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流寓岭南诗人考略(一)
  •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 平
阅读量:920

 从中国历代史部文献看,“流寓”一词多见于正史及方志之人物传记叙述中。归于“流寓”者,明代之前旧志,举凡迁谪者并载;明以后所载皆为各代被贬放的贤士。正如《万历雷州府志》卷十六《流寓志》所称“旧志迁谪,一类并载,忠邪无别。查《肇、惠志》,独传贤者,余仿之作《流寓志》。”[1]《道光遂溪县志·流寓志》亦谓“至谪当其罪者,不在此例,惟贤哲则书之。”[2]明清之际,地域文学总集编纂中也出现了“流寓”一门。清人郑杰等所辑录的《闽诗录》戊集卷六《流寓》编入元淮、黄文德、王翰三人之入闽诗作,三人名下小传分别署谓“徙于邵武”、“侨居闽之邵武”、“晚寓永福”[3],并非贬徙于闽者,而是从闽人视角看,他们为外籍入闽者。清人汪森纂辑《粤西通载》时,更将历代出于不同原因寓于广西并书写广西的文人诗文一并纳入。其《粤西通载发凡》云:“或侨居其地,或经行其间,或为参佐,或则贬谪。登高而赋,遇景而题,甚且有搜奇剔隐以表章之,故当与粤西山水并垂不朽。”[4]近二十多年来,“流寓”文士广泛出现于地方文学史的书写中,成为区域文学研究的重要构成。张福三《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专列《寓滇诗人》一节,将“明代因戍边、屯垦、为官、经商、开矿、贬谪、游览、探亲原因从内地到云南的数十万人中,不少文化层次较高,喜好诗文,留下了大量作品”[5]的人士作为考察对象,大大拓展了流寓的内涵所指。由此看来,“流寓”被引入区域史或区域文学史书写中,更体现为本土相对于异域的地域性观照。

  广东地方文学总集编纂以清人温汝能纂辑的《粤东诗海》为较早,不收流寓士人及诗作。《全粤诗》之《凡例》称“本书所谓粤人,指原籍粤地,或生平主要活动于粤而落籍于斯者。粤女外嫁他省、外省女子入嫁粤人或祖籍外省而生于粤者,亦从宽收录。”[6]《全粤诗》收录粤人诗的地域基本沿袭《粤东诗海》之阈限。吕永光于《粤东诗海·前言》中指明了“粤东”的范围:“粤东,或称东粤,以其地处古百粤之东,故有此称。含今广东省、海南省及广西钦州地区。又有南越、岭南、岭外、岭表、岭峤、岭海、广东诸称,或简称粤。”[7]在这一范围内,《全粤诗》卷二收录南北朝粤之诗人王叔之、清远道士、刘删三人。本文题中之“岭南”是越出这一范围的,是指古代历史地理中的“岭南”,更确切地说,是指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时期的岭南。隋结束南北朝分治局面,于岭南政区未作大的调整,基本沿袭南朝岭南政区格局。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隋岭南诸郡”[8]有:义安郡(今梅州、潮汕地区)、龙川郡(今河源、海丰、陆丰地区)、南海郡(今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佛山、江门、珠海、深圳、东莞、清远、韶关等地区)、熙平郡(今连县、阳山等地)、信安郡(今肇庆、云浮等地区)、苍梧郡(今封开、郁南等地)、永熙郡(今罗定、信宜等地)、高凉郡(今阳江、阳春、高州、茂名、恩平等地)、永平郡(今广西梧州、藤县、容县等地)、始安郡(今广西桂林、柳州等地)、郁林郡(今广西河池以南,南宁以北,凭祥、百色以东,桂平、玉林以西地区)、合浦郡(今广西玉林以南,北海、合浦以东和整个雷州半岛地区)、宁越郡(今以广西钦州为中心的地区)、交趾郡(今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九真郡(今越南中部地区)、日南郡(今越南中部地区)、珠崖郡(今海南岛的东北部)、儋耳郡(今海南岛的西部)、临振郡(今海南岛的南部),总十九郡。

 《隋书·地理志》载岭南诸郡有:南海郡、龙川郡、义安郡、高凉郡、信安郡、永熙郡、苍梧郡、始安郡、永平郡、郁林郡、合浦郡、珠崖郡、宁越郡、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比景郡、海阴郡、林邑郡,总十九郡。[9]谭其骧《地图集》与《隋书·地理志》所载有出入,主要区别在海南岛诸郡的分置和今越南地区的郡置,而岭南的主体广东和广西地区是一致的。这一范围大致是《通典·州郡十四》所述岭南历代沿革之区域:

    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为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亦谓之南越,古谓之雕题,非《禹贡》九州之域,又非《周礼·职方》之限。在天文,牵牛、婺女则越分野,兼得楚之交。秦始皇略定扬越,谪戍五方,南守五岭。后遣任嚣攻取陆梁之地,遂平南越,置郡,此为南海、桂林、象,置南海尉以典之,所谓东南一尉者也。秦末,赵佗遂王其地,汉因封之。佗后数代,其相吕嘉反;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讨平之。分秦南海、桂林、象郡,置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趾,并旧九郡是。元封初,又遣军自合浦、徐闻入南海,至大洲,方千里,略得之。置儋耳、珠崖二郡。至元帝时,以其数反,罢弃之。后兼置交趾刺史,领七郡。其余土宇,自汉以后,历代开拓。后汉建武中,交趾女子徵侧、妹徵贰反,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俚皆应之,自立为交趾帝。使马援平定交部,始调立城郭,置井邑。至献帝,乃立为交州。其边州,诏使持节给鼓吹,以重威镇,加九锡六佾之舞。汉末,其地并属吴,仍分为广州。领郡三,理番禺。后蜀以建宁太守遥领交州。晋平蜀,亦然。及平吴,仍旧交、广二州。宋分为广州(领郡十七,理番禺)、交州(领郡五,理龙编)、越州(领郡三,理临彰,今合浦郡)。齐并因之。梁陈以来,废置混杂,不能悉举。大唐分为十五部,此为岭南道。所领郡尽得古南越之地,并如其目,不复重出也。[10]

       南朝刘宋时将岭南分为广州、交州、越州,南齐因之。实际上,宋、齐时期的广、交、越三州与隋唐时期的岭南政区范围并不对等,尚须加上《南齐书·州郡志》中“湘州”之始兴郡、临贺郡、始安郡、齐熙郡。[11]这才是篇题中所指称的“岭南”流寓士人的分布区域。



[1] 欧阳保修,徐应乾纂《万历雷州府志》,明万历四十二年乙卯刊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

[2] 喻炳荣、赵钧谟纂《道光遂溪县志》,清道光二十九年修,清光绪十二一年重刊本。

[3] 郑杰等辑录《全闽诗录》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11页。

[4] 汪森辑,桂苑书林编辑委员会《粤西诗载校注》第一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5] 张福三主编《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6页。

[6] 陈永正主编:《全粤诗》第一卷《凡例》,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7] 温汝能纂辑,吕永光整理《粤东诗海·前言》,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8]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

[9] 魏征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81886页。

[10] 杜佑撰《通典》,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905页。

[11] 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2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