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溱水”考(一)
  •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平
阅读量:726

       溱水与资水、涟水、湘江水、漓水同处《水经注》卷三十八。以下依《注》语顺序依次考述。

“溱水出桂阳临武县南,绕城西北曲东流。”

熊会贞疏:“《汉志》,桂阳郡临武有秦水。《说文》,溱水出桂阳临武。段玉裁曰,溱读如秦。”[1](p3174)《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高帝置,莽曰南平,属荆州。县十一:郴;耒山,耒水所出,西南至湘南入湖。项羽所立义帝都此。莽曰宣风。临武;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汇,行七百里。莽曰大武。便,莽曰便屏;南平;耒阳;桂阳,汇水南至四会入郁(林),过郡二,行九百里;阳山,侯国;曲江;含洭;浈阳,莽曰基武;阴山,侯国。”[2](1594)

桂阳郡为汉高祖所置,属荆州刺史部。其地包括今湖南南部及广东北部的韶关、清远部分地区。临武为桂阳郡所属十一县之一,其地即今湖南临武县。汉临武县为溱水的发源地,此水源于今湘粤两省交界的九嶷山北麓,出源地后经临武蜿蜒向东,入今广东境内。《湖南古今地名辞典》:“北江上源武水源起于县西部,东流出境入宜章县。”[3](428)溱水(今武水)在湖南境内流经临武、宜章两县地。今临武以南有武水地名,临武以濒临武水而得名。此即《水经注》中的“溱水”。

 《汉书》所谓“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汇”,又当作何理解呢?

 其意为流经临武县的溱水向临武县治东南方向流去,至浈阳汇入其他河流(指古浈水)。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即溱水全长七百里,如果从临武算起,到哪里谓之为七百里呢?是至浈阳为终点吗?而浈阳作为一个地名又在何处呢?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荆州刺史部》中标“浈阳”在今滃江汇入北江的英德,按照《汉志》的说法,七百里溱水应是从临武之源至浈阳(今广东英德)。

 “溱水导源县西南,北流经县西,而北与武溪合。”

 熊会贞疏:“今日乐昌水,源出临武县西南华阴山。”这里同时出现了“溱水”和“武溪”,据《中国地图集》[4](155),今临武附近确有两条河流,两河流均位处临武县城南面,在临武以东汇合。但纸质地图尚无法显示临武附近更为真实的地貌,又据卫星地图,今有两条河流在今临武县城汇合,这两条河流在临武县城汇合以后称为武水,今县城东不远处有武水镇为证。按照《水经注》关于临武县与溱水、武溪之间位置关系的说法,古临武县城当位于今临武县城东南,临近古临武县城的是溱水,溱水北面的是武溪,今武溪上源有武源乡,正可证明这条河流便是武水正源。《湖南古今地名辞典》“临武县”条称:“西汉初置临武县。《水经注》谓县侧临武溪东,因名。治所在今县城东北9公里土地乡古城村。”《地名辞典》所谓古临武县治所的位置与《水经注》描述不符,误也。由此可见,溱水、武溪皆为今武水的上源,二者在古临武县城西北汇合以后,古沿用位居南者之名仍称溱水,今沿位居北者之名称武水。古溱水、今武水皆有其称名的依据。熊会贞认为古溱水今又称乐昌水,就是溱水(今武水),入广东经乐昌城向下,并具体指明溱水发源之山——华阴山。据《隋书·地理志》“桂阳郡”条,“临武,有华阴山”[5](p896),今地图未标注山名。

 “《山海经》曰:肆水出临武西南,而东南注于海。入番禺西。肆水盖溱水之别名也。”

 《水经注》所引《山海经》之说引出又一水名——“肆水”,从源头的位置看正合于溱水,因此《水经注》称《山海经》所说的“肆水”大概就是溱水的另外一个名称。《山海经》所说的“肆水”只明其头尾两端,而未言中途行经路线。这样看来,今北江,古之溱水便又有了一个《山海经》中的名称——“肆水”。

 “武溪水出临武县西北桐柏山,东南流右合溱水,乱流东南经临武县西,谓之武溪。县临侧溪东,因曰临武县,王莽更名大武也。”

 武溪水为武溪(武水)的上源,武溪水离开临武县西北桐柏山源头后,流向东南,与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的溱水汇合,其汇合点就是今临武县城。自源头至与溱水的交汇点,称作“武溪水”。 从“乱流东南经临武县西”来看,武溪水与溱水汇合以后是从古临武县城西北经过的,那么,二水汇合之后便称之为“武溪”了。这里有一“乱”字,或为衍文,或为其它字之误,但不影响整体意义的理解。从上下文义看,应是“又东南流经临武县西”,自二水汇合处至古临武县城一段就称为“武溪”了。武溪这一段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的,而古临武县城则在其东侧。然而,二水汇合之后的武溪较长一段是呈西南东北流向的,这对古临武县城的位置又产生了疑问。真实的情况是,二水与汇合点不可能距离古临武县城太远,所谓合流之后的武溪“乱流东南”,应是指武溪总体的流向。“临武”正是因武溪从县西流过而得名。

 “溪又东南流,左会黄岑溪水,水出郴县黄岑山,西南流右合武溪。”

  武溪继续流向东南,至今广东坪石又有黄岑溪水汇入。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岑溪水,宜章一县之水,南出韶之乐昌,以入于曲江。”既然黄岑溪水为宜章一县之水,其必指流经今宜章城的一条河流,该水确为宜章境内最大的一条河流。但该水至今广东坪石应汇入武溪,称“南出韶之乐昌,以入于曲江”,似乎是撇开作为主流的武溪,而以黄岑溪水为主体了。如果这里是以黄岑溪水为主体,确是一路向南经坪石至乐昌。那么,在杨守敬看来,黄岑溪水(汇合了武水之后的)至乐昌便又称为“曲江”了。黄岑溪水源出郴县之黄岑山,《水经注疏》引何孟春《郴阳志》曰:“黄岑山,或曰王禽山,又曰骑田岭,五岭之一也。”骑田岭呈东北西南走向,黄岑溪水源于骑田岭南麓,为今北江左上源武水(武溪)的主要支流之一。今湖南宜章县北黄岑溪水上游有黄岑水库。黄岑溪水总的流向呈西北东南走向,《水经注》称“西南流右合武溪”方向与实际不符,当是“东南流右合武溪”。

  “武水又南入重山,山名蓝豪,广圆五百里,悉曲江县界。崖壁峻阻,岩岭干天,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悬湍回注,崩浪震山,名之泷水。东至曲江县安聂邑东,屈西南流。”

  《水经注》的记述至此又回到武水上来。武水(武溪)自黄岑溪水汇合处的坪石始,便进入万重大山之中,此山名谓“蓝豪山”,熊会贞据《元和志》谓:“蓝豪山在乐昌县西北一百九十里,广五百里。唐乐昌旧本曲江县地。此其西北境也。山在今乐昌县西北。”自坪石至乐昌一段称泷水,水流方圆五百里的山区称泷中。“泷”,本指水流的湍急,唐贾岛《寄韩潮州愈》诗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齐文榜《校注》谓:“岛寄往潮州的书信要越过秦地的关塞和泷水方向可到达。自京师赴潮州须出蓝田关、武关,经南阳、江陵,由湘江上溯经韶州,越泷水方可到达。泷流,泷水,即今广东北江上流韶关市西北的武水,古名泷水。”[6](p450)泷水流经的一段又称“泷峡”。唐张九龄有《赴使泷峡》诗,熊飞注曰:“泷峡,指乐昌泷水峡谷。泷水,即武水,又名武溪,源出湖南临武县西,经宜章县流入广东乳源县西北,经乐昌至韶关入北江。”[7](p238)屈大均《广东新语·水语》称“昌乐泷”,正指自乐昌西北泷口至坪石一段。其曰:

 

    昌乐泷,在乐昌县西北六十里,自泷口以上至平石(坪),凡有六泷,乃郦生所称“崖壁峻阻,岩岭干空,交柯云蔚,霾天晦景。”谓之泷中者。泷中之山名监豪(《水经注》作“蓝豪”),两峡相抵触,欲崩欲陷,枫、楠、豫章诸大木撑之。天从石罅中出,仅寻丈许,随峡势以为大小,屈曲萦回百余里,至泷口,乃稍开豁。峡中一名武溪,其水源出桂阳王禽山,入临武,经鸬鹚石南流,合泸水、泠君之水,激为大泷。……岭南谓水之湍浚者曰泷,诸州皆有泷。英德有泷头水,罗定有泷喉,而以此六泷为大。[8](p142)

 

       屈大均称“武溪,其水源出桂阳王禽山,入临武”,误也。王禽山,即今骑田岭,源出骑田岭之水为上文提到的“黄岑溪水”,而黄岑溪水并不流经临武。韩愈诗“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韩愈《泷吏》)[9](p579)亦言泷水之险。泷水自泷中东南流,至曲江县(今韶关市)。安聂城,熊会贞谓“邑当在今曲江县西南,对东江口。”据《韶关市武江区志》,“武江区西河,晋朝谓安聂邑,是韶关历史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10](p56)今武江区有西河镇,为韶关市武江区的中心城区,其东面滨江为武江南路,正对面为武江与今浈江交汇处,故熊会贞谓“对东江口”,此言不虚。那么,熊会贞所谓“东江口”之“东江”便是指今之浈江了。泷水(武水、武溪)与浈江(东江)汇合后,便折向西南流。

        武水从黄岑溪水汇入武溪的坪石至乐昌城段,是沿线最为险要的一段水路,行舟极为不易,故秦汉以来南北往来本可以取泷水而下韶州,却另外开通了陆路交通线,即后世所说的湘粤古道。

       “泷水又南出峡,谓之泷口。西岸有任将军城,南海都尉任嚣所筑也。嚣死,尉佗自龙川始居之。东岸有任将军庙。”

  泷水冲出泷水峡谷处称为“泷口”,泷口东西两岸有南越国时期古城遗址。范端昂《粤中见闻》:“泷口有鹅公石,在水中,险若淫豫(滟滪),过此乃敢泊舟。泷口东岸有赵佗古城,佗昔自王,首筑此城以扼楚塞。泷水至县西北三十里,县西门曰西泷,其东曰东川,南曰武水。县南有龟峰横当水口,萦回倒流,作乐邑关键。”[11](p120)赵佗故城遗址在乐昌城西南约一公里的武江西岸。秦二世元年(前209),龙川令赵佗接任南海尉,而后称南越王。《乐昌县志》载:“赵佗为南海尉,值中原打乱,移檄南安横浦关(南雄梅关)、桂阳湟溪关(阳山县阳山关),绝新道筑城二:一在今仁化县北(城口)一百三十里,以壮横浦。一在今县治西南二里,以壮湟溪。”“秦二世三年,南海尉赵佗筑城河南水。”可以想见,当年“以扼楚塞”的赵佗城,在绝了秦开辟的梅关、阳山关新道之后,为行防御,必然驻扎了大量军队,岭南、岭北商贾的往返,也必然经此未绝的泷水水道。沈扬《寻找乐昌》谓:“中原文化通过泷口进入赵佗城,也势必通过赵佗城与岭南各地交流。赵佗城亦非纯粹军事上的关隘,它还包含着交通要地和贸易市镇,其市井规模亦非一般的屯兵营盘可比。”[12](p160)任嚣城(赵佗城)据险以扼泷口,这里既可以阻隔来自于泷水的南下船只,也可以阻断来自于郴州、宜章方向的陆路交通,进可以北上越岭以图北进,退可以据险以自保。无论是经九死一生闯过九泷十八滩的船只,还是通过乐宜古道南下者,必取径乐昌,凭借舟船下韶州,奔番禺(广州)。因此,秦汉以来乐昌就在湘粤通道上据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

        “泷水又南合泠水,泠水东出泠君山,山,群峰之孤秀也。晋太元十八年,崩十余丈。于是悬涧瀑挂,倾流注壑,颓波所入,灌于泷水。”

  《水经注》乐昌城以下仍称“泷水”。泷水过乐昌城,于泷水之东又有泠水汇入。熊会贞曰:“泠君山,《舆地纪胜》谓之灵君山,云在乐昌县东北四十五里,山下有灵君神,因名。灵溪水出灵君岭下,即出今乐昌东北之白云洞水也。”泠溪水于今乐昌市长来镇注入泷水(武水),其源于乐昌以北的白云洞,向东南流,至廊田镇折向西南汇入泷水。熊会贞谓“今白云洞水西南流至乐昌县东南,入乐昌水。”意谓白云洞水为乐昌水支流,最终汇入泷水时已称为乐昌水了。

  “泷水又左合林水,林水出县东北洹山。王歆之《始兴记》曰:林水源里有石室,室前磐石上,行罗十瓮,中悉是饼银。采伐遇之,不得取,取必迷闷。晋太元初,民封驱之家仆,密窃三饼,归发看,有大蛇螫之而死。《湘州记》曰:其夜,驱之梦神语曰:君奴不谨,盗银三饼,即日显戮,以银相偿。觉视则奴死银在矣。林水自源西注于泷水。”

 陈桥驿《水经注校证》作“泷水又右合林水”[13](p673)。熊会贞曰:“泷水东南流,据下文林水西注泷水,则林水在泷水之左,当作左合,今订。”熊会贞之意谓林水与之前的灵溪水同在泷水之左侧,即都在泷水之东汇入泷水。“林水出县东北洹山”之“县”,指哪个县呢?其必指乐昌县与曲江县之一。《水经注》前文曾说泷水流经地区“悉曲江县界”,乐昌为今县名,故这里的“县”当为曲江县。《水经注》:“《一统志》又以林水所出为林源山,在今曲江县北七十里。”则证明林水必是在今乐昌至韶关之间的武水之东侧汇入武水,但不明其具体位置。“林书自源西注于泷水”之说,也证明林水确在泷水之左,熊会贞是也。

 “又与云水合,水出县北汤泉。泉源沸涌,浩气云浮,以腥物投之,俄顷即熟。其中时有细赤鱼游之,不为灼也。西北合泷水。”

  熊会贞疏:“《类聚》九十六引王韶之《始兴记》曰,云水源有汤泉。在今曲江县北。《幽明录》载此汤泉云,每至霜雪,见其上蒸气高数十丈,生物投之,须臾便熟。乃此作熟之确证。”然“汤泉”今在何处,其名谓谁,均无从知晓。今韶关、乐昌、始兴、仁化一带是否有这一奇泉呢?尚须实地考察才是。“西北合泷水”意谓云水在曲江县的西北注入泷水,亦在自乐昌至今韶关之间的武水一段。熊会贞谓:“云水入泷,在林水之后,则云水在林水南,派流各别,或并二水为一者。”

 “又有藉水,上承沧海水,有岛屿焉。其水吐纳众流,西北注于泷水。”

  郦氏注《水经》,介绍各水应是有顺序之别的,在注“溱水”时是由上源起依次向下排开众支流的。故上承沧海水之藉水又应在云水之南,于曲江县以北自东北向西南注入泷水。然泷水乐昌——韶关一段西侧亦有多条支流汇入,按照《水经注》所述众水与曲江县的位置关系看,各水似均在泷水东侧注入泷水。由于很难确知沧海水、藉水的位置,故对于二水究竟在泷水左侧还是右侧注入泷水,则无法判断。称“西北注于泷水”,藉水如在泷水之西侧也是相符合的。但无论从左侧抑或右侧注入泷水,藉水注入泷水处依然在今乐昌至韶关之间一段。

  “泷水又南历灵鹫山,山本名虎群山,亦曰虎市山,以虎多暴故也。晋义熙中,沙门释僧律,葺宇岩阿,猛虎远迹,盖律仁感所致,因改曰灵鹫山。”

  泷水在乐昌至韶关段又经灵鹫山,此灵鹫山在哪里,也无从可知。熊会贞曰:“《元和志》,灵鹫山在曲江县北六里。唐曲江即今县治,或谓在韶州府东五里,则是东江(会贞谓东江为今之浈江)所经,非泷水所经矣,与《注》不合。”灵鹫山(虎群山)历史上曾一度为岭南名山,这里曾有岭南佛寺之最。熊会贞疏引《始兴记》云:“灵鹫山台殿宏丽,面象巧妙,岭南佛寺,此为最也。”这样一座著名的山寺,如何湮没的?又如何连其确切的位置也不清楚?《始兴记》为南朝刘宋王韶之所撰,即在王韶之所处的刘宋时代灵鹫山佛寺还是殿宇宏丽,规模之大岭南第一。而今岭南第一佛寺首推曲江南华寺。曲江南华寺建于唐代,南华寺位于今韶关曲江区与沙溪镇之间,已经是武水与浈江汇合之后的位置了,这就是说,在唐有南华寺之前,岭南曲江曾有一座名寺——灵鹫山寺,但这座“岭南为最”的山寺毁于何时,为何后世史料极少记载,甚至不详其具体位置所处?熊会贞所谓灵鹫山当位处今韶关东北之浈江左右,而非泷水流经之处,实无足够证据。

 “泷水又南经曲江县东,云县昔号曲红,曲红,山名也,东连冈是矣。泷中有碑文曰:自瀑亭至乎曲红。按《地理志》曲江,旧县也。王莽以为除虏。始兴郡治。魏元帝咸熙二年,孙皓分桂阳南部立。县东傍泷溪,号曰北泷水,水左即东溪口也。”

 此处“泷水”依旧是前之所述武溪(武水)。所谓“南经曲江县东”,此曲江县指三国吴孙皓所立旧县,与郦道元注《水经》时的北魏时期的曲江县位置不同,旧县在左,新县在右。无论是东吴孙皓所置曲江县,还是北魏时曲江县,其位置均指今韶关市武江区一带,而并非今之韶关市地跨武江与浈江两江交汇之处。故云泷水向南经过曲江县东侧。故曲江县城东侧依傍之泷溪,正是泷水,《水经注》称为“北泷水”,泷水左侧就是“东溪口”。所谓“东溪口”,即东江口,就是今之浈江口。由此看来,六朝时期泷水与东江(今浈江)交汇处,正是今韶关市区位置,今韶关武江区正是古曲江县治所在地。

 武水至曲江县(今韶关市区)以下,不再称武水之名。此水总称武水,但每一段又各有其名,如溱水、泷水等。泷水本指自坪石至乐昌西北泷口一段最险的河段,但《水经注》在行文时又时常将泷水之称向下延伸至曲江与浈水汇合。溱水也是从源头直到入海的名称。史料中对武水的记述几无异说,其行经路线及名称非常明确。《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九《韶州府》“武水”条:“武水,在府城东(此谓明清以前,府城在今韶关市武江区一带,非今城跨三江交汇之处),源出郴州临武冈,经宜章县南流入乐昌县,又南流至此。合浈水为曲江。古名虎溪,唐改今名。岩崖峻阻,湍泷危急,又名泷水。”[14](p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