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溱水”考(二)
  •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平
阅读量:727


“水出始兴东,江州南康县界石阎山。西流而与连水合,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

    此处《水经注》顺东溪而述。东溪即今浈江,该水发源于六朝江州南康县石阎山。熊会贞谓:“吴置南安县,属庐陵郡,晋改曰南康,属南康郡,宋、齐、梁因。晋初属扬州,自惠帝元康属江州,历代不改,即今县治。今水曰浈江,亦曰北江,源出南雄州东北大庾岭。《一统志》云,古大庾岭应在西北,近江西崇义县界。今所谓大庾岭,即郦《注》东溪所出之石阎山也。”这条出于石阎山的东溪(今浈江)自上源起直至于曲江县与泷水相汇,一直称为东溪(今浈江)。但其上源至今南雄一段却不是秦汉时期南征军一支行船之水,只是这一段为东溪之正源而已。东溪从源头向西流,至南雄方汇入“连水”,此连水的源头在凉热山之连溪,《水经注》称此山即大庾岭,是非常准确的。虽然石阎山、凉热山都可称为今大庾岭山区,但狭义的大庾岭是不应该包括东溪发源地的石阎山的,连溪才是名副其实地导源于大庾岭。这连溪发源地正是东峤山。《水经注》还专门解释“连溪(涟溪)为“下船路”。熊会贞曰:“《寰宇记》,楼船水在浈昌县北五十里,出大庾岭之西,傍溪横流,因名楼船水。按楼船水本以汉楼船将军出此得名,然实下船入番禺之路也,故郦氏特揭出。”“浈昌县”即今广东南雄,连溪即在浈昌(今南雄)与东溪相汇,故称“涟水南流,注于东溪”。涟水大体为南北流向,而东溪大体为东西流向。连溪注入东溪处称为涟口,从源地至涟口的连溪又称为大庾峤水。

         东溪亦名东江,又曰始兴水。又西,邪阶水注之。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邪阶水又西北注于东江。”

       此处明确指出“东溪”就是“东江”,也称为“始兴水”。东溪继续由东向西流,有邪阶水注入。邪阶水源自始兴县东南的邪阶山,此水当为今源于滑石山北端车八岭,向西北至今江口镇注入东溪。此水在今顿岗镇与另一由南向北流过的一条河流相合,即所谓“祖源双注,合为一川”。邪阶水自东南向西北注入东溪。邪阶山位于始兴县东南,另有一个称作“巢头”的也是邪阶水的祖源,两个水源汇成一条邪阶水。

“江水又西经始兴县南,又西入曲江县,邸水注之。水出浮岳山,山蹑一处,则百余步动,若在水也,因名浮岳山。南流注于东江。”

东江再向西流,入曲江县界。邸水当今大庾岭主峰观音崠北麓,向西南流在周田镇注入东江的一条河流。

“东江又西,与利水合。水出县之韶石北山。南流经韶石下,其高百仞,广圆五里,两石对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双阙,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弥历一纪。利水又南经灵石下,灵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广圆五百丈。耆旧传言,石本桂阳汝城县,因夜迅雷之变,忽然迁此,彼人来见,叹曰:石乃逃来。因名逃石,以其有灵运徙,又曰灵石。其杰处,临江壁立,霞駮有若缋焉。水石惊濑,传响不绝,商船淹留,聆翫不已。利水南注东江,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

       利水是东江(浈江)沿途汇入的最大的一条河流。此水当为发源于今湖南汝城县南,向南流经今韶关市北部的仁化县城。据《水经注》所言,利水也是一条可供通航的水道,沿途多奇景,是一条极好的旅游风景点。据卫星地图,该书由北向南经仁化县城,由仁化县城向再向南,在白芒坝汇入东江。这里所谓“东江又西注于北江,谓之东江口”中的“北江”,当指武水与浈江相汇合之后向南流的部分,即今地图所标注之“北江”。故“北江”之名应始于此,即始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的这一句。所谓“东江口”,即东江(浈江)注北江,或东江与武江汇合的地方。

      “溱水至此,有始兴大江之名,而南入浈阳县也。过浈阳县,出洭浦关,与桂水合。”

  前此一直称武水为泷水,溱水已经许久未提了,这里又重提,扣到主题“溱水”之上。在《水经注》作者郦道元看来,武水(武溪)至坪石始称泷水,真正的泷水一段是从坪石至泷口(乐昌西北),乐昌以下至曲江县一段郦氏仍称泷水。溱水从与东江(今浈江)汇合起又可称为始兴大江了。据《水经注疏》所考,“《元和志》亦云,溱水一名始兴大江”。溱水自曲江县出发南流进入浈阳县。

 《晋书·地理志》“浈阳为广州始兴郡所属,“始兴郡,吴置。曲江、桂阳、始兴、含洭、浈阳、中宿、阳山。”[15](p467)《太平寰宇记·岭南道四》“英州”条:“英州,理浈阳县。本广州浈阳县。有浈阳之水,注于浈阳峡。汉旧县。梁改为东衡州。隋开皇十五年废州为浈阳县,属洭州,广南伪汉乾和五年于此置英州。皇朝开宝六年割浛光县来属。今领县二:浈阳,浛光。”[16](p3073《太平寰宇记》“浈阳县”条:“浈阳县,本汉旧县,属桂阳郡。隋为真阳县,五年属洭州。唐贞观初州废,改真阳为浈阳,属广州,以浈山为名。”洭浦关,在今广东英德市西南连江口镇。《元和志》卷三十四“浈阳县”:“洭浦故关,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山谷深阻,实禁防之要地也。”连江口又称洭口,洭水即连江。《水经注疏》杨守敬谓:“桂水,即洭水也。”

“溱水南经浈阳县西,旧汉县也,王莽之綦武矣。县东有浈石山,广圆三十里,挺崿大江之北,盘址长川之际。其阳有石室,渔叟所憩。昔欲于山北开达郡之路,辄有大蛇断道,不果。是以今行者,必于石室前泛舟而济也。”

  关于“浈阳”,历代有不同别称,如“真阳”、“英州”、“英德府”等,但无论名称怎样变化,其皆指今之广东英德是确定的。《太平寰宇记》卷160《岭南道四》“浈阳县”:“本汉旧县,属桂阳郡。隋为真阳县,五年属洭州。唐贞观初州废,改真阳为浈阳,属广州,以浈水为名。”所谓“以浈水为名”之“浈水”,非指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西汉、东汉卷”所标之浈水。《地图集》标注之“浈水”即今滃江。《寰宇记》所称之“浈水”当指溱水(今北江),即《舆地广记》所谓“始兴江”。 《舆地广记》卷三十五“广南东路”:“真阳县,本浈阳。二汉属桂阳郡。晋、宋属始兴郡,泰始二年改浈为贞,后复为浈。隋省入曲江,后复曰真阳。唐属广州。正(贞)观元年复曰浈阳。南汉立英州。皇朝乾兴元年改曰真阳。有皋石山、始兴江。”[17](p1102至明末,顾炎武更明确地指出“英州城”与“浈阳旧城”的关系。《肇域志·广东韶州府》“英德县”:“英州城,在大庆山。南汉置,宋、元因之。洪武二年,降州为县,治浈阳县旧城。”[18](p2177今英德市有“浈阳中路”、“浈阳东路”的城市路名。

 “溱水又西南,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两岸杰秀,壁立虧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

  据《道光英德县志》,“太尉山在县西二十二里。汉郡守邓彪尝驻此,后召为太尉,故名。皋石山在县南十五里,一名浈阳峡。浈阳峡在县南二十五里。溱水历皋口、太尉二山之间,是曰浈阳峡。”[19](p229]又《方舆胜览》卷三十五《广东路英德府》:“真阳峡,在真阳东南十五里。崖壁千仞。”[20](p630)各史志文献对于浈阳峡的具体位置的描述各有出入,但可以确定的是,浈阳峡一定是溱水通过的峡谷,而且距离浈阳城(今英德)未远。

 “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水出南海龙川县,西经浈阳县南,右注溱水。故应劭曰:浈水西入溱是也。”

  据清修《道光英德县志》:

 

唐以前无以南雄之水为浈水者,而其致误之由实始《水经注》‘溱水出浈阳峡,左则浈水注之。’一条渠意水北为阳,则峡必在浈水之北,方谓浈阳。故断然谓溱水出峡,然后浈水从左来注之。不图应劭所称源出龙川之浈水在峡上,而不在峡下也。后人求浈水于峡下而不得,又不知今连平州即古南海郡龙川县地,遂不信《水经》及《汉书》二注,且因《武帝纪》有楼船将军杨朴“出豫章,下浈水”之语,遂横断大庾峤水为浈水。考《汉书》杨朴“出豫章、下浈水”,《史记》作“出豫章,下横浦”,《元和志》作“下横浦,入浈水”,三书各异。盖汉兵踰岭,破竹之势,直抵浈阳,前阻寻峡,须审虚实,必当于此一顿。而江自会浈以后得称浈水,故言其舟行之始,则曰“下横浦”,言其舟次之处,则曰“下浈水”。《元和志》并举之,亦早知横浦之非即浈水矣。总之,县名浈阳,则县必在水阳,水必在县阳。若浈水在南雄,不应至此方以名县。其经翁源而不以名县者,翁源故浈阳地也。至峡名浈阳,则又以其在浈阳县界得名,不必定在浈水之阳矣。

 

        《英德县志》中的这段材料,编修者的意思是,今北江东上源之浈水,唐代之前不称此。应劭所谓古浈水出自南海郡之龙川,并非误记。浈水(今滃江)源出今河源东北之连平县,连平县的北面为江西南部的龙南、全南县,正是赣江上源之一的桃江。连平县汉时为南海郡龙川县所属,故称浈水源于南海郡龙川县并无错误。今连平县境内有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的青云山,该山正是东江水系和北江(滃江水系的分水岭。称浈江源出龙川,并非指其发源于龙川县城所在地。龙川县城有东江流经,自然与浈江非为一个水系。浈水是在溱水入浈阳峡之前注入溱水,而非过峡之后,故《水经注》所谓“溱水出峡,左则浈水注之”的说法是错误的。这段话还给出一个信息,虽然不是很明确,但约略可以读出。即汉楼船将军杨朴所下之浈水,正是今之滃江。当初汉军过岭之后势如破竹,迅速行军至浈阳(今英德),由于横在面前的是一道浈阳峡,汉军在此略作休整,待大军过浈阳峡后便称“下浈水”,意即走出浈水。

虽然如此,汉楼船将军杨朴过岭之后的行军路线倒是可以解释得通,但是在岭北的江西南界的“横浦关”在哪里呢?难道横浦关在江西全南以南的青云山北麓?如此,则便所谓下岭之说了。古所谓过岭,往往专指通过五岭,而江西全南以南,广东连平以北的山区,却不能称作五岭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的地理书则多认为楼船将军杨朴所下之浈水,当为今北江东上源之浈水,其所据大概主要是因为《水经注》中提到了今浈水(古称东溪、东江等)北侧的一条支流——楼船水。《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广东二》“清远县”:“浈水,在县东北。源出大庾岭,经韶州府英德县界,又南过废中宿县,至县东会于洭水。汉杨朴下浈水是也。经县南八十里有黄巢矶,相传黄巢尝覆舟于此。又南入三水县界。”[21](p4620又《大明一统志》“韶州府”:“浈水,在府城东源出大庾岭,经保昌县南流,合武水为曲江。汉征南越楼船入浈水,即此。唐柳宗元诗,‘浈水想澄湾下流’。至英德县西一十五里,两山对峙夹水上,号浈阳峡。《大明一统志》“韶州府”:“杨朴,武帝时为楼船将军,击南越,出豫章,下浈水。今保昌县有楼船水即其地。”《读史方舆纪要》和《大明一统志》说得非常明白,昔楼船将军杨朴所下的浈水,即今流经南雄向西注入北江的浈江。

“溱水又西南,洭水入焉。《山海经》所谓湟水,出桂阳西北,东南注肆入郭浦西者也。”

 《水经注》虽然不断称“溱水又西南”,实际上溱水自曲江起的流向大体上是向南的。

 《水经注》卷三十九有“洭水”一节,其曰:“洭水出桂阳县卢聚。水出桂阳县西北上驿山卢溪,为卢溪水,东南流经桂阳县故城,谓之洭水。……《山海经》谓之湟水。徐广曰:湟水,一名洭水,出桂阳,通四会,已曰漼水也。汉武帝元鼎五年,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征南越,出桂阳,下湟水,即此水矣。桂水其别名也。”历代史志文献中对洭水的称谓不一,除洭水而外,另有“洸水”、“湟水”、“桂水”等,其所以如此,盖洭水由众多旁流、支流来汇,对于其流经之地,此水便冠以该地特有之名。如溱水于曲江之前则称武水,坪石至乐昌一段称泷水,流经浈阳一段又可称为浈水。此称谓主体不同,名称亦不同。其它各地水系情况大致是一样的。无论名称如何繁多,洭水等名称都是指今之连江,为发源于今湖南蓝山县临武县以南九疑山南麓,自西北流向东南于洭口注入溱水的一条河流。

 “桂阳县”指今连州。《舆地广记》卷三十五“广南东路”:“桂阳县,二汉属桂阳郡,所谓小桂也。唐曰连州。有金银山、桂阳山、湟水。汉讨南越,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是也,一名汇水(即洭水)。有海阳湖、正女峡(疑即贞女峡)。相传昔有女子取螺,遇风雨,昼晦,化为石。”[22](p1092

“溱水又西南经中宿县会一里水,其处隘,名之为观峡。连山交枕,绝崖壁竦,下有神庙,背阿面流,坛宇虚肃,庙渚攒石,巉岩乱峙中川。……”“溱水又西南经中宿县南,吴孙皓分四会之北乡立焉。溱水又南注于郁,而入于海。”

 《水经注》介绍某一水时,自源头起,长度最长者为经,其它为维,依次向下游推及,或入大江,或入海。在经行间,若有它水注入,对于较大之水则依然采取这样的介绍顺序,取长者为源,从源头向下分别介绍。

 溱水(今北江)至中宿(今清远县地)向南,与郁水(西江)汇合于三水附近。

                                      



(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下册,第3147页。以下引《水经注疏》不再出注。

屈大均《广东新语》、李调元《南越笔记》之说类似。

 



参考文献:

[1] (民国)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2] (汉)班固.汉书·地理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裴淮昌.湖南古今地名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4] 中国地图集编纂委员会.中国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0.

[5] (唐)魏征.隋书·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 齐文榜.贾岛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7] 熊飞.张九龄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水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又见李育中.广东新语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9] (清)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 韶关市武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韶关市武江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

[11] (清)范端昂.粤中见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12] 沈扬.寻找乐昌[M].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5.

[13] 陈桥驿.水经注校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14] 大明一统志[M].台湾:台联国风出版社,1972.

[15] (唐)房玄龄.晋书·地理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7]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18] (明)顾炎武.肇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9] 中国地方志集成·广东府县志辑·道光英德县志(第十二册)[M].上海:上海书店,2002.

[20] (宋)祝穆.方舆胜览[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1]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 (宋)欧阳忞.舆地广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蔡平,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及岭南区域史地研究。(广东  湛江  524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