吟咏歌颂分不开。 苏轼谪惠时曾为惠州西湖赋诗多首, 并且给后人留下了“苏堤”与“朝云墓”等重要名胜。 几百 年来,吟咏惠州西湖的诗作以千百计,仅广东人就写了过 百篇。 明万历年间,叶萼、叶春及、李学一、叶梦熊、杨起元 五人,居于惠州,时至西湖饮酒赋诗,后人称 “湖上五先 生” 并建祠以祀。

  历来写西湖的佳作很多。 最有名的当是苏轼的《江月 五首》。 其一云: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 

  停鞭且莫去,照我一杯残。

  作品体现了一如既往的达观豪迈。 尤其是把惠州西 湖的月亮写得既壮观,又优美。 后人建在西湖边上的“玉塔微澜”这一景点,即是得名于此诗第二句。

  惠州西湖到了南宋后期,名声就很大了,这与苏轼的 极力揄扬是分不开的。 [宋]刘克庄有诗云:

  岷峨一老古来少,杭颍二湖天下无。 

  帝恐先生晚牢落,南迁犹得管西湖。

  小米侍郎生较晚,龙眠居士远难呼。 

  不知若个丹青手,能写微澜玉塔图。

           ──刘克庄《丰湖》之一、之二 [17]

  惠州西湖的景色是清新恬淡的, 一如诗人们清雅脱俗、超然旷达的品质。


  9.厓门山

  厓门山,亦曰厓门,在新会南。 因与汤瓶山对峙,有如天阙,故曰厓门。 这是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 《宋史·张世 杰传》 “祥兴初(公元 1277 年),帝昺立于碙州。 张世杰以 厓州为天险,可扼以自固,乃奉帝移驻于此。 元将张弘范 来攻,宋军溃,陆秀夫负帝昺沉于海。 ”明政权建立以后, 人们在厓山上建有大忠祠以纪念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 等爱国志士,厓门便成了人们登临怀古的胜地,以凭吊厓 门、大忠祠、慈元庙为主题的诗词也越来越多,戴献猷、李东阳、赵翼等人均有佳作,如[明]李东阳的《大忠祠》:

  汴城杭国总丘墟,三百年来此卜居。 海外河山非汉有,岭南人物是周余。 行宫草草慈元殿,请幄勤勤大学书。 辛苦相臣经国念,有才无命欲何如?

  作品写得悲壮慷慨。 对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样 的 “辛苦相臣 ” 以及跟随他们一同英勇抗元的 “岭南人 物”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缅怀,也对以张弘范为代 表的民族败类给予了严厉的鞭挞。

  厓门山文学景观的主要内涵,就是吊古抒怀,张扬民 族气节。

  10.小鸟天堂

  小鸟天堂在新会的天马村。 相传 390 年前,即明万历 四十六年(公元 1618 年),新会县天马村的老百姓在村前挖了一条小河,名叫“天马河” 后来又在河中间垒起了一 个“土墩” 又在“土墩”上插了一根榕树枝。 后来这根榕枝 竟长成了一棵巨大无比的榕树, 它的枝叶覆盖了 1 万多 平方米,树上的栖鸟多达万只。 当地人称这个 “土墩 ”叫 “罗星凸” 后来又叫“雀墩”。

  这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但是,在巴金先生到访之 前,它是不为外界所知的。 1933 年 6 月,巴金先生应朋友 之约,来新会逗留了 10 天。 他在朋友的陪同下,乘船游览了 “小鸟天堂 ” 叹为观止 ,写下了 900 字的散文 《鸟的天 堂》。 从此 “小鸟天堂”才由一处不为人知的自然景观,变 成一处享誉中外的文学景观。 人们常用四句话来概括“小 鸟天堂 ”的特点:一棵 390 多岁的奇树──水榕树;一群 天生天养的神鸟──鹭鸟;一篇风行全国的名文──《鸟 的天堂》;一幅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然画卷。 请看 其中的三个段落: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在水面上,也照在树捎。 一 切都显得非常明亮。 我们的船也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四周非常清静,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朋友陈 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 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 很快地这个树林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 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 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了。 一只画眉飞 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 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 [18]

  小鸟天堂这个文学景观的基本特征, 就是浓郁的岭 南水乡风情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18]


(本文第四部分的统计工作,由广州大学中文系 2010届毕业生丘果同学协助完成,特此感谢! )

 

收稿日期:2011-09-08

 

作者简介:曾大兴(1958—),男,湖北赤壁人,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词学与文学地理学。

[1]这四个选本中的前三个选本所使用的“岭南”这个概念是取其狭义,即广东省。

[2]曾大兴:《广东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学术研究》2006 年第 5 期。

[3]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序》,见仇江《岭南历代文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 16 页。

[4]宋之问:《度大庾岭》,《全唐诗》第 2 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年,第 640 页.

[5]杨万里:《峡山寺竹枝词》,见钟山等编《广东竹枝词》,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年,第 310 页。

[6]崔子向:《题越王台》,见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 59 页。

[7]王士禛:《歌舞冈》,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 365 页。

[8]苏轼:《广州蒲涧寺》,见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 142 页。

[9]黄乔松:《穿云径》,见陈永正《岭南历代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591 页。 

[10]王士禛:《广州竹枝六首》,钟山等编《广东竹枝词》,第 82 页。

[11]查慎行《珠江棹歌词》,钟山等编《广东竹枝词》,第 186 页。

[12]吴隐之:《酌贪泉诗》,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 6 页。

[13]李群玉:《石门戍》,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 96 页。

[14]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第 38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第 893 页。

[15]祖无择:《罗浮山行》,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 134 页。

[16]苏轼:《食荔枝二首》之二,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 144 页。

[17]刘克庄:《丰湖》, 黄雨《历代名人入粤诗选》,第 271 页。

[18]巴金:《鸟的天堂》,《巴金作品精编》,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年,第 95-9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