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闽南•岭南 ——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与清初文坛(二)
  •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 朱丽霞
阅读量:653


吴兴祚主动交往当地的在籍乡绅,他不仅是无锡侯氏亦园的座上常客,同时也是秦氏寄畅园的热情嘉宾,参与的园林唱和极一时之盛,吴知县以平易近人的态度赢得无锡乡绅的普遍拥护。他积极参与无锡地方文人的诗酒雅集,创作了大量和韵之作,如《耕方太史招饮青山庄同秦留仙陈椒峰严荪友家紫良即席限韵》、《侯仙蓓招饮亦园即席步秦留仙韵》、《寄畅园偶集分咏曲桥得遥字》、《叶讱庵探花许九日处士寓寄畅园以诗索和》、《惠山天均堂家耕方招同周伯衡诸六在张登子秦吉生薛国符贺天士吴柏裳顾天石刘震修邹队口宫陈集生邓肯堂家园次石叶彤本分赋》、《刘公勇考功招饮惠山同朱子葆余澹心顾修远秦补念秦留仙刘震修顾天石舟归即席分韵》等。吴兴祚有意识地融入到无锡的江南文人群体之中,虽然这些文人群体层次不一,既有遗民,也有新贵;既有父执,也有同辈、晚辈,但他们却有共同的艺术情趣。他得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接受与认可,其文坛地位,正是在如此的群体活动中得以确立。他主持骚坛,唱和诗词,所展现出的文学才华,使得这些地方文人精英已经将吴知县接纳为知己同类了。知县虽然官位不高,但由于才华、风度、学养与其和蔼温婉,使得吴兴祚无锡知县幕府俨然成为的江南文坛中心,许多唱和活动都是围绕他而展开。因此,吴兴祚赢得“仙令”[28]的美誉。“仙”意味着逍遥,高雅,超凡脱俗。当升任两广总督后,吴兴祚又带领其幕府团队南下岭南,启动了岭南文坛的发展。初治两广,经济上 ny


geR|:\ 修养生息,且积极招抚盘据海岛的海盗及反清残余,偃兵息战。曾招得降兵3000余名。虽因内阁大臣纳兰明珠的暗中阻隔,朝庭迟迟不肯供应这3000余名士兵的粮饷,但吴兴祚仍顾全大局,想尽办法为编外士兵发放粮饷。 :RZ'_5P[If  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吴兴祚擢升兵部尚书、总督两广军务。履任后随即上奏两广的盐埠、渡口、税收、禁海等弊病,得到了康熙的肯定和支持,使两广地区迅速恢复生产。 X[1]t:j~cVA  收复台湾后,吴兴祚又奏请开展海外贸易,允许停靠国外船舶,在国内首先开设十三行,与西方商船进行贸易,广东成为今天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吴兴祚清初惠政所奠定的基础则是其文化渊源。

陈恭尹《献祝大司马吴公》:“海内声华推泰岱,卷中诗句拟芙蓉。”徐乾学《别伯成》(二):“治行谁能并,风流亦可师。放衙还命酒,判牍雅裁诗。狂作张芝草,闲消谢傅棋。龙山云起处,松鬣最离披。”[29]综合吴兴祚的多方才艺:由于富有文采,所写判牍高雅典丽;诗宗唐,词宗南宋;善解音律,谱曲赏音,为毛奇龄点定的《西厢记》写序。知县衙门,总督府署,命酒赏曲;书法习颜真卿,狂草拟张芝,遒劲有力。兴趣来临,挽衣挥毫,旁若无人。常州文士董以宁即用一首诗交换吴知县的书法,吴兴祚在《董文友以诗索字兼和来韵》中谦虚地说:“清才已自凌黄绢,秃笔安能换白鹅。”喜酒,但无客决不独饮。喜爱昆曲,蓄养家乐戏班。喜欢印刻,所到之处,断壁残碑都要进行临摹。更为可贵的是,吴兴祚还善于绘画,顾贞观《征微诗集》有《题吴制府伯成横卷》,即为吴兴祚画卷题诗。主持编撰《无锡县志》,未毕而赴福建之任。后人续写,全部套用他的旧稿。吴兴祚无艺不通,风流文采,映照一时。

陈恭尹《献祝大司马吴公》言吴兴祚为官宦所得“尽分月俸归贫士”。张秋绍《喜迁莺·赠吴留村使君》谓吴兴祚“万金酬士”。吴兴祚资助大批落魄文人出版文集,先后有:龚鼎孳《定山堂集》,宋俊《岸舫集》 ,吴绮《林蕙堂全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万树《词律》等。其幕僚所撰传奇,多由吴总督付资刊刻。这成为清初众传奇作品得以流传于世的重要因由。康熙二十五年(1686),万树《空青石》传奇成,吴兴祚慷慨捐俸资助刊刻,吴棠祯在《空青石序》言吴兴祚“寿诸梨枣以传”,并为吴楚材、吴调侯投资出版《古文观止》。

“筹边遵庙算,取士重冰壶。”[30]叶方霭《吴使君席上遇宣城沈生长歌》:“延陵使君今大雅,倾身接士心弥下”[31]。吴兴祚曾专程邀请老遗民余怀等畅游惠山,资助深有声望的艺人柳敬亭。当陈维崧四方奔波,岁暮困窘之时,吴兴祚及时赠送白米、美酒和木炭[32],使得陈维崧感激不尽。名士陈集生因家贫变卖了自己的房宅,知县吴兴祚慨然为其赎回。为此,吴绮特撰《家伯成先生为陈集生赎居启》。无锡遗民殳丹生穷困潦倒,凄凉而卒。正在福建任按察使的吴兴祚闻听此不幸的消息后唏嘘恻然,慨然出资遣人葬之寒山寺侧。云间名士董含感于吴兴祚义举,在殳生墓前题壁:“故交万里收遗骨,薄俗犹存挂剑风。”同时,将此义举收入其后来流传甚广的笔记《《三冈识略》中。吴绮因好客而被罢湖州知府任,经济陷入困顿,投奔两广总督吴兴祚。吴总督遂慷慨付之200两银子,使得吴绮回到扬州后得以凭此购买到一幢逝去高官的庄园。当广东名士曾灿因经济困窘请求吴总督资助200白银时,吴总督慷慨解囊。以至于叶方霭认为,只要有吴兴祚这样的官员在,那么天下寒士即不惧风雨,“杜陵广厦千万间,但愿使君永作寒士主。”[33]

但是,吴兴祚本人却极为清廉,一生为官,终无余财。老遗民余怀《念奴娇• 祝吴伯成》谓吴兴祚“两袖清风”,陈恭尹《献祝大司马吴公》谓其“清似水”。吴兴祚“仕宦四十余年,位制府,所得俸钱尽以养战士遗亲戚故旧,而居无一椽,囊无羸金”,位在封疆大吏,所得俸禄都用来养战士、遗亲戚故旧。其清廉为上所闻,当康熙问大臣:“吴兴祚居官如何?”时,纳兰明珠对以“贪污之行亦未之闻”[34]。吴兴祚“宦情久负君恩重”[35],“生平以忠荩报朝廷,以孝友敦伦理,以真实待友朋,以仁厚治民、威严驭吏,以诚心鼓励将士,以敢死率先行阵,以老谋指授方略,以机权笼驾狙诈”[36]。对署内幕客,无论是自己高薪征聘者,还是毛遂自荐者,吴兴祚都倾心相待,“惭非北海,座中都是英杰。”[37]在明清高官大吏都在位汲汲于谋造私人园林的文化浪潮中,官至两广总督的吴兴祚连一处私人宅邸也未曾置办。其后辈族人吴怀杰《纂修族谱纪事》:“族人之投谒者毋论识面与否,无不为之周旋区划,且捐资万缗,分赡族众,俾死者得葬,鳏者得婚,饥寒者得藉以自全,不让古人平仲、纯仁之义。” ]^a{?2 ei  离开两广北上时,吴兴祚已囊无余金。行至瓜洲,老友秦松龄前来问候。吴兴祚亲自舂米捕鱼。往日老友为其准备途中稻米十余石,令吴兴祚倍感欣慰。而与此同时,鄂人某官蜀中,通过贿赂某权贵得调江宁藩司。赴任之际,所带“行李者以千计,益以卫兵数百人,络绎道上,绵亘至数里”,所携“黄白物数十万,珠宝倍之”[38]。某官赴任的护卫队俨然一支小军队。相较之下,吴兴祚真可谓清廉至极。

然而,吴兴祚正是由于清廉而确立了崇高的文坛声望。陈玉璂《尺木堂公宴诗序》曰:“伯成之客,率多文士,赋诗饮酒,不减邺下”。在吴兴祚为宦之处,不仅交游遗民乡绅,也多收罗遗民文人至其幕下。秦松龄《初冬集吴伯成明府听梧轩即席限韵》:“农隙多暇豫,群登君子堂。”无锡知县任内,山阴才俊吴棠祯、吕黍字等被邀至无锡县署,与宜兴词人万树、陈维崧等相识相知,彼此切磋交流。吴兴祚不仅与江南文人诗酒唱和,也多次在县署衙门举办雅集,其《立春后二日燕集尺木堂即席限韵》、《元夕诸同人燕集来悦楼步奚司马韵》、《步秦留仙元夕饮尺木堂》、《锡祉堂雅集即席步韵送徐电发编修还朝》等,和任职地的文人学士融为一体。创立梁溪诗社,定期集会,将众人所唱和诗结集为《梁溪唱和集》。康熙八年(1669),一年内仅举办填词雅集即有三次,陈维崧皆参与聚会,其《醉乡春·秦对岩携具寄畅园举填词第三集》。在升任福建巡抚、两广总督之时,他又把宜兴万树、山阴宋俊、吕洪烈等邀至幕府,将江南大批才子带到闽粤,与岭南文士相互唱和,成就了江南与岭南的文坛在清朝初期的第一次有机交融,屈大均《寿两广制府》:“天南开节钺,岭外起经纶。”

屈大均《宝鼎现· 寿制府大司马吴公》高度称颂吴兴祚幕府人才之众和幕府娱乐生活的繁荣曰:“幕内多才,新乐府、铙歌齐奏。” 秦松龄《怀吴留村中丞》:“幕府风流谁不羡,铙歌声转洛阳桥”。吴兴祚工诗词,擅音律,是个令人尊敬的风流太守。




两广总督吴兴祚的诗词倡兴,使得广东众多的诗人如抗清诗人、仕清诗人、遗民诗人,江南与岭南,联袂出演,拉开了广东诗歌发展到鼎盛的序幕。其中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陈佩兰的出现,是广东诗歌走向鼎盛的标志,也是广东诗派在全国地位确立的象征,广东诗风一时称盛。除岭南三家外,黄河征、方殿元、廖燕、祁文友等广东诗人亦纷纷登场,标志着广东诗派走向成熟,显示了广东诗人在诗坛群英中的雄厚实力。

     “投壶高会罢,集平原宾从,洛阳词赋。”[39]词坛上,伴随诗坛的空前繁荣,岭南词派应运而生。能够体现出吴兴祚的词坛影响的不是他的词学创作,而是他的词学活动。通过唱和,在其周围聚集了一批词人。虽然顺治末康熙初,王渔洋在扬州的虹桥雅集知名天下,但王渔洋仅坐镇四年,时间远不能与吴兴祚的十三年知县相比。而王渔洋扬州任内,多以遗民为主,更为重要的是,扬州府在奏销的动荡中未受波及,安然无恙,因而,扬州府的入仕官员仍然翛然于官场,而举子依然孜孜于科举。吴知县周围所汇集的是大批已有功名而被黜的愤然才士,性质、数量与王渔洋扬州幕府绝然不同。尽管张宏生先生认为“在东南一带,能够具有王士禛这样的组织群体创作活动条件的,确实不多”[40],但吴兴祚无锡雅集确实是个例外。吴兴祚从事词学活动的时期,词学复兴的各种因素不断蕴积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吴兴祚正是被赋予了这种历史使命的人。尽管他的成就与贡献并不在创作,但他组织群体的词学活动,却给清初词坛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对词学探讨的进一步展开,从而成为清词复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

较之于诗坛、词坛,岭南曲坛的发展更为引人注目。伴随吴总督幕府娱乐之需,发源于江南的昆曲在岭南得到了广泛传播。两广总督任内,吴兴祚组建了四个家乐戏班,又把无锡、苏州的众多伶人曲家带到岭南,客观上扩大了昆曲在岭南的传播与影响。而戏班的演出,需要新鲜生动的剧本,需要剧本的不断更新,这种幕府文化生活的需要又客观上刺激了幕府文人戏曲创作的激情。受幕府娱乐生活的影响,所有的幕客文人都染指传奇,极大的促进了清初曲坛的繁荣与发展。这一时期,几乎吴兴祚幕府中的任何一位幕客都有戏曲传世,万树至有二十余种戏曲。仅在总督府诞生的戏曲传奇即数十种。吴兴祚幕府对于清初曲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有许多剧种传唱至今。万树、金烺、吴棠祯等都是著名词曲家,以至于出现了戏曲史上的“旗亭画壁”的动人传说。

清代散文,奠定了清代以至于当今仍然产生影响的精品总集《古文观止》。吴兴祚任福建巡抚,族侄吴楚材投奔门下,受到器重,除公案书记之外,为其子伴读,后追随族叔至肇庆两广总督署。 z}7


U>y6`  康熙十七年(1696),与侄吴调侯共同编成《古文观止》12卷,收录上自先秦、下至明末文章222篇,作为文学启蒙读本,影响及至于今。

令人遗憾的是岭南小说的异常冷清。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省的小说创作和印行姗姗来迟。据现存史料载,广东直至乾隆末年以后才有创作小说,有些省则到近代才有小说印行。广东最早的小说创作和印行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梅州人黄岩《岭南逸史》。

屈大均《代寿两广制府》谓吴兴祚“开府勋名冠一时”。吴兴祚命世鸿才,匡时骏望,他所建构的幕府文学,引领了清初文坛的全面繁荣。吴兴祚幕府辉煌的文学成就,充分证明了文化的生命力,尽管已经改朝换代了,但经济和文化在清初几十年仍然继续向多元和包容的方向进展,并未因朝代的动荡而式微。吴兴祚幕府的巨大文学成就,成为晚明文坛向清初文坛的自然过渡,同时展现了晚明清初文坛的多彩多姿。透过这个幕府的文学文化活动,可以清晰地看到清初文坛变化的具体迹象:清初集中于江南的大批文人是如何控制了文坛的走向?而被黜的那些文人最后的人生选择与其文学创作之间构成什么影响?台湾郑氏家族、南明政权与清廷对抗了数十年(从顺治元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共40余年),最后的抗清势力都悄然转移到岭南。当最后的抵抗失败后,那些抗清者的归宿如何?最终走向何方?虽然广东名士易宏说易代后,“十家王谢九为僧”,而佛寺如何容纳下顷刻间涌入佛门的数十万遗民?况且这些“僧人”有几个真正信奉佛教?这些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如山阴金烺,明末抗清,失败后隐居游幕,到无锡知县同乡吴兴祚幕府,随后,追随吴兴祚至福建攻打郑氏,其后,又随吴兴祚至广东,入总督府幕府。他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几个最关键的时刻。通过考察金烺的文学踪迹,可以考证出,清初伴随遗民的大量流入岭南,岭南的文坛是怎样因被搅动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东南称地主,诗酒笑狂夫。”(徐乾学《秦对岩斋中小集限韵口占》)众多的幕客文人由于身份不同——有遗民,如金烺;有被罢官吏,如吴绮;有候缺官吏,如秦松龄;有待考举子,如万树,他们游幕的目的和心态各不相同,而且居幕时间不一,短的几个月,长则数年至十余年,江南万树、广东易宏终身追随吴兴祚足迹。透过其幕府文人的游踪,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清初文坛的丰富多姿与动荡演变。因此,为深入研究这个幕府的文学创作生态,幕府文人的生活状况、创作心态及深入挖掘幕府文学成就及其对其后文坛的影响,为吴兴祚幕府编辑文学年表即成为必然。由此,为这一幕府的文学创作活动进行编年,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到清初文学向清中期文学过渡的痕迹以及对清代文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朱丽霞,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文化与文学之关系的研究)



[1] 曾灿《甲寅夏五雨中怀吴伯成明府四首》(二),《曾青藜诗集》卷七。

[2] 陈玉璂《赠吴无锡伯成用少陵寄供奉二十韵》,《学文堂集》(不分卷)。

[3] 吴兴祚《霜降祭旗纛追忆昔年行间有感》,《留村诗钞》(不分卷)。

[4] 秦松龄《副都统前光禄大夫总督两广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留村吴公行状》,《苍岘山人文集》卷六。

[5] 秦松龄《副都统前光禄大夫总督两广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留村吴公行状》,《苍岘山人文集》卷六。

[6] 陈维崧《己酉稿·梁溪赠吴伯成明府》,《湖海楼诗集》卷三。

[7] 《世祖实录》卷25,页302

[8] 华长发《无锡县鼓楼落成序并诗》,钱肃润《文瀔初编》卷十。

[9] 严熊《二泉亭诗赠吴伯成明府六首》,《严白云诗集》卷六。

[10] 吴绮《林蕙堂全集》卷三。

[11] 陈玉璂《赠吴无锡伯成用少陵寄供奉二十韵》,《学文堂集》(不分卷)。

[12]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六“吴兴祚”。

[13] 刘义庆《世说新语》“宠礼”。

[14] 陈玉璂《刘公勇梁溪诗序》,《学文堂集》(不分卷)。

[15] 金烺《满江红• 自制红靺鞨传奇题词》,《全清词•顺康卷》“金烺”。

[16] 张仲礼《中国绅士的收入》,页76

[17] 严迪昌《清词史》,页324

[18] 吴绮《林蕙堂全集》卷三。

[19] 陈维崧《己酉稿·梁溪赠吴伯成明府》,《湖海楼诗集》卷三。

[20] 严熊《二泉亭诗赠吴伯成明府六首》(四),《严白云诗集》卷六。

[21] 西吴悔堂老人《越中杂识》上卷“乡贤·吴兴祚”,页90.

[22] (美)张春树《明清时代之社会经济巨变与新文化》“导言”,页2

[23] 吴兴祚《念奴娇·元宵后二日与诸同人集弘绪堂叠前韵》,《全清词·顺康卷》“吴兴祚”。

[24] 吴兴祚《惠山天均堂家耕方招同周伯衡诸六在张登子秦吉生薛国符贺天士吴柏裳顾天石刘震修邹隊口宫陈集生邓肯堂家园次石叶彤本分赋二首》,《留村诗钞》(一卷)。

[25] 吴兴祚《侯比部仙蓓新创亦园索咏》(九),《留村诗钞》(一卷)。

[26] 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卷十一。

[27] 陈玉璂《赠吴无锡伯成用少陵寄供奉二十韵》,《学文堂集》(不分卷)。

[28] 刘体仁《吴伯成明府招集听梧轩分韵》“仙令数追陪”;《留别吴伯成》:“仙令雄文锦不如。” 吴绮撰《澄江诗会启》:“矧今仙令之才,己同入洛。”吴梅村等都有诗颂吴兴祚为仙令。由于晚明文化的空气繁荣,自万历以来,许多地方官都以“仙令”自詡。屠隆、顾大典、袁宏道、汤显祖等皆然,是指他们洒脱任性、风流潇洒的风度。

[29] 徐乾学《憺园集》卷四。

[30] 吴兴祚《羊城燕集示僚属》,《留村诗钞》(一卷)。

[31] 叶方霭《读书斋偶存稿》卷四。

[32] 陈维崧《谢吴伯成明府资酒米并炭跋》,《陈迦陵丽体文集》卷四。

[33] 叶方霭《吴使君席上遇宣城沈生长歌》,《读书斋偶存稿》卷四。

[34]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35] 吴兴祚《立春后二日讌集尺木堂即席限韵》,《留村诗钞》(一卷)。

[36] 秦松龄《副都统前光禄大夫总督两广军务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世袭拜他喇布勒哈番又一拖沙喇哈番留村吴公行状》,《苍岘山人文集》卷六。

[37] 吴兴祚《念奴娇·雅集尺木堂,用东坡韵》,《留村诗钞》(一卷)。

[38] 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陈老三劫某藩司”。

[39] 万树《大酺•鹿羹》,《全清词·顺康卷》“万树”。

[40] 张宏生《王士禛扬州词事与清初词坛风会》,《文学遗产》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