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流寓岭南诗人考略(二)
  •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 平
阅读量:923

对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流寓岭南的诗人,据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钟嵘《诗品》所品诗人名录,其于岭南的分布地名涉及“岭南”、“广州”、“交州”、“越州”、“交趾”、“南海”、“曾城”、“始兴”、“封溪”等。

诸史中所载诗人流寓地的“岭南”,是一个泛指,大都可以落实为一个具体的地点。南朝时期被泛指为流寓岭南的诗人可确定者只谢超宗一人。《南齐书·谢超宗传》:“谢超宗,陈郡阳夏人也。祖灵运,宋临川内史。父凤,元嘉中坐灵运事,同徙岭南。超宗元嘉末得还。”[1]谢超宗是与其父谢凤、其祖谢灵运同徙岭南的,其目的地是广州。南齐时期的广州领南海郡、东官郡、义安郡、新宁郡、苍梧郡、高凉郡、永平郡、晋康郡、新会郡、广熙郡、宋康郡、宋隆郡、海昌郡、绥建郡、乐昌郡、郁林郡、桂林郡、宁浦郡、晋兴郡、齐乐郡、齐康郡、齐建郡、齐熙郡。谢超宗祖孙三代同徙之广州,是指其坐镇之南海郡治番禺,还是其它属郡呢?按照《宋书》进行历史叙述的惯例,如流寓岭南之人所赴流寓之地为州名则不为州治,为郡名则未必为郡治,如流寓一州、一郡之内的下级领属政区,则会在上级政区名称之后加上其名。正如刘宋诗人何长瑜流寓岭南,《宋书》称其“义庆大怒,白太祖除为广州所统曾城令。”[2]故谢超宗之流寓地亦当是广州,且当为广州之州治番禺。南朝时期的广州还主要是俚獠丛居之地,北来汉人民户尚少,皇族成员少有为任者,为偏安小朝廷惩治官宦、文士最为僻远之地。《南齐书·州郡志》曰:

    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民户不多,而俚獠猥杂,皆栖居山险,不肯宾服。西南二江,川源深远,别置都护,专征讨之。捲卧之资,富兼十世。尉佗余基,亦有霸迹。江左以其辽远,蕃戚未有居者,唯宋随王诞为刺史。[3]

       南朝流寓岭南诗人中,以流寓广州者为最多。除了谢灵运祖孙二人外,尚有:南齐诗人王思远:永明年间“出为使持节、都督广交越三州诸军事、宁朔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4]南齐诗人刘祥:“乃徙广州。祥至广州,不得意,终日纵酒,少时病卒,年三十九。”[5]萧梁诗人范云:“迁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至任,遣使祭孝子南海罗威、唐颂,苍梧丁密、顿琦等墓。”[6]萧梁诗人柳恽:“(天监)八年,除持节、都督广交桂越四州诸军事、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7]萧梁诗人范缜:“缜在齐时,与亮同台为郎,旧相友爱。至是亮摈弃在家,缜自以首迎武帝,志在权轴,而所怀未满,亦怏怏,故私相亲结,以矫于时。竟坐亮徙广州。在南累年,追为中书郎,国子博士,卒。”[8]萧梁诗人庾丹:“记室庾丹以忠谏见害,帝闻之,使于岭表以功自效。……为建康正,坐事流广州。”[9]陈诗人阴铿:阴铿是否到过广州,诸史无载。赵以武《阴铿与近体诗》据《隋书·经籍志》所录阴铿文集题中“陈镇南府司马”之语,考其曾“南投萧勃”:

    梁季政局不堪之时,度岭南投萧勃的士吏颇不少。阴铿极有可能于后梁萧詧称帝后不久,即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初春,离开南平作唐,渡过洞庭湖,南下至始兴,找到了萧勃。他先在始兴,后随萧勃至广州,在萧勃府中有无职事,没有确切的记载,无法测指。[10]

       陈诗人徐伯阳:“大同中,出为候官令,甚得民和。侯景之乱,伯阳浮海南至广州,依于萧勃。勃平还朝,仍将家属之吴郡。”[11]陈诗人岑之敬:“承圣二年,除晋安王宣惠府中记室参军。时萧勃据岭表,敕之敬宣旨慰喻。会魏克江陵,仍留广州。陈太建出还朝,授东宫义省学士。”[12]陈诗人江总:“总第九舅萧勃先据广州,总又自会稽往依焉。梁元帝平侯景,征总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给总行装。会江陵陷,遂不行,总自此流寓岭南积岁。天嘉四年,以中书侍郎征还朝,直侍中省。”[13]另有梁诗人王僧孺流寓南海郡:“天监初,除临川王后军记室参军,待诏文德省。寻出为南海太守。”[14]南海郡为广州所领,治番禺。又前述刘宋诗人何长瑜除广州所属曾城令,“曾城”为南海郡所领之县,只是《宋书·谢灵运传》所作之“曾城”与《南齐书·州郡志》南海郡所领之“增城”名称出现异文而已,实际上是同一地名。由此可见,刘宋诗人何长瑜、萧梁诗人王僧孺,亦为南朝流寓广州的诗人。

        南朝流寓岭南诗人中,又有刘宋时期的王叔之。王叔之之名,诸史未载录。其生平事迹见载于明黄佐《广东通志》卷十九《流寓》:

    王叔之,琅邪临沂人。王镇之为广州刺史,吏治政誉著于南土。晋宋之际,王室多艰,叔之与兄伯之共将家口逾岭相依。及至广州,爱罗浮丘壑之胜,尝登山赋咏,筑室于凤凰洞之南,携子弟读书其中,自称处士,示无宦情。庭植兰菊,作铭曰:“兰既春敷,菊又秋荣,芳薰百草,色艳群英。孰是芳质,在幽愈馨,朝斯夕斯,愿言永贞。其志尚类此,世遂传王生得仙,至今王子洞犹存。所著集十卷,《庄子义疏》二卷。[15]

        王叔之今存诗二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该诗,题名曰《游罗浮山诗》、《拟古诗》[16]。张友仁《民国博罗县志》卷二《地理四·山分纪》“飞云峰”条下引《游罗浮山诗》,其题曰《飞云峰诗》。[17]吕永光主编《全粤诗》第一卷将王叔之列为粤籍诗人,收录其诗五首,除《游罗浮山诗》、《拟古诗》外,复增补《舟赞》、《兰菊铭》、《甘橘赞》三首。[18]王叔之长期隐逸于罗浮山,罗浮山位处今广东省中部偏东,跨博罗、增城、龙门、河源、和平、龙川等县,东北——西南走向,唐为博罗县所属。《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岭南道一》:“罗浮山,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19]罗浮山所在之博罗县,隶隋唐时之循州,“循州,本秦南海郡地,汉平南越,复置南海郡,今州即汉南海郡之博罗县也。梁置梁化郡,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循州,取循江为名也。”[20]《南齐书·州郡志》“南海郡”下有罗浮山所在之“博罗县”,可知王叔之所寓之罗浮山亦为广州之地。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流寓岭南广州之诗人,有谢灵运、谢超宗、王思远、刘祥、范云、柳恽、庾丹、范缜、阴铿、徐伯阳、岑之敬、江总、何长瑜、王僧孺、王叔之,凡一十五人,谓“流寓岭南诗人之广州分布”。

 南朝流寓岭南诗人中,以广州为流寓地者为最多,其次为交州。《南齐书·州郡志》:“交州,镇交趾,在海涨岛中。扬雄箴曰:‘交州荒遰,水与天际。’外接南夷,宝货所出,山海珍怪,莫与为比。民恃险远,数好反叛。”[21]交州之地大致相当于今越南中北部,其僻远更甚于广州。流寓此地者有刘宋诗人徐爰:

泰始三年,诏曰:“……乃合投畀豺虎,以清王猷,但朽脺将尽,不足穷法,可赦原罪,徙付交州。”爰既行,又诏曰:“徐爰前后衅迹,理无可申,废弃海垂,实允国宪。但早蒙朕识,曲矜愚朽,既经大宥,思沾殊渥。可特除广州统内郡。”有司奏以为宋隆太守。除命既下,爰已至交州,值刺史张牧病卒,土人李长仁为乱,悉诛北来流寓,无所免者。长仁素闻爰名,以智计诳诱,故得无患。久之听还,仍除南康郡丞。太宗崩,还京都。[22]

        在《宋书》中徐爰被列于《恩倖传》,传中未述及其文学之事,因留下两首诗《华林北涧诗》、《咏牛女诗》,姑系之。南齐诗人流寓交州者为张融,《南齐书·张融传》:“出为封溪令。”[23] “封溪”为交州所领武平郡属县。梁代诗人未有流寓交州者,陈代为蔡凝“寻免官,迁交趾”[24],阮卓“及平欧阳纥,交趾夷獠往往聚为寇抄,卓奉使招慰”[25]。“交趾”为交州之属郡。南朝流寓岭南交州的诗人即为以上所列徐爰、张融、蔡凝、阮卓四人。

传统岭南区域中又有一越州,今有据可查流寓此地者惟谢超宗一人。《梁书·谢几卿传》:“几卿幼清辩,当世号曰神童。后超宗坐事徙越州,路出新亭渚,几卿不忍辞诀,遂投赴江流,左右驰救,得不沉溺。”[26]宋齐时越州地相当于今雷州半岛及广西东南部一带。《南齐书·州郡志》:

    越州,镇临漳郡,本合浦北界也。夷獠丛居,隐伏岩障,寇盗不宾,略无编户。宋泰始中,西江都护陈伯绍猎北地,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为越州。七年,始置百梁、陇苏、永宁、安昌、富昌、南流六郡,割广、交朱䳒三郡属。元徽二年,以伯绍为刺史,始立州镇,穿山为城门,威服俚獠。土有瘴气杀人。汉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辄避处高,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刺史常事戎马,唯以贬伐为务。[27]

在上述岭南广、交、越三州以外,南朝流寓岭南诗人另外一个较为集中的流寓地是始兴。“始兴”,为宋、齐时期湘州所领。《南齐书·州郡志》:“湘州,镇长沙郡。湘川之奥,民丰土闲。晋永嘉元年,分荆州置,苟眺为刺史。此后三省,辄复置。元嘉十六年置,至今为旧镇。南通岭表,唇齿荆区。领郡:长沙郡、桂阳郡、零陵郡、衡阳郡、营阳郡、湘东郡、邵陵郡、始兴郡、临贺郡、始安郡、齐熙郡。”[28]其中始兴、临贺、始安、齐熙四郡均为岭南之域。《宋书·州郡三》:“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泰豫元年,改始兴曰广兴。”[29]又《通典·州郡十四》:“吴分置始兴郡,晋因之。宋改为广兴郡。齐又为始兴郡。”[30]宋、齐两代始兴的政区范围大体是一致的,从《中国历史地图集》宋齐两代全图看,大致为今广东境内的北江流域。胡阿祥、孔祥军《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亦谓“萧齐之始兴郡即承刘宋之广兴郡而来,并改为旧称。”[31]南朝时期流寓始兴的诗人有萧梁的范云、萧子范,陈代的阴铿、江总。《梁书·范云传》:“出为零陵内史,在任洁己,省烦苛,去游费,百姓安之。明帝召还都,及至,拜散骑侍郎。复出为始兴内史。”[32]又《梁书·萧子范传》:“出为戎昭将军、始兴内史。还除太中大夫,迁秘书监。”[33]《梁书》无“州郡志”,由梁代流寓诗人范云、萧子范之任始兴内史看,梁代仍有始兴建置。据胡阿祥所考,梁始兴郡属东衡州,治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武水西岸)。[34]阴铿之流寓始兴,文献所载并不明确,《陈书·文学传》只说“天嘉中,为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35],未必就能说明阴铿曾流寓至此。然阴铿既然曾南下岭南投奔萧勃,随萧勃辗转始兴、广州之间是可能的,况且尚有《游始兴道馆诗》可证。赵以武《阴铿年谱初稿》以为阴铿“梁敬帝绍泰元年(555),45岁或46岁,抵始兴,投奔广州刺史萧勃,职事不清,有诗《游始兴道馆》。”[36]既然可据《隋书·经籍志四》“陈镇南司马阴铿集一卷”[37]之说的大致推断阴铿曾流寓岭南投奔萧勃,而陈代诗人傅縡之情性亦相类似,亦可能是当时流寓岭南诗人的一员。《陈书·傅縡传》:“寻以本官兼通直散骑侍郎使齐,还除散骑侍郎、镇南始兴王谘议参军,兼东宫管记。”[38]诸史所载,陈代诗人中往岭南依萧勃者,最可靠者为江总。《陈书·江总传》载:“总第九舅萧勃先据广州,总又自会稽往依焉。梁元帝平侯景,征总为明威将军、始兴内史,以郡秩米八百斛给总行装。会江陵陷,遂不行,总自此流寓岭南积岁。”[39]梁陈时期岭南的政区格局已与宋齐时期大为不同,此时广州辖境已较前大为缩小,江总之流寓岭南,当是寓居过东衡州所属之始兴郡和广州所属之南海郡的。这样看来,南朝仅梁陈二代有流寓岭南的诗人,有范云、萧子范、阴铿、傅縡、江总五人,且大都有过广州和东衡州的流寓经历。



[1] 《南齐书》卷三十六《谢超宗传》,第635页。

[2] 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页。

[3] 《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第262页。

[4] 《南齐书》卷四十三《王思远传》,第765页。

[5] 《南齐书》卷三十六《刘祥传》,第643页。

[6] 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418页。

[7] 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322页。

[8] 《南史》卷五十七《范缜传》,第1422页。

[9] 《南史》卷五十一《梁宗室传上》,第1271页。

[10] 赵以武《阴铿与近体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1] 姚思廉撰《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68页。

[12] 《南史》卷七十二《文学·岑之敬传》,第1788页。

[13] 《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第345页。

[14] 《梁书》卷三十三《王僧孺传》,第470页。

[15] 黄佐纂《广东通志》卷十九,日本阳明文库藏本。

[16]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29页。

[17] 张友仁纂《民国博罗县志》,广东省博罗县志办公司、广东省文史研究馆1988年版,第70页。

[18] 吕永光主编《全粤诗》第一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3032页。

[19]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3页。

[20] 《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四《岭南道一》,第892页。

[21] 《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第266页。

[22] 《宋书》卷五十四《恩倖传》,第2311页。

[23] 《南齐书》卷四十一《张融传》,第721页。

[24] 《陈书》卷三十四《文学·蔡凝传》,第470页。

[25] 《陈书》卷三十四《文学·阮卓传》,第472页。

[26] 《梁书》卷五十《文学·谢几卿传》,第708页。

[27] 《南齐书》卷十四《州郡志》,第267页。

[28] 《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第287页。

[29] 《宋书》卷三十七《州郡三》,第1133页。

[30] 《通典》卷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第五册,第4914页。

[31] 胡阿祥、孔祥军、徐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3页。

[32] 《梁书》卷十三《范云传》,第230页。

[33] 《梁书》卷三十五《萧子范传》,第510页。

[34]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三国两晋南朝卷》,第1269页。

[35] 《陈书》卷三十四《文学传》,第472页。

[36] 赵以武著《阴铿与近体诗》,第82页。

[37] 魏征,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0年版,第1080页。

[38] 《陈书》卷三十《傅縡传》,第405页。

[39] 《陈书》卷二十七《江总传》,第3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