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22
- 本站
- 作者:本站
一,李煜其人
李煜就是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他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亡国之君。
李煜之所以非常有名,主要不在于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主要在于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亡国之君。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83个亡国之君。在所有的亡国之君当中,李煜的才华是首屈一指的。
1,词中的皇帝
李煜在绘画、书法、音乐、文学、佛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是在词的创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近代词学大师况周颐讲:
后主词无上上乘,一字一珠,勿庸选择。
——况周颐《历代词人考略》
“上乘”是一个佛教用语,在这里是指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上品”。况周颐说李后主的词是“无上上乘”,就是说在词史上,再也没有比他的词更好的词了;他说李后主的词“一字一珠,勿庸选择”,是说李后主的词在艺术上是无可挑剔的。
可能会有朋友认为,况周颐的话是不是有些说过头了?其实在词学界,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现代词学大师王国维、唐圭璋等,都是这个观点。例如唐圭璋先生就这样讲:
在词一方面,第一就要推到李后主了。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
李后主的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真实,自然,体现了词人的真性情,不假雕饰,如同天籁。李后主可以说是“词中的后主”,“词中的皇帝”。
2,年轻的时候不过问政治
李煜虽然生长在帝王之家,但是年轻的时候,从不过问政治。宋人陈彭年讲:
后主幼而好古,为文有汉魏之风。母兄冀为太子,性严忌,后主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
——[宋]陈彭年《江南别录》
李煜从小就喜欢读古书,他自己的文章也有汉魏古风。他的兴趣,他的快乐,全都在古代的典籍当中,从来不过问政治。
陈彭年在南唐生活了16年,曾经被李煜召进宫里,和李煜的第二个儿子仲宣一块读书,他的这个记载是可信的。
3,不过问政治是为了避嫌
李煜为什么不过问政治?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说起来有些出人意料,这居然跟他的长相有关。据史书记载,李煜的长相有这样几个特点:
广颡,隆准,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
脑门子很开阔,鼻梁很高,脸颊很丰满,牙齿重叠,而且有一只眼睛有两颗瞳仁。这种长相,就是古人所说的帝王之相。
据史书记载,刘邦就是隆准,周武王就是骈齿,舜帝和项羽就是重瞳。而李煜的祖父,南唐开国皇帝李口,就是“广颡隆准”。
李煜有10兄弟,他是老六,前面还有五个哥哥。按照“立长不立幼”的惯例,他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不可能做皇帝的。对于这一点,他自己是很清楚的,所以不做“非分之想”。但是由于生成这么一副帝王之相,反倒受到自己的亲哥哥、太子弘冀的猜忌。《十国春秋》记载:
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文献太子恶其有奇表,从嘉避祸,惟覃思经籍。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南唐·后主本纪》
文献太子就是他的长兄弘冀。从嘉,就是李煜最初的名字。覃思经籍,就是深入思考古代的典籍。
人生什么都可以选择,就是父母不能选择,长相不能选择。李煜有什么办法呢?我想他的内心,一定是很纠结的。
为了避免太子的猜忌和迫害,李煜只有远离政治,专心读书,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寄托在音乐、绘画、书法、诗词和佛经上面。
为了向太子,也向所有的人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他先后为自己取了几个雅号:
钟峰白莲居士
钟峰隐居
钟峰隐者
“钟峰”,就是南京的钟山;“居士”,就是在家里修行的人;“白莲居士”,就是像白莲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居士。常言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李煜隐于钟山下的皇宫,可以说是一个大隐士。他的这些雅号,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他的一种处世态度,这就是:远离政治,与世无争。
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环境造成的。李煜的危险处境,使得他选择一种远离政治、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久而久之,这种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就养成了一种单纯的性格,养成了一种真性情。
4,阴差阳错做了南唐国主
常言道:“天道不测,造化弄人。”李煜的一生就应验了这句话。出乎他的意料,也出乎当时所有人的意料,就在他23岁的时候,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这一年的九月,太子弘冀因病去世。而在太子去世之前,李煜的其他四个哥哥早已先后去世。那么按照惯例,就只能是由他来接班了。
25岁的那一年,李煜被正式立为太子。做太子不到五个月,他父亲(中主李璟)去世,李煜继位做了皇帝,也就是南唐后主。
虽然由于命运的安排,李煜无意间做了南唐国主,但是,就他的个人条件以及当时的形势来看,他是否合适做这个国主呢?
事实证明,他做这个国主,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一,长期深居简出,不问政治,一旦做官就做很大的官,实际上并不了解情况,既不了解民间的疾苦,也不了解官场的复杂。
第二,长期与书本打交道,与音乐、绘画、书法、诗词、佛经打交道,与古人打交道,很少与现实中的人打交道,性格单纯,性情率真,缺乏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和经验。
第三,北宋早已虎视眈眈,南唐的国事风雨飘摇。早在李煜即位之前的六年,也就是公元955年,后周就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且开始攻打南唐了。李煜即位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61年,宋朝已经建立一年多了。李煜亡国(975)之前,北宋已经平定了南方的南平(963)、后蜀(965)、南汉(971)等三个小国,平定南唐是迟早的事。李煜应对不了这种外部局势。
第四,面对严峻的外部形势,南唐小朝廷内部又意见不一,党同伐异,长期争论不休。李煜也应对不了这种内部局势。
5,被“小长老”忽悠
在这种复杂的内外情形之下,李煜由于缺乏经验,性格单纯,所以常常被人忽悠。小的不说,只说一件大事。
据陆游《南唐书》等史书记载,北宋平定南平(今湖北荆州、荆门一带)、后蜀(今四川)之后,就着手准备对南唐用兵。在正式用兵之前,他们要弄清南唐的底细,就决定派间谍过江来侦察。派什么人来呢?他们得知李煜笃信佛教,于是就投其所好,物色一个小和尚过江,到了金陵(南京),自称“小长老”。此人用了大量的珍宝,贿赂南唐的关键人物,于是得以进宫。进宫之后,就大讲特讲天宫地狱因果报应之事。李煜对他大加推崇,以为是“一佛出世”,对他深信不疑。
取得李煜的信任之后,这小长老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鼓动李煜大建佛塔,大造佛像。又在牛头山建了一座大寺庙,房子一千多间,僧徒一千多人。以此来耗费南唐的财力。后来宋军过江,这个寺庙就成为他们的军营;二是摸清了南唐的底细,包括军事部署。
宋军围城的时候,李煜求助于小长老。小长老说:“宋军虽强,岂能挡我佛力?”他登上城楼,用手一挥,宋军就向后退了一点。这都是事先约定好了的。李煜崇拜得五体投地。一方面重赏小长老,一方面号召全体军民,口念救苦救难的菩萨,“声如江涛”。等到宋军打破金陵城,再召小长老时,小长老装病不出。直到这个时候,李煜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间谍。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
6,“以眼泪洗面”
公元975年(宋太祖开宝八年)的农历11月17日深夜,宋军攻破金陵城,李煜投降,南唐亡国。第二年正月,李煜一行45人被押解到北宋的首都开封,做了阶下囚。
李煜在开封所受到的侮辱是多方面,除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在政治上所受到的侮辱,还有作为一个男人、一个丈夫在人格上所受到的侮辱。举一个例子。李煜的皇后小周后,是一个绝色美人;而宋朝的皇帝宋太宗,则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好色之徒。小周后到了开封之后,被封为郑国夫人,也就是朝廷命妇。按照惯例,朝廷命妇必须按时进宫朝见皇帝。小周后每次进宫,都不能当天回来,都要被宋太宗扣留好几天。每次回到家里,她都要大哭大骂,连外边都能听到。李煜实在听不下去,就只有回避;有时候实在是回避不了,就劝说一句:“此非汝家。”意思是说,这里不是你的家。
“此非汝家”这四个字,包含了一个亡国之君、一个阶下囚、一个男人、一个丈夫的多少屈辱,多少辛酸,多少无奈,多少悲伤!据宋人记载,李煜曾经给金陵的旧宫人写信,信中说: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宋]王铚《默记》
意思是说,他在开封,白天黑夜都在流泪。这句话,可以说是他的“真情告白”。
7,真性不改
虽然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天过着“以眼泪洗面”的日子,但是,李煜的个性有没有什么改变呢?
应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还是那样的真性情,还是那样的不设防。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话在李煜的身上再次得到应验。
据宋人王铚的《默记》一书记载:李煜在南唐时,有一个大臣叫徐铉。徐铉跟着李煜一块投降之后,做了宋朝的官。有一天,宋太宗问徐铉:“你见过李煜没有?”徐铉说:“臣哪里敢私下去见他?”宋太宗说:“你只管去,就说是我让你去的。”于是这徐铉就带着皇帝的旨意去见李煜。到了门口,有一个老军人把门。徐铉说明来意。老军人说:“皇帝有旨,李煜不得见任何人。”徐铉说:“我正是奉旨来的。”于是这老军人才去通报。徐铉站在台阶下面等候。
过了一会,李煜戴着纱帽,穿着便服出来。徐铉正要下拜行礼,李煜快步走下台阶,牵着他的手,把他带上去。对他说:“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你还行这个礼做什么?”他让徐铉坐下,然后拉着徐铉的手,大哭一场。哭完之后才坐下来。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忽然一声长叹:“我很后悔,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
潘佑和李平,是南唐的两个忠臣。由于南唐的国势日渐衰弱,宰相汤悦等一班文武大臣又不作为,潘佑连续七次上疏,批评朝政。李煜虽然对他的言论表示嘉奖,但是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潘佑第八次上疏,直接批评李煜,说李煜被奸臣所蒙蔽,“败乱国家”,连历史上的夏桀、商纣、吴主孙皓等著名的亡国之君都不如。还说自己“终不能与奸臣为伍,事亡国之君。”
由于这些言论太过激烈,李煜勃然大怒。他认为潘佑之所以这样大胆,是因为和李平走的太近,受了李平的指使。于是先把李平关起来。潘佑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在家里自缢而死。潘佑死后,李平也在监狱中自缢而死。
潘佑死了之后,李煜再想想他平时的言行,发现他并没有什么坏心眼,于是又很后悔,对他的家属厚加抚慰。所谓“悔杀了潘佑、李平”,就是指这件事。
8,被宋太宗下“牵机药”
王铚接着讲:
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
——[宋]王铚《默记》
徐铉回去之后,宋太宗再次召见他。问李煜说了些什么?徐铉不敢隐瞒,只能实话实说。于是宋太宗就派人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也就是在赐给他的御酒里下了牵机药。
牵机药是一种烈性毒药。服下这种药之后,由于肠胃剧痛,身子倒下来之后,前后伸缩数十回,最后头、脚圈在一起,像牵机的样子。也就是说,服了这种药之后,死的非常痛苦,死相也很难看,一点尊严都没有。
9,李煜的死因
李煜死的这样惨,这样没有尊严,直接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铚又接着写到:
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宋]王铚《默记》
请大家注意“并坐之”这三个字。所谓“并坐之”,就是数罪并罚。根据王铚的上述记载,导致李煜惨死的直接原因有三点:
一是徐铉回去之后,把他见李煜的所见所闻,包括“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这句话,全都对宋太宗讲了。潘佑、李平是南唐的忠臣,反对妥协投降,主张和宋朝决一死战。李煜说“悔当时杀了潘佑、李平”,岂不是后悔没有和宋朝决一死战吗?大家可以想一想,这句话传到心胸狭窄而性情残暴的宋太宗那里,会是什么反应?
徐铉这个人,虽然是南唐旧臣,但是毕竟已经投降了宋朝,做了宋朝的官。他对李煜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同情李煜的遭遇;另一方面,他也不敢为了李煜而得罪宋太宗。平时的日子,他根本就不敢来见李煜,这一天怎么就来了呢?就李煜这一方面来讲,皇帝早就下令,不允许他见任何人,这一天怎么就允许他见徐铉呢?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当然无法知道李煜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李煜见到徐铉之后,根本就没问他是怎么来的?似乎对他来的动机一点都不怀疑。见到他就大放悲声,把自己的悔恨也对他说了。这就是真性情的表现。如果李煜不是那样真性情,而是对徐铉有所防范,有所保留,那么自己的悲伤和后悔,宋太宗怎么会知道呢?
二是写了《虞美人》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对南唐故国的深切怀念,在宋太宗看来,就是亡我之心不死。
第三个原因,是七月七日那天,“命故妓作乐”。所谓“命故妓作乐”,就是让南唐的歌妓为自己演奏音乐。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他是一个生性浪漫的人,在生日那天,让过去的歌妓为自己演奏几次曲子,开一个生日part,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因为北宋平定南唐之后,确实有一些金陵的歌妓随之到了开封。至于这些人是如何进入他的府上的,这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是,皇帝早就有令,不许李煜见任何人。你现在居然把昔日的歌妓招到府上来演奏,而且动静还搞的那么大,连宋太宗都知道了。像他那样一个心胸狭窄之人,怎么能够不生气?
后来有人讲,宋太宗之所以生气,是“愠其酣畅”(陈霆《唐余记传》)。意思是说,李煜这个生日过得太酣畅了,皇帝心里很不舒服。其实李煜是一个胆子很小的人,作为一个阶下囚,他那里敢故意让皇帝不舒服?只因为他自己本是一个音乐发烧友,在生日那天,又有昔日的歌妓来给他开part,他一时高兴,有些忘情罢了。这也是真性情的一种表现。
10,和刘禅的比较
说到“命故妓作乐”这件事,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另一个有名的亡国之君。这个亡国之君,就是刘备的儿子刘禅,小名“阿斗”。
据史书记载,魏、蜀、吴三国中的蜀国灭亡之后,蜀后主刘禅和他的一班文武大臣到了洛阳。司马昭设宴,请刘禅一班人吃酒,同时安排蜀国来的歌妓表演蜀国的歌舞。在场的人触景生情,无不为之伤感,只有刘禅若无其事,嘻嘻哈哈的。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说你想不想蜀国啊?答:这里很快活,不想蜀国。“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许多人都说:刘禅真是名不虚传啊,真是蠢到家了。但是也有人不这样认为,说刘禅不但不蠢,而且还非常聪明。他懂得随机应变。因为司马昭安排他观看蜀国的歌妓表演,其实就是在试探他,看他动不动容,伤不伤感。如果动容,如果伤感,那就是不忘故国,就是心有不甘。如果是这样,那他就有生命危险了。可见他在那里嘻嘻哈哈、若无其事地观看歌舞表演,甚至说出“乐不思蜀”这种完全没有心肝的话,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还有人说,随机应变,这是他们刘家的家学传统。当年他父亲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不是把曹操忽悠过去了吗?
还有人把刘禅和李煜作比较:
人笑禅騃,不知禅黠。“小楼昨夜又东风”,歌声未毕,牵机随至。
——《五代诗话》引《蓉槎蠡说》
意思是说:人人都笑刘禅愚蠢,不知刘禅其实很狡猾;人人都说李煜聪明,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句“小楼昨夜又东风”还没唱完,下毒药的人就到了。
而宋人马令在《南唐书》里,干脆就说李煜蠢。
其实李煜并不蠢。作为一个文学艺术方面的第一流的天才,他的智商是很高的。他之所以犯下许多在平常人看来都很低级的错误,主要是性情使然。他是一个性情中人。
11,“赤子之心”
李煜在政治上虽然很失败,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在词的创作方面,达到了一个无人可及的高度。王国维讲: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最为中肯的。李煜在深宫之中出生,在女人的怀抱中长大,长期远离政治,与世无争。他的太子、皇帝这个位子,都不是自己争来的。这样的人,既不了解民生,也不了解官场,所以搞政治是绝对不行的。但是,由于他很单纯,有真性情,有一颗“赤子之心”,所以搞文学艺术还是非常合适的。
什么是“赤子之心”?就是一颗没有被世俗环境污染的心,就是一颗率真的心,就是一颗童心。具有“赤子之心”的人,没有城府,没有心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像水晶一样透明。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吃亏,但是在文学艺术方面,往往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屈原是这样的人,司马迁是这样的人,陶渊明是这样的人,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人,曹雪芹是这样的人,李煜也是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乃是天地间最纯粹的人。
二,李煜其词
李后主的词,流传到今天的有37首。
1,为他带来杀身之祸的《虞美人》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可以说是非常真实地描写了李煜被俘之后的生活处境和内心感受,非常自然地流露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真性情。
一年一度“春花秋月”。李煜从公元976年正月到开封,到公元978年七月去世,前后被囚禁了两年半。“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说这“春花秋月”,年复一年,什么时候才是一个了结呢?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词肯定不是写在第一年,也不是写在第二年,而是写在第三年,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唐圭璋先生讲,这一句,“正是求速死。”就是希望早一点结束自己的生命。
为什么求“速死”?因为每当看到“春花秋月”,就会想起无数的往事。想起那些往事,尤其是自己曾经作为一国之君的富贵荣华,再联系当下这种阶下囚的生活,实在是反差太大了,实在是有“天上人间”之感,实在是有生不如死之感。
但是,“小楼昨夜又东风”,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又是一个月明之夜,又一次让他回忆故国。故国在哪里?故国在遥远的江南,再也回不去了,所以叫做“不堪回首”。
离开故国已经三个年头了,那些“雕阑玉砌”,那些雕花的栏杆和玉石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自己经历了这么大的变故,早已是容颜憔悴了。这就是“物是人非”之感。
“朱颜”,是指自己曾经有过的红润的脸色。有的书上把“朱颜”解释为“雕阑玉砌”的颜色,这是不妥当的。作者写“雕阑玉砌应犹在”,明明是一种推测的口吻,怎么一下子又变的那么肯定了呢?再说“雕阑玉砌”是指故国的建筑,远隔千山万水,自己怎么看得见它的颜色呢?
正因为“朱颜改”是指自己容颜憔悴,所以接下来才有“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句。正是因为愁太多,才使得“朱颜改”。
那么究竟有几多愁呢?根本说不清楚;愁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更是难以描述。那就用个比喻吧。请看看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一江春水”有多少,自己的愁就有多少;“一江春水”流淌不尽,自己的愁也是没完没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千古名句,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名句。这两句词,至少有这样五个特点:
一是在结构上,有机地照应了作品开头的那一句。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就像年复一年的“春花秋月”,永远没有尽头,没有终结。大自然的永恒,反衬了人生的短暂。人生虽然短暂,但是愁绪却没完没了。
二是用生动的比喻,把抽象的、难以言说的愁绪形象化了,使它成了一个可触可感的东西。
三是内涵非常丰富。“人生能有几多愁”,这里面既包含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愁苦,也包含了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兄长的愁苦;既包含了一个普通的生命个体的愁苦,更包含了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家的愁苦。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正因为它的内涵非常丰富,所以总是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是一问一答,在艺术上很有张力。人人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写的好,可是如果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一句,后面这一句怎么出的来呢?
五是用滔滔东去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显得很有动态感,很有气势。在文学史上,“以水喻愁”的名句多的很,可是没有哪一句的艺术效果比得上这一句。例如李白的《横江词》有一句:“一水牵愁万里长”,也是用江水喻愁,但是他这一句只能让人感受到江水的绵长,感受不到它的动态,因此就缺乏一种气势。
2,其他作品
清平乐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解说】
李煜由于性情真率,写起词来也就特别自然,不雕饰,不堆砌,多白描,少用典。这首《清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他前期的作品,写男女之间的离情别绪,不是那种亡国之恨。全词一个雕饰的字眼都没有,一个典故都没有,多是性灵语,如同天籁。
以“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这两句为例。以春草喻离愁,前人早已有之。如
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江淹《别赋》:“春草绿色,春水碧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是李煜写春草和前人不一样。
前人写春草,视点是固定的,所有的春草在同一时空内尽入眼底;李煜写春草,视点是移动的,一路看过去,越看越多,似乎没有尽头,用这延绵不绝的春草来比喻延绵不绝的离愁,可以说是非常新颖。但是看起来又很自然,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释】
①砧(zhēn):捣衣服时堑在底下的石头,即捣衣石。
②帘栊(lóng):带帘子的窗户。栊:窗户。
【解说】
理解这首词,关键在“寒砧”这个意象。“砧”是捣衣石,捣衣是思妇所为。在古代,每到秋季,思妇们要为在外边的征夫、游子添置御寒之衣,所以“砧”字前边冠一“寒”字。捣衣这个行为本身包含着对征夫或游子的思念、牵挂和期盼,而“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两句,正是写思妇听到捣衣之声时的所见和所感。因此,这是一首写男女之思的词,当是李煜前期的作品。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晚凉天静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释】
①金锁:铁锁链。三国后期,东吴人用铁锁链横断长江,以抵抗北方司马氏的水军,结果仍然无济于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壮气:王者之气。蒿莱:野草。这一句写王气告终。
③秦淮:秦淮河,横贯南唐的首都金陵。
【解说】
这是李煜后期的作品,是他被囚禁在汴京的时候写的。作品所表达的,不再是那种男女之间的离愁别恨,而是一种痛彻心肺的亡国之恨。全词感慨苍凉,画面开阔,这是前期作品所没有的。但是性情仍然真率,语言仍然自然,早期所形成的基本特点并没有改变。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琼枝玉树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
①四十年来家国:南唐的历史,从公元937年立国,到975年灭亡,实际39年。
②三千里地山河:南唐的版图,全盛时拥有今江苏、安徽省的大部分、江西省的全部和湖北、福建省的小部分。马令《南唐书》云:南唐“共三十五州之地,号为大国。”
③凤阁龙楼:帝王所居的楼阁。
④烟萝:草树茂密,烟聚萝绕。
⑤沈腰:据《南史·沈约传》:约“与徐勉素善,遂以书陈情于勉,言己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欲谢事求归老之秩。”后来人们把“沈腰”作为腰肢瘦减的代名词。潘鬓:典出潘岳《秋兴赋》:“斑鬓发以承弁兮。”后来因把“潘鬓”作为鬓发斑白的代名词。
⑥辞庙:辞别祖先,亦即辞别故国。庙:帝王的祖庙,也是国家的象征。
⑦教坊:朝庭设置的掌管音乐的机构。
⑧宫娥:宫女。
【解说】
这里虽然用了沈腰、潘鬓这两个典故,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这两个典故是熟典,并不生僻。这首词的结拍三句,追忆了当时仓惶辞别故国时的情景。据袁文《瓮牖闲评》卷五载:
“苏东坡记李后主去国词云:最是仓皇离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以为后主失国,当恸哭于庙门之外,谢其民而后行;乃对宫娥听乐,形于词句!余谓此决非后主词也,特后人附会为之耳。观曹彬下江南时,后主预令宫中积薪,誓言若社稷失守,当携血肉以赴火。其厉志如此,后虽不免归朝,然当是时更有何教坊,何暇对宫娥也!”又毛先舒《南唐拾遗记》云:“案此词或是追赋。倘煜是时犹作词,则全无心肝矣。至若挥泪听歌,特词人偶然语。且据煜词,则挥泪本为哭庙,而离歌乃伶人见煜辞庙而自奏耳。”
曾按:苏轼、袁文的理解均有误,毛先舒所言也未必是。
据王铚《默记》记载:李煜到开封之后,曾经给金陵的旧宫人写信,信中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宫人,就是这首词所写的“宫娥”。李煜的宫娥,据夏承焘先生考证,有名字传下来的就有黄保仪、流珠、乔氏、庆奴、薛九、宜爱、意可、窅娘、秋水、小花蕊等多人。(见《唐宋词人年谱·南唐二主年谱》)李煜做了阶下囚,还给旧日的宫娥写信,说自己“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那么当年“垂泪对宫娥”也不是不可能的。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①阑珊:衰残。
②罗衾:用丝绸做的被子。
③一晌:片刻。
三,南方的王朝
1,中国历史上,凡是建在南方的王朝,最后都是被北方的王朝所灭;
秦灭楚;
晋灭西蜀和东吴;
隋灭陈;
北宋灭南汉、灭荆南、灭南唐、灭吴越;
蒙古灭南宋;
满清灭南明
满清灭太平天国
共产党灭国民党
南方人和北方人打仗,有时候也能打胜仗,例如东汉末年的赤壁之战,东晋时的淝水之战,但是,一般都是因为北方的统帅骄傲轻敌;
南方人有时候也会北伐,例如东晋时候的桓温北伐,民歌时候的蒋介石北伐,但是最后都没有因此而统一全国。
2,凡是建立在南方的王朝,多数都是短命的
除了东晋(103年),没有一个超过60年。
3,南方不宜建都
一是无险可凭,
二是没有回旋的余地。
四,南方人的气质
1,南方的皇帝
龙衮《江南野史》载:
李璟“音容闲雅,眉目若画。尚清洁,好学而能诗。天性儒懦,素昧威武。”
刘斧《翰府名谈》云:
李主姿貌绝美,艺祖曰:公非贵貌也,乃一翰林学士耳。
李煜见曹彬。
2,南方的普通男人
冯梦龙《挂枝儿·错认》:
隔花阴,
远远望见个人来到。
穿的衣,
行的步,
委实苗条。
与冤家模样儿生得一般俏。
巴不能到跟前,
忙使衫袖儿招。
粉脸儿通红羞也,
姐姐,
你把人儿错认了。
一个“委实苗条”的男人居然被一个女人认错了,可见这种模样的男人远远不只一个,而是很普遍,很大众化。作品用“苗条”、“俏”、“粉脸儿”这样的字眼来描写一个招女人喜爱的男人,这在黄河流域的民歌里是绝对没有的。因为这样的男人,绝对不是黄河流域的人民所看好的。再看《挂枝儿》中的另一首民歌《眼里火》:
卖俏哥,
你卖尽了千般俏。
白汗巾,
棕竹扇,
香袖儿里笼着。
清溜溜押几句昆山调。
谁人不羡你?
伶俐更丰标。
是那一个有福的婆娘也,
独处受用得你好?
这个男人的着装、神态、做派,全是“小女人”型的。像“小女人”一样的“伶俐”,像“小女人”一样的“卖俏”。他一只袖口里笼着一方洁白的手绢,一只袖口里插着一把小小的折扇,清溜溜、脆生生地唱着一口昆山调,一步一摇,顾盼生姿,千般伶俐,万种风情,把近旁的一个女人几乎是看呆了。这个女人绝对不是好奇,而是深深的羡慕,她羡慕这个“伶俐更丰标”、“卖尽了千般俏”的男人,究竟是哪个“有福的婆娘”在“独处受用”呢?言下之意,如果她也能“独处受用”一个这样的男人,那就是个“有福的婆娘”了!
3,南方的男性神
《吴歌·神弦歌·白石郎曲》:
积石如玉,
列松如翠。
郎艳独绝,
世无其二。
《神弦歌》为长江流域民间的祭祀神祗,弦歌以娱神之曲,白石郎则为其所祀诸神之一。作为一个宗教偶像,他没有一丝一毫令人敬畏的威严,而是温润、艳丽得像个“小女人”,与现实生活中的“卖俏哥”、“小郎儿”属于同一类型,与今人所谓“奶油小生”相似。常识告诉我们,神总是人们按照自身的现实塑造出来的,总是以人的形象为基本模式或原型的。神是这样的“小女人”,人又怎么可能是“大男人”呢?
这便是长江流域的女人所羡慕、所崇拜的男人,他们缺乏高大感,缺乏力度感,他们不是那种苦寒之地的“特殊材料制成”的人,他们缺少阳刚之气,缺少风云之气,缺少男儿雄风。长江流域民歌中的这种男人形象,令我们想到至今还活跃在昆曲、越剧、黄梅戏、汉剧舞台上的那些风流小生,想到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长江流域的军队多数时候都吃败仗?为什么建立在长江流域的封建王朝一律都是短命的王朝?从长江流域的这些民歌里,我们可以找到历史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上的某些答案。
4,人的气质与气候有关系
李淦在《燕翼篇•气性》:
地气风土异宜,人性亦因而迥异。以大概论之,天下分三道焉:北直、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为一道,通谓之北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广为一道,谓之东南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为一道,谓之西南人。
北地多陆少水,人性质直,气强壮,习于骑射,惮于乘舟,其俗俭朴而近于好义,其失也鄙,或愚蠢而暴悍。东南多水少陆,人性敏,气弱,工于为文,狎波涛,苦鞍马,其俗繁华而近于好礼,其失也浮,抑轻薄而侈靡。西南多水多陆,人性精巧,气柔脆,与瑶侗苗蛮黎蜒等类杂处,其俗尚鬼,好斗而近于智,其失也狡,或诡谲而善变。
李淦所谓“地气”,就是指自然环境;所谓“风土”,就是指人文环境;所谓“人性”,就是指人的气质;
所谓“北直”,即今之北京、天津、河北;
所谓“江南”,即今之江苏、安徽;
所谓“湖广”,即今之湖北、湖南。
李淦认为,正是“多陆少水”、“多水少陆”、“多水多陆”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北人”、“东南人”和“西南人”的或“强壮”、或“弱”、或“柔脆”的气质。李淦的描述归纳了前人的许多类似说法,大体上还是可信的。
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寒冷的空气把我们身体外部纤维的末端紧缩起来(自注:这甚至一望就看得出来:气候寒冷,人就显得瘦些);这会增加纤维末端的弹力,并有利于血液从这些末端回归心脏。寒冷的空气还会减少这些纤维的长度(自注:我们知道寒冷的空气使铁缩短),因而更增加它们的力量。反之,炎热的空气使纤维的末端松弛,使它们伸长,因此减少了它们的力量和弹力。
所以人们在寒冷气候下,便有较充沛的精力。心脏的动作和纤维末端的反应都较强,分泌比较均衡,血液更有力地走向心房;在交互的影响下,心脏有了更大的力量。心脏力量的加强自然会产生许多效果,例如:有较强的自信,也就是说,有较大的勇气;对自己的优越性有较多的认识,也就是说,有较少复仇的愿望;对自己的安全感有信任,也就是说,较为直爽,较少猜疑、策略与诡计。结果,当然产生很不同的性格。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闷热的地方,由于上述原因,他便要感到心神非常萎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向他提议做一件勇敢的事情,我想他是很难赞同的。……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人一样勇敢。……
北方人民身体纤维的力量大,所以从食物吸收较粗劣的液汁,因而有两种结果。一,分泌乳糜液或淋巴液的各器官,因为表面宽大,比较适于纤维,并滋养纤维。二,因为这些器官粗糙,不能把相当精细的液汁给予神经。所以这些人民身体魁伟,但不大活泼。……在炎热的国家,皮肤的组织松弛,神经的末端展开,最软弱的东西的最微小的动作也都会感受到。在寒冷的国家,皮肤的组织收敛,乳头状的细粒压缩,小粟粒腺多少有些麻痹。除了极强烈的并且由整个神经传递的感觉而外,一般的感觉是达不到脑子的。但是想象、趣味、感受性、活泼性,却都要依靠那无数细小的感觉。……
在南方的国家,人们的体格纤细、脆弱,但是感受性敏锐;他们或者是耽于一种在闺房中不断地产生而又平静下来的爱情,要不然就是耽于另外一种爱情,……在北方国家,人们的体格健康魁伟,但是迟笨,他们对一切可以使精神焕发的东西都感到快乐,例如狩猎、旅行、战争和酒。……你将在北方气候之下看到邪恶少、品德多、极诚恳而坦白的人民。当你走近南方国家的时候,你便将感到自己已完全离开了道德的边界;在那里,最强烈的情欲产生各种犯罪,每个人都企图占别人的一切便宜来放纵这些情欲。在气候温暖的国家,你将看到风尚不定的人民,邪恶和品德也一样的无常,因为气候的性质没有充分的决定性,不能把它们固定下来。
孟德斯鸠所谓“寒冷的国家”,指的是英格兰、德意志和荷兰;所谓“气候温暖的国家”,指的是法国;所谓“炎热的国家”,指的是意大利和西班牙。
如果从气候类型,尤其是从月平均气温与年降水量来看,这三种类型的国家与李淦所讲的我国境内的“三道”,还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
大致上讲,孟德斯鸠所讲的“寒冷国家”的气候,相当于李淦所讲的“北方”一道的气候;孟氏所讲的“温暖国家”和“炎热国家”的气候,相当于李氏所讲的“东南”和“西南”二道的气候。
孟氏所描述的“寒冷国家”人民的气质,与李氏所描述的“多陆少水”地区人民的气质,大体上可以得到印证;孟氏所描述的“温暖国家”和“炎热国家”人民的气质,与李氏所描述的“多水少陆”、“多水多陆”地区人民的气质,大体上也可以得到印证。
5,东南妩媚,雌了男儿
人的气质与山水有关系
人的气质与食物有关系
人的气质与遗传有关系
参考书
1,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
2,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
4,曾大兴《古今流行歌曲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即出)
- 上一篇:擦亮“食在广州”的品牌——“广
- 下一篇:中国文学地理——文学经典是如何
- 返回:趣读